《数字通信原理》PDF下载

  • 购买积分:17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数字通信原理》编写组
  • 出 版 社:海军司令部通信兵部;西北电讯工程学院
  • 出版年份:1974
  • ISBN:
  • 页数:561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概论 1

1-1 什么是数字通信 1

1-2 数字通信系统举例 2

1-3 数字通信系统模型 4

1-4 数字通信系统的主要指标 6

第二章 概率论及随机过程的基本知识 9

引言 9

2-1 概率的基本概念 9

2-1-1 事件与概率 9

2-1-2 概率的几何解释 12

2-1-3 条件概率与统计独立 13

2-1-4 全概率定理与贝叶斯定理 15

2-1-5 贝努利定理 17

2-2 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 18

2-2-1 分布函数与概率密度 18

2-2-2 多元随机变量 23

2-2-3 随机变量的函数 27

2-2-4 数字特征 34

2-2-5 特征函数 40

2-2-6 正态分布 42

2-3 随机过程的理论基础 48

2-3-1 随机过程的基本概念 48

2-3-2 平稳随机过程及各态历经性 51

2-3-3 随机过程的功率谱密度 53

2-3-4 周期性随机过程的功率谱密度 58

2-3-5 相关函数和功率谱密度的性质 60

2-3-6 两个随机过程之间的统计联系 63

2-3-7 正态随机过程 65

第三章 随机信号通过线性系统 67

引言 67

3-1 线性系统分析原理 67

3-1-1 系统函数 68

3-1-2 冲激响应函数 70

3-2 随机信号通过线性系统 73

3-2-1 输出随机过程的数字特征 73

3-2-2 线性系统的噪声等效带宽 75

3-2-3 输出随机过程的概率分布 77

3-3 随机过程通过窄带线性系统 77

3-3-1 窄带随机过程 77

3-3-2 正态窄带随机过程的包络和相位的分布 78

3-3-3 正弦信号加正态窄带随机过程的包络和相位的分布 82

3-4 匹配滤波器 87

3-4-1 问题的提出:错误概率与信噪比 87

3-4-2 匹配滤波器的传输特性 88

3-4-3 匹配滤波器的输出信号与噪声 92

3-4-4 匹配滤波器举例 94

3-4-5 输入噪声为非白噪声时最佳滤波器的传输特性 103

第四章 信道表述 105

4-1 引言 105

4-2 信道的一般模型 105

4-3 随机多径传输及对流层散射信道 109

4-3-1 随机多径信道的传输函数 110

4-3-2 包络和相位的分布 111

4-3-3 时间自相关函数 113

4-3-4 频率自相关函数 114

4-3-5 频率选择性衰落 115

4-3-6 多普勒效应,衰落功率谱,衰落速率 118

4-3-7 差分迟延,多径的可分辨度 120

4-3-8 包络时间导数r′(t)的分布 120

4-3-9 包络频率导数?(u)的分布 121

4-3-10 瞬时频率?′(t)的分布 122

4-3-11 包络迟延?(u)的分布 122

4-3-12 时间导数?″(t)的分布 123

4-3-13 频率导数?(u)的分布 124

4-3-14 实验观察到的传输损耗变化 124

4-3-15 对流层散射信道模型 125

4-3-16 实验观察到的快速起伏的时间自相关函数 125

4-3-17 对流层散射信道的差分迟延 126

4-3-18 实验观察到的频率自相关函数 126

附录 128

第五章 数字信号最佳接收原理 130

引言 130

5-1 最佳接收基础 131

5-1-1 消息、信号及干扰的统计描述 131

5-1-2 频域与时域的正交展开式 133

5-1-3 关于最佳接收的准则 136

5-2 恒参信道下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相干接收 138

5-2-1 二元制时的最佳接收机结构 139

5-2-2 二元制时的最佳接收机性能 143

5-2-3 二元制时的最佳信号形式 146

5-2-4 多元制时最佳接收机的结构及其性能 147

5-2-5 多元制时的最佳信号形式 151

5-3 随相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非相干接收 153

5-3-1 二元随相信号的最佳接收 153

5-3-2 二元制非相干接收时的最佳信号形式 159

5-3-3 多元随相信号的最佳接收 161

第六章 基带传输系统 165

6-1 基带信号 165

6-1-1 基带信号的表示 165

6-1-2 基带信号的波形和频谱 167

6-1-3 奈奎斯特准则 170

6-1-4 实用基带信号 173

6-2 基带传输系统的设计 176

6-2-1 基带传输系统模型 176

6-2-2 理想信道的最佳传输系统 177

6-2-3 非理想信道的最佳传输系统 179

6-3 基带传输系统的均衡 182

6-3-1 眼图 182

6-3-2 横向滤波器均衡 184

6-3-3 自动均衡系统 186

6-4 基带传输系统的典型电路 189

6-4-1 基带脉冲变换与发送滤波器 190

6-4-2 接收积分电路 193

6-4-3 取样判决电路 195

第七章 线性调制系统 197

7-1 线性调制信号 198

7-1-1 线性调制信号的一般分析 199

7-1-2 振幅键控信号 200

7-1-3 单边带调制信号 201

7-1-4 残留边带调制信号 204

7-2 线性调制信号的产生 206

7-2-1 振幅键控信号的产生 207

7-2-2 单边带信号产生器 208

7-2-3 残留边带信号产生器 211

7-3 线性调制信号的解调 212

7-3-1 振幅键控信号的解调 212

