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哲学及其发展 1
第一节 什么是哲学 1
一、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式 1
二、哲学的特点 4
第二节 哲学基本问题 8
一、哲学基本问题的内涵 8
二、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10
第三节 哲学的发展和演变 16
一、对客体规定性的追求 17
二、对主体认识能力的探索 18
三、对主客体统一性的研究 19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中的伟大革命 21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21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中实现的伟大变革 23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 27
第一章 实践的作用:世界的二重化 30
第一节 自然界的进化和人类的产生 30
一、自然发展简史 30
二、人类脱离动物界的过程 34
第二节 实践是主体与客体统一和分化的基础 36
一、主体和客体的概念 37
二、主体和客体与主观性和客观性 41
三、实践是主体与客体统一和分化的基础 43
第二章 实践的本质和特点 46
第一节 实践的本质 46
一、实践本质的发现 46
二、实践概念的涵义 51
三、实践的内在矛盾 52
第二节 实践的基本特性 53
一、实践具有客观现实性 53
二、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 54
三、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56
第三节 实践的类型 57
一、划分实践类型的标准和意义 57
二、基本类型和非基本类型的实践 58
三、实践类型划分对实践概念含义的影响 60
第三章 实践的结构和机能 63
第一节 实践的基本要素 63
一、目的 63
二、手段 65
三、结果 67
第二节 实践系统的结构 69
一、实践系统的物质结构 69
二、实践系统的精神结构 75
三、实践系统的社会结构 80
第三节 实践的机能 82
一、实践的继承机能 83
二、实践的选择机能 83
三、实践的自我革新机能 84
第四章 认识的起源 87
第一节 认识起源问题上的纷争 87
一、认识起源于客体的观点 88
二、认识起源于主体的观点 90
三、认识起源于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观点 93
第二节 认识的发生 100
一、认识发生的物质基础及生理机制 100
二、认识发生的社会基础 103
三、认识的原始发生 106
第三节 群体认识起源的一维性与个体认识起源的多维性 109
一、人类总体的认识起源于实践 110
二、人类个体的认识起源的多维性 112
第五章 认识的过程 114
第一节 信息的摄取 114
一、摄取信息是认识过程的起点 115
二、信息摄取过程的一般要素 117
三、摄取信息的主要方式 119
第二节 信息的加工 122
一、信息加工是认识的提升 123
二、信息加工的基本类型 124
三、信息加工的基本方法 127
第三节 信息的输出 131
一、信息的输出与认识的社会化 131
二、语言、符号是认识表达的手段 133
三、表达对思维活动的反作用 135
第四节 认识系统中的横向运动 137
一、从理性思维到非理性思维 137
二、从自觉思维到非自觉思维 141
三、从习常性思维到创造性思维 143
第五节 实践与认识的双向流动 146
一、从实践到认识的流动 147
二、从认识向实践的流动 148
三、双向流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49
第六章 认识的完善与更新 152
第一节 完整理论的形成 152
一、科学理论发展的形式——假说 152
二、假说向科学理论的转化 155
第二节 理论的稳定与更新 158
一、理论的稳定性 158
二、理论的修正与更新 160
第七章 认识的真伪 165
第一节 真理与谬误 165
一、真理的规定 165
二、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170
第二节 真理是过程 173
一、黑格尔的真理过程论 173
二、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过程论 175
三、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177
第三节 检验认识真伪的标准 179
一、真理标准问题上的几种观点 179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82
三、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186
第八章 宇宙是多样性的物质统一体 189
第一节 物质的哲学规定 189
一、哲学物质观的历史发展 189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192
第二节 物质与运动 195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95
二、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198
三、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转化 199
第三节 物质运动和时间、空间 200
一、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关系 200
二、时间、空间的特性 202
第四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204
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统一于物质 204
二、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 206
三、世界统一于物质 210
第九章 宇宙客体的规定性 212
第一节 事物的规定性 212
一、存在和事物 212
二、质和量 213
三、一和多 215
四、本质和现象 218
五、内容和形式 200
六、实体和属性 223
七、结构和层次 225
第二节 过程的规定性 227
一、过程 227
二、运动和静止 228
三、原因和结果 230
四、必然和偶然 233
五、可能和现实 235
六、根据和条件 238
七、有限和无限 239
第三节 关系的规定性 241
一、关系 241
二、系统和要素 243
三、相互作用 245
四、个别、特殊和一般 247
第十章 宇宙客体的规律性 250
第一节 规律 250
一、规律的一般特点 250
二、规律的分类 253
第二节 质量互变规律 256
一、质变和量变的区别 256
二、从量到质和从质到量的变化 258
三、飞跃形式 261
第三节 对立统一规律 262
一、对立和统一的关系 262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265
三、矛盾的存在、解决和再生 269
四、矛盾的特殊性及其类型 272
第四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 276
一、肯定和否定 276
二、否定之否定 279
第十一章 社会客体是主体劳动的产物 285
第一节 社会客体的规定性 285
一、社会客体 285
二、社会客体的普遍特征 286
三、社会客体中的主体存在及其存在方式 297
第二节 社会客体与主体劳动 300
一、社会主体的劳动 300
二、社会客体对主体劳动的依赖性和相对独立性 304
三、主体劳动作为认识社会的逻辑起点 307
第十二章 社会客体的规律性 310
第一节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310
一、社会存在的客观规律性 310
二、社会意识及其一般特点 312
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314
第二节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316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316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 321
第三节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327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涵义 327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334
三、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338
第十三章 社会文化 340
第一节 文化是社会主客体的特殊“镜子” 340
一、文化是社会主体的自我反映 340
二、文化是社会客体的“镜子” 343
三、文化体现社会主体与社会客体之间的关系 344
第二节 社会文化的一般本质和结构 346
一、社会文化的一般本质 346
二、社会文化的结构 350
第三节 文化与一般社会意识形态 353
一、社会意识形态 353
二、文化与一般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 359
第四节 宗教与文化 362
一、宗教的本质及其职能 362
二、宗教与文化 370
第五节 科学技术与文化 374
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作用 374
二、科学技术与现代文化 378
第十四章 主体的本质及其结构 383
第一节 主体的本质 383
一、主体界说 383
二、主体的规定性 388
第二节 主体的结构及其分类 396
一、主体的结构 396
二、主体的分类 401
第三节 各类主体之间的关系 406
一、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关系 406
二、群体和社会主体之间的关系 411
三、社会主体和人类主体之间的关系 413
第十五章 主体的历史发展 415
第一节 人的未定性 415
一、人的未定性的本质 415
二、未定性的构成 417
三、主体开端的社会纯存在性 419
第二节 人类的进化 421
一、人类进化的本质 422
二、人的两种进化 423
三、古代人类的进化 425
四、近代人类的进化 426
五、现代人类的进化 427
第三节 人性的苦难历程 429
一、人的原初本性 429
二、人的异化 432
三、扬弃异化 438
第十六章 主体的自由与解放 443
第一节 自由的实质 443
一、自由:哲学的逻辑归宿 443
二、自由观的历史演变 445
三、自由的本质规定性 450
第二节 自由的实现 455
一、实现自由的条件 455
二、实现自由的目标及意义 457
第三节 人的解放 459
一、三大束缚及其解放 459
二、人的全面发展 463
三、人类的出路及其归宿与再生 467
后记 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