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全面理解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完整内涵 1
一 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一方面”:思维和存在的对立 1
二 思维和存在关系的“另一个方面”: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或“同一性” 6
三 思维和存在关系的“隐”内涵:二者关系的辩证性和实践基础 11
第二章 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新思考 16
一 “实践的唯物主义者”中“实践”之本意 16
二 能否用“实践唯物主义”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 19
三 透视“实践本体论”的观点 25
第三章 透析辩证唯物主义之“物” 32
一 正确理解物质、物质性、实践的关系 32
二 全面把握物质的多层含义 41
第四章 现代科学革命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丰富和深化 48
一 现代科学发展丰富和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49
二 现代科学发展丰富、深化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时空观 54
三 现代科学发展丰富深化了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57
四 现代科学革命丰富深化了唯物辩证法 63
五 现代科学发展丰富和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67
第五章 马克思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体系 77
一 从构成条件看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的科学性 77
二 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结构 82
三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过程 84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观 87
一 文化的本质、结构与功能 87
二 文化生产力 95
三 文化资本 104
四 文化革命 111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当代形态 121
一 “三个代表”的文化哲学诠释 121
二 小康社会的文化解读 130
三 和谐社会的精神维度 140
第八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方法探析 151
一 依据彻底的唯物主义,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 151
二 坚持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基础 155
三 遵循理论源于实践的原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路径 158
四 贯彻为人民谋利益的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取向 162
第九章 哲学之“本”与科学发展观 165
一 以物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本体论之本 165
二 以实践为本——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论历史观之本 168
三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论之本 170
四 科学发展观中“以物为本”、“以实践为本”与“以人为本”的关系 173
第十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中的科学发展观 176
一 科学发展观凝结了丰富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176
二 科学发展观彰显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实践和认识相互作用的原理 179
三 科学发展观坚持了真理性原则和价值性原则的高度统一 182
四 科学发展观的建立,印证了社会发展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184
五 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升华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的观点 186
第十一章 可持续发展观与哲学思维方式的创新 190
一 可持续发展观的产生背景及其本质特征 190
二 可持续发展观呼唤新的哲学思维方式 197
第十二章 作为现代思维重要方式的网络思维 208
一 现代思维方式对辩证思维方法的深化与发展 208
二 作为现代思维重要方式的网络思维 211
三 网络思维方式对辩证思维方法的继承与发展 216
第十三章 关于“客观真理”的重新审视 219
一 理论界关于“客观真理”的理解不尽相同 219
二 列宁对“客观真理”概念的具体使用 221
三 是否承认“客观真理”不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水岭 223
四 “客观真理”的提法带来一系列的逻辑矛盾 226
五 若干结论 228
第十四章 真理及其具体性新探 232
一 主观真理与真理内容的客观性 232
二 真理是理性之真 237
三 具体真理及其逻辑思维行程 240
四 价值评价不是真理 272
第十五章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经济制度的联系和区别 276
一 关于生产关系内涵的微观考察 276
二 生产关系同经济基础的主要区别 280
三 生产关系同经济制度的异同分析 284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新论 290
一 什么是社会主义 291
二 什么是资本主义 295
三 社会主义因素随资本主义发展而在其内部成长 297
四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道路 300
第十七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哲学思考 304
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辩证要求 304
二 构建和谐社会要建立健全利益均势协调机制 310
三 构建和谐社会要加强理念整合和协调 331
四 加强理念的整合和协调的具体构想 342
五 构建和谐社会要加强人民内部矛盾的协调和疏导 348
第十八章 当代中国文化生态与文化发展战略 362
一 新中国文化生态的历史演进与文化建设实践 363
二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文化生态 376
三 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战略:以邓小平为中心的分析 385
第十九章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397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科特点决定其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的优势地位 397
二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中应该突出强调的几个问题 400
三 优化教学方法、形式以有效实施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410
后记 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