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环境评价与地质灾害管理》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黄润秋,许向宁,唐川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7030200276
  • 页数:415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科学性和实践性出发,阐明了区域地质环境和区域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的基本概念、目标任务、原理方法及主要工作技术路线;以西南地区及其主要江河流域为主要对象,通过深入实际的现场调查,在获取丰富的现场第一手资料基础上,将现代数理理论与3S技术有机结合,建立了山岗区及江河流域生态地质环境评价的模型与方法,形成了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与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的方法技术体系。

第1章绪论 1

1.1今天的环境观 1

1.2地质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2

1.3本书的主要内容 4

第2章生态地质环境评价概论 9

2.1对生态环境地质的理解 9

2.2生态环境地质研究现状 10

2.2.1生态环境地质调查 10

2.2.2生态环境地质理论研究 12

2.2.3生态地质环境评价 13

2.3生态地质环境评价类型 14

2.3.1生态地质环境评价类型 14

2.3.2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16

2.3.3生态地质环境质量预测评价 17

2.4生态环境地质工作体系构架 18

第3章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工作方法 20

3.1概述 20

3.2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特点与定位 21

3.3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主要内容 21

3.4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技术路线与工作程序 25

3.4.1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技术路线 25

3.4.2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工作程序 26

3.5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基本方法 27

3.5.1资料收集与二次开发利用 28

3.5.2遥感解译 28

3.5.3野外调查 29

3.5.4工程勘探 35

3.5.5岩土水样采样与测试分析 36

3.5.63S技术的应用与开发 37

第4章生态地质环境评价原理与方法 38

4.1生态地质环境评价原则 38

4.2生态地质环境评价工作流程及技术路线 39

4.3生态地质环境评价的技术支撑体系 40

4.4生态地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44

4.5生态地质环境评价的数学模型 49

4.5.1多元回归 49

4.5.2信息量法 51

4.5.3模糊综合评判 51

4.5.4人工神经网络方法 56

第5章GIS与遥感技术在生态地质环境调查评价中的应用 60

5.1GIS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60

5.2遥感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64

5.3GIS技术在生态地质环境评价中的应用 66

5.3.1应用GIS技术进行生态地质环境评价的思路与方法 66

5.3.2基于GIS技术的生态地质环境评价 72

5.3.3基于WebGIS的生态地质环境评价系统设计 73

5.4遥感技术在生态地质环境调查评价中的应用 76

5.4.1遥感技术的理论基础 76

5.4.2典型地物的光谱特性 77

5.4.3遥感技术系统 79

5.4.4区域水资源遥感调查 101

5.4.5地质灾害遥感调查 104

5.4.6水土流失遥感调查 114

5.4.7土地资源遥感调查 121

第6章地质灾害评价与管理概论 125

6.1概述 125

6.2地质灾害评价与管理的研究现状 126

6.2.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现状 126

6.2.2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管理研究现状 127

6.2.3地质灾害评价与管理研究综述 128

6.3地质灾害评价与管理的基本构成体系 134

6.3.1区域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的特点 134

6.3.2地质灾害评价与管理的目的和任务 138

6.3.3地质灾害评价与管理的内容 139

6.3.4地质灾害评价与管理实施步骤 141

6.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基本原理与方法 143

6.4.1概述 143

6.4.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基本假定 143

6.4.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论 144

6.4.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基本原则 147

6.4.5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分类 149

第7章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与预测模型 151

7.1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与原则 151

7.1.1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151

7.1.2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152

7.2控制地质灾害危险性的主要因素分析 153

7.3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框架及思路 156

7.4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其分级 157

7.5评价指标的筛选优化与数据提取处理 161

7.5.1评价指标的筛选与优化 161

7.5.2评价数据提取与处理 162

7.6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预测模型与方法 170

7.6.1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170

7.6.2信息量法 171

7.6.3信息权法 172

7.6.4模糊综合评判 174

7.6.5多元统计方法 176

7.6.6敏感因子模型 176

7.6.7定性分析推理 177

7.6.8关于评价模型和方法的讨论 179

第8章滑坡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 182

8.1概述 182

8.2滑坡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基本概念与内容 184

8.2.1基本概念 184

8.2.2滑坡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的内容 185

8.2.3单体滑坡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的步骤 186

8.2.4区域滑坡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 188

8.3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模型与方法 190

8.4滑坡地质灾害受灾体易损性分析模型与方法 192

8.5滑坡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模型与方法 193

