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情与发展》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胡鞍钢,鄢一龙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7300208282
  • 页数:549 页
图书介绍:本书的主题是国情与发展,主线是中国之路,本书将中国作为一个有机的动态的巨系统巨大规模人口国家、社会进行研究,并系统回答了以下几个问题: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什么?现代中国发展的初始条件是什么?现代中国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它从哪里来?它经历了哪些阶段?它现在又是到了哪里?有哪些限制因素和有利因素?限制因素又如何转变为有利因素?如何认识中国发展之路?它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动因是什么?未来又会走向哪里?如何实现“富民强国”的宏大目标? 本书布局和结构共分为一个导论和六篇。导论主要说明中国国情与发展之路的关系,介绍了现代中国研究的主要目的、各篇章研究主题和研究内容。第一篇为自然国情与发展,包括地理与发展、资源与发展、环境与发展、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与发展等四章。第二篇为人力资源与发展,分为人口与发展、就业与发展、健康与发展、教育与发展四章。第三篇为经济国情与发展,分为经济增长与发展、农业与发展、工业与发展、知识与发展、减贫与发展四章。第四篇为城乡、地区与发展,本篇本分为地域与发展、地区与发展两章。第五篇为中国与世界,本篇讨论中国发展系统与外部更大系统的联系。最后一章为全书总结,对“中国之路”进行回顾与展望