7-3-2 单边带信号与残留边带信号的解调 216

7-3-3 等效基带传输系统 218

7-4 采用相关电平编码的线性调制系统 220

7-4-1 相关电平编码的基本原理 221

7-4-2 相位变化的调幅系统 225

7-4-3 采用相关电平编码的单边带系统 226

第八章 数字频率调制系统 228

8-1 数字频率调制信号 228

8-1-1 相位离散的数字调频信号 228

8-1-2 相位连续的数字调频信号 230

8-2 数字调频信号的产生 232

8-2-1 频率转换法 232

8-2-2 直接调频法 234

8-3 数字调频信号的解调 236

8-3-1 最佳非相干解调器 236

8-3-2 匹配滤波器的实现方法 237

8-3-3 限幅鉴频解调法 243

8-3-4 零交点计数检波法 244

8-4 数字调频系统抗干扰性能分析 245

8-5 多元数字频率调制系统 247

8-5-1 多元数字调频信号的产生 248

8-5-2 多元数字调频信号的解调 250

8-5-3 起伏噪声下多元数字频率调制系统的抗干扰性能 252

第九章 数字相位调制系统 255

9-1 数字相位调制的一般原理 255

9-1-1 移相信号的表示与分析 255

9-1-2 绝对移相与相对移相 257

9-2 二相差分移相系统 259

9-2-1 二相差分移相原理 259

9-2-2 二相差分移相信号的产生 260

9-2-3 二相差分移相信号的解调 265

9-2-4 鉴相器电路及其工作原理 268

9-2-5 二相移相系统的抗干扰性能 273

9-3 多相数字调制系统 277

9-3-1 相干四相调制 278

9-3-2 差分四相调制 280

9-3-3 多相数字调制系统的抗干扰性能 300

第十章 衰落信道下数字信号的传输 304

引言 304

10-1 衰落的本质及其分类 304

10-2 衰落情况下数字通信系统的性能 307

10-3 瑞利衰落下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 309

10-4 分集接收 314

10-4-1 分集方式与接收信号的相关性 314

10-4-2 最佳非相干分集接收 317

10-4-3 关于分集信号的合并方法 322

10-5 衰落下调制及检测技术的选择 328

10-5-1 多元制及多路并行传送制 328

10-5-2 时频调制 330

10-5-3 时频相调制 337

10-5-4 自适应接收技术简介 340

第十一章 同步原理 343

11-1 位同步 343

11-1-1 滤波法提取位同步信号 343

11-1-2 锁相原理 346

11-1-3 模拟锁相法提取位同步信号 352

11-1-4 数字式锁相 353

11-1-5 几种同步方案介绍 361

11-2 载波同步 364

11-2-1 直接法 365

11-2-2 插入导频法 368

11-2-3 相干载波相位误差的影响 373

11-3 群同步 376

11-3-1 引言 376

11-3-2 利用特殊码组作同步码组时的概率计算 377

11-3-3 巴克码 379

11-3-4 群同步保护 381

第十二章 正交编码及其应用 385

12-1 正交编码及正交性 385

12-1-1 正交和相关函数的定义 385

12-1-2 超正交性和单纯码 387

12-1-3 正交码和双正交码 391

12-1-4 哈达马矩阵 391

12-2 最长线性移位寄存器序列(M序列) 393

12-2-1 双值自相关序列和伪随机序列 393

12-2-2 M序列的产生 395

12-2-3 特征多项式和母函数的关系 397

12-2-4 SR序列的周期与产生M序列的充要条件 398

12-2-5 M序列诸性质的证明 402

12-2-6 M序列的采样 404

12-3 其它PN序列 407

12-3-1 二次剩余序列(L序列) 407

12-3-2 双素数序列(TP序列) 409

12-3-3 非周期自相关函数和巴克(Barker)序列 410

12-4 PN序列的实现 412

12-4-1 直接产生法 412

12-4-2 间接产生法(一) 416

12-4-3 间接产生法(二) 418

12-5 正交编码应用举例 420

12-5-1 迪其洛克(Digilock)正交编码通信系统 420

12-5-2 采用M序列的瑞克(Rake)系统 426

12-5-3 利用M序列进行多地址通信 430

12-5-4 PN序列的其它用途 434

第十三章 误差控制与纠错编码 437

引言 437

13-1 误差控制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439

13-1-1 误差控制的基本形式 439

13-1-2 检测(发现)错误的常用方法 443

13-2 线性分组码 446

13-2-1 基本概念 446

13-2-2 汉明距离与重量 448

13-2-3 线性码 449

13-2-4 汉明码 457

13-2-5 循环码 458

13-2-6 大数逻辑可译码 480

13-2-7 捕错译码 488

13-2-8 纠正突发错误码 492

13-2-9 纠正突发错误和随机错误的码 499

13-3 卷积码 503

13-3-1 卷积码的一般概念 504

13-3-2 纠正随机错误的卷积码 510

13-3-3 纠正突发错误的卷积码 521

13-3-4 纠正随机与突发错误的卷积码 530

13-3-5 卷积码的概率译码 535

13-3-6 分组码与卷积码的比较 546

13-4 设计误差控制系统中的几个问题 547

13-4-1 用户的要求 547

13-4-2 信道的错误统计特性 548

13-4-3 各种误差控制方式的性能估计与比较 552

13-4-4 设计误差控制系统的一般步骤 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