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导论 1
再分析的应用情境 1
效应值——一个关键概念 3
再分析的优势所在 5
再分析的缺点 6
再分析法的近期历史与当代应用 8
本书概要 9
第2章 问题指定和研究回溯 11
辨别需要进行再分析的诸项研究结果的形式 11
研究的合格标准 14
再论方法论质量 18
区分、锁定并回溯研究报告 19
搜索参考文献 20
回溯研究报告 27
第3章 效应值统计量的选择、计算和编码 29
效应值统计量及其方差 29
关于符号的注解 32
研究结果的类型和可利用的效应值统计量 32
单变量关系(集中趋势描述) 32
双变量关系 35
变量之间的相关 47
多变量关系 55
效应值统计量:小结 58
第4章 提出编码框架,对研究报告实施编码 60
编码计划书的提出 60
分析单位和编码的等级层次 62
效应值的编码 67
研究描述项 69
关于编码过程本身的编码信息 71
培训编码员 74
第5章 数据管理 76
再分析数据文件的生成 77
在计算机中直接编码 79
用计算机维护文献目录 80
再分析数据文件的结构 81
创建一个用于分析的单个平面文件 82
合并多重文件用于分析 83
第6章 分析的问题与策略 89
分析的各个阶段 90
效应值的修正 90
分析效应值均值与分布 95
效应值异质分布的分析 98
统计上相依的效应值的分析 105
额外的分析问题 106
第7章 再分析数据的计算技术 108
均值、置信区间和同质性检验 108
对效应值异质性分布的分析 112
加权回归分析 116
制图技术 119
第8章 再分析结果的解释与使用 122
解释效应值 122
关于效应值大小的经验方法 122
把效应值转换成其他量纲 124
临床意义和实践意义 129
解释再分析结果时的注意事项 131
研究基础在方法论上的适当性 131
实质性特征与方法论特征的混淆 132
方差的重要性 134
研究之间的差与可推广性 136
抽样偏差 137
再分析对于实践和政策的含义 139
附录A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文献目录服务部门与相关数据库实例 141
附录B根据合格的研究报告计算效应值的步骤 144
标准化的均值差效应值 144
ESsm的直接计算 144
与ESsm在代数上等价的公式 145
t值或F比率的精确概率水平 146
根据一个频次分布计算均值和标准差 146
基于连续数据的近似值——点二列相关系数 148
估计(X1-X2)和spooled 149
二分化的数据 154
相关系数效应值 156
ESr在定义上的公式 157
离散数据或分组连续数据的联合频次分布 157
一个二分测量和一个连续测量 158
两个二分测量 160
近似值与概率值 160
机率比效应值 161
基于单元频次的计算 161
基于行比例的计算 162
基于单元比例的计算 162
从相关系数和边缘比例导出2×2列联表 162
根据卡方和边缘比例导出2×2列联表 163
从连续性数据中导出机率比 163
附录C微软Excel效应值计算程序 171
附录D进行再分析的SPSS宏指令 172
附录E少年犯挑战项目再分析实例的编码手册和编码表 182
研究层次的编码手册 182
样本描述项 182
研究设计描述项 183
治疗描述项的性质 184
效应值层次的编码手册 186
因变项测量描述项 186
效应值数据 187
研究层次的编码表 188
样本描述项 188
研究设计描述项 189
治疗描述项的性质 190
效应值层次的编码表 191
因变项测量描述项 191
效应值数据 192
推荐阅读 194
参考文献 195
索引 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