第1章 导论:中国国情与发展之路 1

1.1 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国情 2

1.2 国情与发展经济学 8

1.3 怎样认识和理解“中国之路” 16

1.4 认真阅读中国这部“天书” 20

1.5 本书的主要内容 21

第一篇 自然国情与发展 28

第2章 地理与发展 28

2.1 地理与发展的关系 29

2.1.1 地理对发展的影响 29

2.1.2 如何重塑经济地理 32

2.2 中国自然地理与发展 35

2.2.1 幅员辽阔的大陆型国家 36

2.2.2 地形、地势复杂 38

2.2.3 气候条件多样 41

2.2.4 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和脆弱性 43

2.2.5 地理资源分布不均衡 43

2.3 重塑中国经济地理 45

2.3.1 集聚经济 47

2.3.2 要素流动 49

2.3.3 消除分割 51

2.3.4 超载开发 52

2.4 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家园 53

2.5 小结:建设美丽中国、绿色中国 55

第3章 资源与发展 58

3.1 资源消耗与发展模式 59

3.1.1 自然资源的特性 59

3.1.2 自然资源财富 60

3.1.3 不同发展模式与资源消耗 61

3.1.4 影响资源消耗的因素 63

3.2 中国自然资源的特点 65

3.3 中国资源工业的发展 68

3.4 资源集约高效利用 72

3.5 充分利用两种资源 76

3.6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78

3.7 小结:创新绿色现代化 80

第4章 环境与发展 82

4.1 环境与经济发展 82

4.1.1 环境的经济学特性 84

4.1.2 增长与环境 86

4.1.3 名义储蓄率、真实储蓄率和绿色储蓄率 88

4.2 中国古代环境状况变迁 91

4.3 生存型环境压力 94

4.4 工业化生态赤字迅速扩大 96

4.5 生态赤字逐步缩小 99

4.6 转向生态盈余 103

4.7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105

4.8 小结:从生态赤字扩大到生态赤字缩小 107

第5章 自然灾害、气候变化与发展 109

5.1 自然灾害、气候变化与发展的关系 110

5.1.1 自然灾害、气候变化 110

5.1.2 自然灾害损失影响因素 112

5.2 自然灾害历史变迁 114

5.2.1 中国自古就是世界灾害大国 114

5.2.2 新中国成立以来自然灾害损失 115

5.2.3 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 118

5.3 气候变化的最大受害国 119

5.4 温室气体排放超级大国 124

5.5 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128

5.5.1 建设低灾害风险型社会 128

5.5.2 建设气候适应型社会 130

5.6 小结:积极应对自然灾害与全球气候变化 132

第二篇 人力资源与发展 137

第6章 人口与发展 137

6.1 人口与经济发展 138

6.1.1 现代人口转变过程 138

6.1.2 生育率影响因素 139

6.1.3 人口红利与人口负担 142

6.2 中国人口历史变迁 145

6.3 中国现代人口转变 147

6.4 计划生育与人口红利 150

6.5 老龄化、少子化的双重挑战 155

6.6 从控制一代到调整一代 158

6.7 小结:从人口包袱到人力资源财富 161

第7章 健康与发展 163

7.1 健康与发展的关系 164

7.1.1 公共健康定义与衡量 164

7.1.2 健康的经济学属性 167

7.1.3 健康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68

7.2 健康发展的黄金期 171

7.3 健康发展的缓慢进展期 177

7.4 构建世界最大的全民医保网 181

7.5 建设全民健康型社会 185

7.6 小结:从“东亚病夫”到“东方巨人” 188

第8章 教育与发展 191

8.1 教育与人力资本积累 192

8.1.1 教育的经济学属性 192

8.1.2 人力资本积累 193

8.1.3 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 197

8.2 从文盲充斥大国到初级教育大国 200

8.3 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 204

8.4 迈向人力资源强国 207

8.5 小结:从文盲充斥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 216

第9章 就业与发展 218

9.1 就业与发展的关系 219

9.1.1 就业供给 219

9.1.2 就业创造 222

9.1.3 就业转型 224

9.2 从劳动力大国到就业大国 226

9.3 从就业大国到就业强国 230

9.4 实现高质量的更加充分就业的目标 239

9.5 小结:从劳动力大国到就业强国 240

第三篇 经济国情与发展 246

第10章 中国现代经济增长 246

10.1 经济增长及来源 247

10.1.1 现代经济增长 247

10.1.2 现代经济增长来源 248

10.1.3 后发优势与经济追赶 250

10.1.4 经济发展的制度因素 252

10.2 中国经济发展从领先到衰落 254

10.3 从“一穷二弱”到世界经济大国 256

10.4 人类历史上最为壮观的经济增长奇迹 261

10.4.1 史无前例的高增长 261

10.4.2 经济增长来源变迁 265

10.4.3 经济结构变迁 267

10.5 小结:从“一穷二弱”之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68

第11章 农业与发展 271

11.1 农业发展与转型 272

11.1.1 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性部门 272

11.1.2 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274

11.1.3 农业转型 275

11.2 传统农业大国 278

11.3 农业初步转型发展期 281

11.4 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全面转型 290

11.5 从农业大国到世界现代农业大国 300

11.6 迈向现代农业强国 303

11.7 小结: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305

第12章 工业与发展 309

12.1 工业化 311

12.1.1 工业化的不同定义 311

12.1.2 世界四次工业革命 314

12.1.3 中国工业化战略的不同版本 318

12.2 国家工业化:建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321

12.3 混合工业化:建成世界工业大国 328

12.4 新型工业化:建成世界第一大工业国 331

12.5 绿色工业化:建成绿色工业强国 338

12.6 小结:从世界工业化落伍国到世界工业强国 341

第13章 知识与发展 345

13.1 知识、创新与经济发展 347

13.1.1 知识的内涵与特征 347

13.1.2 科技实力衡量 349

13.1.3 知识与经济发展 351

13.1.4 后发国家的知识追赶 353

13.2 “李约瑟之谜” 357

13.3 从现代科技空白国到知识追赶国 359

13.4 加速追赶与信息革命 363

13.5 走向世界科技实力大国 369

13.5.1 科学创新能力 369

13.5.2 技术创新能力 372

13.5.3 高科技市场创新能力 375

13.5.4 科技资金投入能力 375

13.5.5 科技综合实力 377

13.6 迈向世界创新强国 378

13.7 小结:从科技空白国到世界创新强国 380

第四篇 公平与发展 385

第14章 减贫与发展 385

14.1 四类贫困与综合减贫 387

14.2 为消除贫困奠定基础 391

14.3 明显减少四类贫困人口 394

14.3.1 减少收入贫困人口最大贡献国 394

14.3.2 减少人类贫困取得重大进展 397

14.3.3 知识贫困程度大大减轻 400

14.3.4 消除生态贫困面临重大挑战 401

14.4 消除贫困的做法与经验 403

14.5 未来全面消除各类贫困 408

14.6 小结:从世界最大贫困人口国到世界最大人类发展国 409

第15章 城乡与发展 412

15.1 城乡转型 413

15.1.1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413

15.1.2 城乡二元结构与四元结构 414

15.2 从二元结构到四元结构 419

15.2.1 城镇化起步与城乡二元结构的初步形成 419

15.2.2 从二元结构到三元结构 423

15.2.3 从三元结构到四元结构 425

15.3 中国超大规模城镇化 428

15.3.1 人类历史上最为迅速的城镇化过程 429

15.3.2 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镇化 430

15.3.3 成功避免了大规模的贫民窟 433

15.4 四化同步破解四元结构 435

15.4.1 从两化到四化同步破解四元结构 435

15.4.2 城乡发展趋同 437

15.4.3 走新型城镇化之路 439

15.5 小结:从城乡二元结构到城乡一体化 441

第16章 地区与发展 443

16.1 地区差距 444

16.1.1 多维地区差距衡量 444

16.1.2 地区差距演变的不同模式 445

16.1.3 地区发展趋同 446

16.2 中国地区发展战略的变化及影响 448

16.3 计划经济时期的地区差距变迁 451

16.4 改革开放时期地区发展差距变迁 454

16.4.1 经济发展水平变迁 455

16.4.2 生活水平变迁 456

16.4.3 公共服务水平变迁 458

16.4.4 人类发展指数变迁 460

16.4.5 地区发展差距的总体变迁 463

16.5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465

16.6 小结:从大发展大趋异到共同发展大趋同 466

第五篇 中国与世界 471

第17章 中国与世界 471

17.1 全球化与中国 472

17.1.1 三次全球化与全球大趋同 472

17.1.2 后发国家的追赶路径 477

17.2 全球化的边缘化者 480

17.3 全球化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482

17.4 从全球化的受益国到贡献国 484

17.5 中国在世界地位和作用的跃迁 487

17.6 小结:从全球化边缘化者到最大贡献者 491

第六篇 总结 497

第18章 中国之路回顾与展望 497

18.1 中国之路的命题 498

18.2 中国之路的历程 503

18.3 中国发展战略创新 510

18.4 东方巨人的成功之道 513

18.5 未来中国走向 517

18.6 结语:而今迈步从头越 520

附录1 主要名词解释 522

附录2 数据库索引 539

后记 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