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论 1
一 民事证据的历史发展 1
二 民事证据的概念和特征 4
三 民事证据的种类 8
四 民事证据与刑事证据的异同 11
第二章 司法认知 16
一 司法认知的概念和特征 16
二 司法认知的理论依据、对象和效力 18
三 必须认知与可予认知 28
四 个人的知识或经验 31
五 司法认知的程序 32
六 司法认知规则的回顾与前瞻 34
七 我国司法认知规则的立法完善 38
第三章 自认 41
一 关于自认的属性的学说 41
二 基本立法类型分析 44
三 自认的分类 51
四 诉讼上的自认 54
五 诉讼外的自认 55
六 自认法则的回顾与前瞻 60
七 关于我国自认制度的若干构想 62
第四章 推定 69
一 引言 69
二 推定的概念和性质 74
三 推定的分类 76
四 事实上的推定 82
五 推定的效力 83
六 推定的历史回顾及发展趋势 87
七 无罪推定 93
八 推定在民事侵权诉讼与刑事诉讼上的区别 95
九 过错推定与无过错推定的区别 97
十 推定在民事侵权诉讼中的发展取向 98
十一 我国关于推定的理论、立法及其完善 101
第五章 举证责任及其分配标准 106
一 引言 106
二 举证责任分配理论的起源及其早期的发展 112
三 法律要件分类说的优点和缺点 117
四 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举证责任分配理论 127
五 举证责任分配的实质标准 133
六 当事人举证责任与法院查证责任的划分 149
第六章 伪证 152
一 伪证的社会经济要因及法律漏洞 153
二 作证规则的制定 157
三 伪证的识别方法 166
第七章 法律行为的证据 171
一 引言 171
二 法律行为的证据 172
三 拒绝履行合同义务的举证责任与证据 182
四 民事行为无效的证据 183
第八章 法律行为原因的证据 187
一 关于法律行为原因的几种理论 187
二 法律行为原因是否合法的举证责任 189
三 善意取得与非善意取得的证据 190
四 民事行为原因不合法的举证范围及方法 193
五 民事行为原因不合法的证据 194
六 合同未载明原因时的证据问题 196
七 合同原因不清的证明责任 197
第九章 法律事实的证据 200
一 引言 200
二 第三人对法律事实的举证责任 200
三 人身损害的证据 201
四 雇佣人转承赔偿责任的证据与举证责任 207
五 其他法律事实的证据 208
第十章 婚姻事件的证据 217
一 结婚的证据 217
二 婚姻无效的证据 219
三 社会学上的婚姻观念与证据法上的婚姻观念的区别 220
四 海峡两岸之间婚姻证据的差异问题 221
五 离婚的证据 222
第十一章 继承事件的证据 226
一 继承权的证据 226
二 遗嘱有效的证据 230
三 继承能力的证据 234
四 遗赠有效的证据 236
五 遗赠扶养协议有效的证据 236
六 遗产的证据 237
七 取消遗嘱执行人资格的证据 237
第十二章 电子数据交换 239
一 电子数据交换与电子合同 239
二 电子数据的证据价值问题 240
三 各国法制上的EDI证据规则 241
四 国际组织与EDI的证据问题 248
五 关于使EDI电文符合书面形式要求的解决办法 250
六 我国的对策 252
第十三章 知识产权的证据 254
一 引言 254
二 发明的证据 255
三 专利权的证据 258
四 商标权的证据 264
五 著作权的证据 268
六 共有知识产权的证据 277
第十四章 新闻侵权的证据 283
一 引言 283
二 新闻侵害名誉权及其证明责任 284
三 新闻侵害隐私权及其证明责任 292
四 新闻自由与新闻责任 293
第十五章 医疗责任事故的证据 296
一 医疗事故的定义与分类 296
二 医疗事故的构成要件 297
三 免责事由 299
四 医疗事故与法医监督 300
五 病历的证据价值及其判断 301
第十六章 法医学鉴定体制的变革 306
一 引言 306
二 是否应当建立“一元化”的法医学鉴定体制 309
三 《刑事诉讼法》第120条第2款之分析 315
四 比较法上之考察 319
五 建立“多元化”法医学鉴定体制的构想 325
六 适时调整法官的角色,严格依法检验鉴定结论的科学性 342
第十七章 自由心证与心证公开 352
一 引言 352
二 现代各国诉讼法上的自由心证 357
三 我国台湾地区的自由心证 363
四 现代自由心证的基本条件 373
五 我国法院的自由心证 377
主要参考书目 394
后记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