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辩证唯物主义基本知识 1
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
(一)哲学的定义 2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3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特点 5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8
(一)世界的物质性 8
(二)意识的能动性 15
(三)物质与意识关系的实践基础 19
二、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22
(一)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22
(二)作为辩证法核心的对立统一规律 28
(三)辩证思维的实质 33
三、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35
(一)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反映论 35
(二)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40
(三)真理发展的辩证性质 44
第二章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知识 51
引论: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生活本质和历史发展规律的揭示 52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及其对传统历史观的变革 52
(二)社会生活的本质 53
(三)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54
社会基本矛盾 59
(一)物质生产在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59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60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64
二、阶级和国家 68
(一)阶级的产生和实质 68
(二)阶级斗争的根源和历史作用 70
(三)国家的本质和职能 73
意识形态 76
(一)社会意识与意识形态 76
(二)意识形态的本质 81
(三)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 83
四、人民群众和个人 87
(一)两种历史观在人民群众历史作用问题上的对立 87
(二)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89
(三)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92
五、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96
(一)人类历史的现实前提 96
(二)人的本质 97
(三)人的个性的自由全面发展 97
第三章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知识 101
引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 101
(一)“社会主义”一词的含义 101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104
(三)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 111
一、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14
(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趋势 114
(二)社会主义产生的物质前提 115
(三)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 117
二、社会主义的实现途径 119
(一)社会主义革命的主体 119
(二)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 121
(三)社会主义革命的方式和道路 123
(四)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125
(五)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127
三、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展 128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129
(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132
(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134
(四)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与宗教 135
(五)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关系 139
(六)社会主义建设与共产党的领导 141
第四章 毛泽东思想基本知识 144
引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的创造性结合 144
(一)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与理论体系 144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48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152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153
(二)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156
(三)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160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162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165
(一)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65
(二)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67
(三)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68
(四)人民民主专政 170
三、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173
(一)中国工业化道路 174
(二)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的探索 176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 179
四、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182
(一)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183
(二)群众路线:党的一切工作的基本方针和路线 185
(三)独立自主:革命与建设的根本立足点 187
五、继续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 188
(一)科学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189
(二)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5
第五章 邓小平理论基本知识 199
引论:邓小平理论的创立与科学体系 199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99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203
一、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06
(一)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206
(二)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 208
二、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209
(一)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209
(二)社会主义本质科学概括的内在联系 210
(三)科学地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 212
(四)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213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14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及特征 215
(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218
(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纲领 223
(四)“三步走”的台阶式发展战略 224
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和精神文明建设 226
(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27
(二)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231
(三)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41
五、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246
(一)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247
(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依靠力量 248
六、“一国两制”构想与祖国统一 250
(一)尊重香港、澳门和台湾的历史与现状 250
(二)体现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 251
(三)顺应当代国际关系的发展及其趋势 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