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第一章 共和国的红旗颂·新世纪的主旋律——时政电影篇 21
概述 23
第一节 为新中国呐喊(1949—1965) 27
一、翻身的颂歌 28
二、党的政策的颂歌 33
三、大跃进的颂歌 38
四、阶级斗争的颂歌 42
第二节 “文革”电影(1966—1976) 47
一、阶级斗争与路线斗争的延续 48
二、为现实政治斗争服务 52
三、阴谋电影 57
第三节 唱响主旋律(1977—2000) 62
一、揭批“四人帮” 63
二、改革锣鼓 74
三、反腐倡廉 84
四、重塑英雄 91
结语 100
第二章 现代与传统的裂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都市电影篇 103
概述 105
第一节 都市:意蕴匮乏的电影场景(1949—1978) 109
一、湮没在政治概念里的都市:工业题材电影里的都市形象 109
二、缺乏市民文化特质的都市:喜剧电影里的都市形象 114
三、充满思想问题和颓靡作风的都市:都市生态电影里的都市形象 121
第二节 探求真实与深度的都市喜剧影片(1979—2000) 126
一、新都市:从尴尬到适应 127
二、都市之困:人在都市的无奈 130
三、都市之乐:幸福生活的反讽与自嘲 133
第三节 体现思想艺术个性的都市电影创作(1979—2000) 138
一、都市伦理:现实重负与历史羁绊 138
二、都市反思:民族心理与文化传统 143
三、都市感悟:个体写作与生存困境 145
结语 150
第三章 悲喜交集·风雨汇聚——农村电影篇 151
概述 153
第一节 十七年中国农村电影(1949—1965) 156
一、历史道德劝喻与革命叙事主题 157
二、唯美的影像风格与浪漫主义 161
三、双重叙事下的新时代人物形象 164
第二节 “文革”时期农村电影(1966—1978) 168
一、政治风潮与阶级斗争主题 169
二、在“三突出”影响下的叙事原则与影像特征 171
三、单一化的情感处理与人物性格 174
第三节 新时期农村电影(1979—1989) 177
一、世俗情境中的历史记忆 178
二、诗意化叙事与纪实化的风格 181
三、影像美学与象征符号背后的文化反思 183
四、传统叙事语境中的伦理观照 187
五、田园意象与城市印象 190
第四节 农村电影的多元化发展(1990—2000) 196
一、主流价值与道德图景 197
二、时代转型期的传统叙事 201
三、政治讽喻与文化寓言 205
四、在怀旧与唯美意境中铸造诗化想象 210
结语 213
第四章 血火之战·神魂之战——军事电影篇 215
概述 217
第一节 时代的辉煌与历史的滞重:十七年中国军事电影(1949—1965) 221
一、建国初期的军事电影(1949—1952) 222
二、初步发展的军事电影(1953—1955) 225
三、继续发展的军事电影(1956—1959) 228
四、坎坷中前进的军事电影(1960—1965) 231
五、偏颇与禁忌 236
第二节 “文革”年代的军事电影(1966—1976) 240
一、风云突变,军事电影遭厄运 241
二、在“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旗帜下 241
三、“三突出”原则影响着军事电影形态 243
四、“中性”作品中的军事电影 244
第三节 从恢复到新的发展(1977—1989) 247
一、徘徊中的努力(1977—1978) 248
二、新的起步,新的探索(1979—1984) 249
三、娱乐、探索、主旋律交相潮动中的军事电影(1985—1989) 260
第四节 多样化时代的军事电影(1990—2001) 273
一、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创作长足进步 274
二、军事影片类型意识的觉醒 281
三、英雄形象多样化呈现 285
四、国民党军队军人形象的进一步复杂化表现 286
五、真实美学追求的新面貌 288
六、文化内涵的追求愈益彰显 289
七、置于更广阔社会环境中的军营生活片 290
结语 294
第五章 演艺的舞台·写意的空间——戏曲电影篇 299
概述 301
第一节 百花齐放的戏曲艺术片——起步期和高潮期的戏曲电影(1949—1963) 309
一、戏曲电影的起步 309
二、“百花齐放”方针推动戏曲电影的繁荣 313
三、戏曲艺术片的讨论 327
第二节 极端政治的艺术宣示——“样板戏”电影(1964—1975) 336
一、“样板戏”前的现代戏预演 337
二、“样板戏”独占舞台 340
三、“三突出”经验和政治寓言 345
四、戏曲电影的意外收获 347
第三节 戏曲电影的复兴——戏曲电影的第二次高潮(1976—1988) 349
一、传统戏曲重登银幕 351
二、新编、改编古装戏曲争艳影坛 354
三、现代戏曲余韵犹香 359
第四节 戏曲电影的美学特征 362
一、坚守民族文化精神 364
二、民族审美精神的艺术再现 365
三、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结合 366
四、戏曲艺术表现的主导性 368
五、两种审美形式的融合性 369
结语 371
第六章 革命经典·红色类型——惊险电影篇 373
概述 375
第一节 反特片 383
一、“十七年电影”中的反特片 384
二、公安片 390
三、新时期的反特片 392
第二节 历史题材惊险片 395
一、革命历史题材惊险片 395
二、“文革电影”中的革命历史题材惊险片 404
三、新时期革命历史题材惊险片创作概貌 406
第三节 警匪片——新中国银幕上的警匪故事 413
一、边境警匪故事 414
二、都市中的警匪较量 418
三、反恐怖影片及其他 421
第四节 新中国电影中的恐怖、科幻、灾难片创作 427
一、恐怖片 427
二、科幻片 436
三、灾难片 442
结语 451
第七章 武舞争锋·英雄神话——武侠电影篇 455
概述 457
第一节 历史的分流(1949—1981) 464
一、传奇与革命、豪侠与英雄的历史切换 464
二、中国武侠电影的第二次创作浪潮 466
三、内地武侠动作电影的先声 467
第二节 时代的复兴(1982—1989) 469
一、中国武侠电影的第三次创作浪潮 470
二、浪峰间的低谷 473
三、“缝合”社会主题与道德主题 476
四、凸显电影的娱乐功能 480
五、第四代导演执导武侠电影的“历史时段” 482
第三节 现实的繁荣(1990—1999) 485
一、归隐情结 485
二、苍凉古镇上的血光 486
三、刀剑武侠风云再起 488
四、中国武侠电影的第四次创作浪潮 489
五、武侠系列片重现影坛 492
六、内地动作导演的发展 496
七、塞夫、麦丽丝的“马上动作片” 498
八、百变英雄黄飞鸿 501
九、武侠电影的“两分天下” 503
第四节 空前的汇聚(2000—2003) 509
一、中国武侠电影的第五次创作浪潮 510
二、李安书写剑与心的双重文本 511
三、徐克开创数码武侠新样式 513
四、张艺谋制造市场《英雄》 514
五、程小东演绎飘逸武舞 518
六、主流武侠电影的“流行款式” 519
结语 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