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新闻写作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谢志礼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801094166
  • 页数:429 页
图书介绍:

绪论 1

新闻写作理论的宏观透视与目标重构 1

一 时代呼唤新闻写作的当代性 2

(一)市场经济对新闻写作的冲击 2

(二)信息观念对新闻写作的侵袭 2

(三)现代科技发展对新闻写作的变革 3

(四)知识经济对新闻写作的挑战 6

(五)外来文化对新闻写作的影响及观念的整合 9

二 传统新闻写作理论的误区分析 10

误区分析之一:宏观控制目标的滞后性 11

误区分析之二:理论研究缺乏科学性 11

误区分析之三:理论研究缺乏系统性 12

误区分析之四:传统新闻写作理论体系的封闭性 12

误区分析之五:理论难以转化为实际写作能力,缺乏针对性、实用性 13

误区分析之六:对主体研究的漠视 13

三 当代新闻写作理论的选择和重构 15

(一)宏观目标的控制:在中西文化的结合部寻找突破点 15

(二)理论目标的控制:智能型理论体系的提出 17

(三)训练目标控制:理论有效地转化为能力,娴熟地掌握新闻特定文体写作 18

第一编 宏观理论研究 22

第一章 新闻的历史渊源及流变 22

一 新闻的产生 22

二 新闻的发展 25

第一阶段:手抄新闻 25

第二阶段:印刷新闻——新闻书 26

第三阶段:周刊(周报)、日报的兴起 26

三 新闻的繁荣 28

四 新闻写作体式、风格的流变 28

(一)新闻自在时代 28

(二)新闻无结构时代 29

(三)结构演化时代——电讯新闻时代 31

(四)结构定型时代——电传新闻时代 33

(五)结构发展时代——电子新闻时代 35

(六)结构深化探索时代——网络传播时代 45

第二章 新闻写作学的目标定位与理论层次定位 54

一 新闻写作学与新闻学的关系分析 54

二 新闻写作学与信息学的关系分析 56

三 新闻写作学与传播学的关系分析 59

(一)新闻学与大众传播学的异同比较 61

(二)传播学给当代新闻写作学的启示 62

四 新闻写作学与文学创作学的关系分析 64

(一)新闻作品与文学作品的异同分析 66

(二)新闻与文学必将进一步融合 67

五 中西新闻写作的文化形态分析 69

(一)政治背景、经济基础迥异:导致群体性特点的不同 69

(二)文化背景、哲学背景的差异:导致新闻写作的着眼点不同 70

(三)精神代表和个性张扬:戏剧文化的差异对中西新闻记者写作的影响 72

(四)强化文体意识与淡化文体意识:中西新闻写作文体比较 73

(五)稳健保守与多变求新:中西记者思维模式的总体倾向分析 74

第三章 新闻写作运动过程分析 76

一 新闻写作运动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 77

(一)写作运动构成要素的共性分析 77

(二)新闻写作运动构成要素的个性分析 80

二 新闻写作运动系统的构成 86

(一)新闻写作运动的基本层面分析 86

(二)新闻写作运动系统的分析 88

三 主体(作者)运动系统分析 92

(一)感知 93

(二)三级内化过程 94

(三)三级外化过程 97

第四章 新闻写作规律分析(上) 105

一 新闻价值取向律 105

(一)新闻价值的定义 106

(二)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 107

二 主客体互动律 113

(一)问题的提出 113

(二)主客体互动律分析 117

(三)客体运动规律分析 119

(四)主客体互动律的启示 121

第五章 新闻写作规律分析(下) 124

三 事实再现律 124

(一)“用事实说话”的误区分析 124

(二)事实再现律的内涵 127

(三)事实再现律的价值与意义 129

四 “博”而能“一”综合律 133

(一)“博”的内容和表现 133

(二)“一”的内容和表现 135

(三)由“博”到“一”的综合过程 136

五 法而无法通变律 138

(一)“法”的内容和表现 139

(二)“无法”的内容和表现 142

(三)法而无法的通变过程 144

第二编 基础理论研究(上)(写作主体智力素养论)主体智能素养概论 147

第一章 认识机制 154

一 认识机制的内涵 154

二 认识机制与新闻敏感 155

三 认识机制(新闻敏感)的作用分析 156

第二章 情感机制 161

一 情感的内涵 161

二 情感的多层次形态分析 161

三 情感在新闻写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164

第三章 审美机制 171

一 新闻与美学联姻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172

二 新闻再现美是一种客观存在 174

三 审美机制的作用描述 180

(一)内容的真 180

(二)内容的善 180

(三)要有具体的感性形式 181

(四)鲜活的形象性 181

(五)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181

(六)内容与形式上的某种独创性 182

第四章 思维机制 185

一 新闻写作思维系统的宏观分析 186

二 新闻写作思维方式的微观运用 191

三 写作主体思维机制的构建 197

(一)思维方式运动规律的哲理分析 198

(二)思维方式具体表现形态分析 201

(三)写作主体思维机制建构的要求 204

第五章 心理机制 211

一 主体心理结构分析 215

(一)主体心理的自我认知、组织、调控 215

(二)主体微观心理的调控 216

(三)新闻失实与主体心理障碍 219

二 客体心理状态分析 223

(一)客体心理的多层次属性 223

(二)采访对象常见心理状态分析 224

三 读者需求心理分析 228

(一)读者(受众)需求心理的层次分析 228

(二)新闻读者(受众)特殊需求心理分析 229

第三编 基础理论研究(下)(写作主体能力素养论)第一章 线索的捕捉与选择 244

一 新闻线索在新闻写作中的地位及意义 245

二 新闻线索的发现与捕捉 246

三 新闻线索的分析和选择 253

(一)对新闻线索类别的分析 253

(二)对新闻线索的价值判断 253

(三)采访时机的分析与选择 256

第二章 采访的演进与嬗变 262

一 采访理论的一般认识 262

(一)采访、调查的比较分析 262

(二)采访的地位、作用、任务 264

二 采访方式的发展与演变 267

(一)显性采访 267

(二)隐性采访 273

(三)综合式采访——体验式 283

第三章 采访前的准备 287

一 采访的两种基础准备 287

(一)战术性准备(即时准备) 289

(二)战略性准备(平时准备) 293

二 采访的协同性准备——新闻策划 295

(一)新闻策划界说 295

(二)新闻策划的积极作用 296

(三)新闻策划的一般运筹模式 300

第四章 采访的进行 303

一 提问艺术 304

(一)提问的原则和要求 305

(二)提问的方式 307

(三)提问方式的灵活运用 309

二 倾听的艺术 319

(一)倾听要细心、耐心、专心 319

(二)倾听要善于分析、判断并捕捉重点 320

(三)学会“兼听” 321

(四)精于“辨听” 321

三 观察的艺术 322

(一)观察的地位及作用 323

(二)观察的方法 324

(三)观察方法的实践运用 329

(四)观察中人体语言的引入和运用 339

第五章 事实的再现(上) 346

一 思维——新闻采写的核心环节 346

(一)采访过程中,新闻作者的思维模式分析 347

(二)构思过程中,新闻作者的思维模式分析 349

(三)表达过程中,新闻作者的思维模式分析 356

二 角度——事实再现的关键环节 358

(一)新闻角度的选择 360

(二)新闻角度选择的地位和作用 373

(三)新闻角度选择的原则 376

第六章 事实的再现(下) 382

三 艺术表达——再现的物化环节 382

(一)客观写实型——新闻表达方式分析之一 383

(二)主观写意型——新闻表达方式分析之二 396

(三)事实再现的宏观目标及要求 401

后记 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