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
中国哲学中国哲学中的心物问题 张岱年 3
谈儒家人文主义占筮观 朱伯崑 10
走出“中西古今”之争 会通“中西古今”之学 汤一介 16
吴宓先生的文化观点 郭兰芳 28
中国兵家与儒、道、法各家的兼容与互补 张文儒 37
老子道家的管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许抗生 47
中国近代耶佛互补思想 魏常海 57
范缜《神灭论》在儒佛斗争中的地位和影响 李中华 68
20世纪中国哲学的断想 王守常 80
罗素《哲学问题》(1912年)及其在华演讲《哲学问题》(1921年)之异同考 胡军 89
世纪末“中国哲学”研究的挑战 陈来 103
程明道之“生之谓性”及其歧解 张学智 114
论《十大经》中的“黄帝”形象——道家传统中的内圣外王理想 王博 125
物境之开敞:以无为用,或天地之心 杨立华 138
西方哲学中西传统哲学的形成和影响 张世英 151
形而上学的情结 朱德生 166
沈有鼎与胡塞尔的现象学 靳希平 171
逻辑和形而上学的起源 赵敦华 192
《论语》“学而时习之”章析读 张祥龙 204
康德批判的形而上学 韩水法 214
狄尔泰论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分 李超杰 227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辩证唯物主义体系的不变性与可变性 黄楠森 241
“温州模式”及其对我们的理论启示 施德福 250
“一国两制”——祖国统一的战略决策 宋一秀 263
还原论与整体论相结合探索复杂性 赵光武 272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历史观和具体历史理论概念含义的辨析 陈葆华 米桂山 281
关于人道主义研究和教育的几个问题 张翼星 289
人学——21世纪的显学 陈志尚 297
21世纪科学哲学展望 冯国瑞 306
《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性质 赵常林 319
准确把握马恩著作中未来社会名称的含义 赵家祥 327
对卢卡奇总体性理论的再认识 杨武栓 336
21世纪哲学创新论纲——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形态论 王东 344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郭建宁 353
论社会进步及其评价尺度 丰子义 364
论中西哲学的内在差异及其逻辑基础 曾志 375
生态文明蕴涵的科学与人文价值 徐春 388
任重而道远的马克思文本研究——一份学术基础的清理 聂锦芳 398
读者批评与马克思文本的解读 张立波 412
宗教关于原创文化研究的一些思考 杨适 421
发扬人文精神 建设人间哲学——21世纪中国哲学的走向 楼宇烈 427
佛教阿含类经中记述的“六师”思想 姚卫群 438
评张萱清真馆本《云笈七签》 王宗昱 448
理性是什么?——理性与信仰关系问题研究中的一个关键范畴 张志刚 459
对赵紫宸的人格主义思想及道德神学的探讨 吴玉萍 474
东正教的“神人之际” 徐凤林 491
试论王岱舆“真一哲学” 沙宗平 501
论新文化运动时期宗教讨论所关注的问题及其运思路向 孙尚扬 512
现代中国佛教的批判与反批判 李四龙 523
美学儒家思想与中国艺术 葛路 533
书画同理同法——从写意花鸟画的写与意谈起 高克地 541
体验·反思·思辨——关于美学方法论问题 阎国忠 549
歌德的美学思想 李醒尘 567
关于把美育正式列入教育方针的建议 叶朗 575
艺术美在宗白华美学中的地位 张中秋 579
魏晋玄学与“中国艺术的自觉” 章启群 588
上帝的棋局——有关魏玛征文的一则寓言和哲学讨论 王锦民 603
现代京剧是京剧的异花变种 颜品忠 613
王国维美学的现代性及其问题 彭锋 625
逻辑学辨证思维质疑 宋文坚 653
集体认定中的不一致和合取原则 刘壮虎 662
推理、推理模型和推理语义 周北海 672
论证是哲学活动的本性 陈波 682
王浩的概念论与直谓主义 邢滔滔 693
伦理论“礼失而求诸野”——儒学传统与时代车轮 周辅成 705
儒家伦理、道德层次论的启迪 魏英敏 712
超历史分析法:伦理学的发现方法 王海明 720
儒家的平等观及其制度化 何怀宏 730
人文价值与企业管理 陈少峰 741
第一人称哲学的局限 程炼 749
科学哲学科学与伦理价值 李国秀 761
毛将焉附——中国知识分子的出路 冀建中 776
技术与人文 吴国盛 787
非线性动力学浑沌与操作因果律 刘华杰 798
出版后记 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