8.6滑坡地质灾害风险可接受水平的确定 194

8.7滑坡地质灾害风险控制途径的确定 196

8.7.1风险控制的基本途径 196

8.7.2风险控制途径的选择 198

第9章泥石流灾害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 200

9.1概述 200

9.2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201

9.2.1泥石流形成的主要因素分析 201

9.2.2评价指标建立的原则 202

9.2.3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指标的选取 203

9.2.4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模型 207

9.2.5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模型 210

9.3泥石流风险评价 217

9.3.1区域泥石流风险评价 218

9.3.2单沟泥石流风险评价模型 220

9.4泥石流风险管理 220

9.4.1概述 220

9.4.2风险控制 221

9.4.3灾害响应 226

第10章长江上游安宁河流域生态地质环境评价 231

10.1安宁河流域生态地质环境概况 231

10.1.1自然地理 231

10.1.2地层岩性与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234

10.1.3区域地质构造 237

10.1.4水文地质条件 239

10.1.5外动力地质作用与斜坡稳定性 240

10.1.6自然资源特征 242

10.2安宁河流域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243

10.2.1河谷平坝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现状 243

10.2.2山地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现状 245

10.3基于GIS的安宁河流域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 247

10.3.1指标体系 247

10.3.2指标的取值与分级 249

10.3.3评价分析模型 253

10.4安宁河流域生态地质环境质量定量评价 253

10.4.1生态地质环境质量定量评价 253

10.4.2定量评价的可靠性验证及评价结果评述 258

10.5安宁河流域生态地质环境质量分区综合评价 259

10.5.1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分区原则与分区 259

10.5.2安宁河流域生态地质环境质量分区定量评价 260

10.5.3安宁河流域生态地质环境质量分区综合评价 261

10.6安宁河流域生态地质环境的综合开发与保护规划 271

10.6.1生态地质环境综合开发与保护规划的基本原则 271

10.6.2生态地质环境对流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272

10.6.3生态地质环境综合开发与保护区划及开发模式 274

10.6.4生态地质环境综合开发与保护的基本对策及建议 274

第11章金沙江干流水电工程开发对生态地质环境的影响评价 280

11.1金沙江干流水电开发及其对生态地质环境影响概况 280

11.1.1金沙江干流梯级水电开发规划概况 280

11.1.2水电开发及其对生态地质环境影响概况 280

11.2梯级水电开发对生态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思路方法与指标体系 283

11.2.1评价目标 284

11.2.2评价的思路方法 284

11.2.3评价指标体系 285

11.2.4评价模型与方法 285

11.3梯级水电工程库区岸坡稳定性评价方法与评价模型 287

11.3.1稳定性评价预测的思路与方法 287

11.3.2崩塌、滑坡稳定性评价预测 287

11.3.3岸坡稳定性现状评价 289

11.3.4蓄水后岸坡稳定性预测 295

11.3.5岸坡失稳的危险性预测 300

11.4水土流失与水库淤积强度评价 305

11.4.1评价指标及其权重确定 305

11.4.2评价指标的GIS空间数据库 306

11.4.3评价模型 307

11.4.4评价结果 307

11.4.5各库区泥沙淤积量估算 310

11.5梯级水电开发对库区及周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311

11.5.1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和技术流程 311

11.5.2评价范围 313

11.5.3评价指标体系 313

11.5.4基于GIS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316

11.5.5综合评价结果 317

第12章三江并流区泥石流危险区划 330

12.1概述 330

12.2泥石流灾情与分布特征 331

12.2.1泥石流危害城镇 331

12.2.2泥石流危害厂矿 332

12.2.3泥石流危害交通 332

12.2.4泥石流危害水利水电 333

12.3研究方法 334

12.3.1指标因子选择 334

12.3.2因子敏感性分析 337

12.3.3危险区划 340

12.4结论与讨论 342

第13章澜沧江中下游流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344

13.1概述 344

13.2地质灾害分布与控制因素 344

13.2.1地质灾害分布特征 344

13.2.2地质灾害发育的控制因素 345

13.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347

13.3.1危险性评价的目的和原则 347

13.3.2评价指标 347

13.3.3评价模型 349

13.3.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图的实现 351

13.4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352

13.4.1易损性分析 352

13.4.2风险评价 353

第14章昆明市东川城区泥石流灾害风险评价 356

14.1概述 356

14.2研究区概况 358

14.3泥石流危险区划 360

14.3.1数学模型 360

14.3.2数值解方法和计算条件控制 360

14.3.3分区指标 362

14.4城市易损性评价 365

14.4.1指标体系 365

14.4.2评价方法 365

14.5泥石流灾害损失评估 370

14.5.1评估模型 370

14.5.2扇形地泥石流破坏损失率 370

14.5.3评估结果 371

14.6泥石流风险评价 372

14.7结论与讨论 373

第15章四川省珙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与风险分析 375

15.1概述 375

15.2自然环境背景 376

15.2.1地理位置与交通 376

15.2.2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376

15.2.3地形地貌 378

15.2.4气象水文 378

15.2.5地层岩性 378

15.2.6地质构造 379

15.2.7新构造运动和地震 381

15.3珙县地质灾害分布发育特征 381

15.3.1地质灾害发育类型 381

15.3.2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特征 382

15.3.3地质灾害的时间分布特征 385

15.3.4地质灾害共生组合特征 385

15.4珙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386

15.4.1概述 386

15.4.2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 387

15.4.3评价目标子集以及相应的评价指标 388

15.4.4评价数据提取 389

15.4.5数学模型方法评价 392

15.4.6定性分析推理 392

15.4.7评价结果评述 397

15.5珙县地质灾害风险分析 397

15.6珙县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400

参考文献 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