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
自序 1
导论 1
第一章 伦理学基本性质 1
一 伦理学界说 1
1伦理:词源与定义 1
2伦理学:关于优良道德的科学 4
3伦理学:关于道德价值的科学 6
二 伦理学对象 8
1伦理学公理:确定伦理学对象的科学依据 8
2伦理学对象的确定和划分 10
三 伦理学体系结构和学科分类 15
1元伦理学与规范伦理学 15
2规范伦理学与美德伦理学 22
3伦理学体系的核心结构和学科分类的中心类型 30
第二章 伦理学科学性质 42
一 科学概念 43
1科学界说 43
2科学分界理论 45
3科学分界标准 49
二 伦理学的科学性 52
1伦理学的科学性:从“行为事实”和“道德目的”之为伦理学对象来看 52
2伦理学的科学性:从“道德价值”之为伦理学对象来看 56
3伦理学的非科学性:逻辑实证主义和道德怀疑论的观点 59
三 伦理学在科学中的地位 63
1理论地位:最为复杂和伟大的科学 63
2实践地位:价值最大的科学 67
3学科与科学:伦理学科学性的双重含义 72
第三章 伦理学方法 79
一 超历史分析法:伦理学的发现方法 81
1分析法 81
2超历史、超阶级、超时代的分析方法 84
3历史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的滥用 87
4超历史分析法与历史分析法的结合 92
二 道德价值推导法:伦理学所特有的发现和证明方法 95
1价值推导法 95
2道德价值推导法 97
3道德价值判断真理性推导法 99
三 演绎与归纳:伦理学一般的发现和证明方法 100
1归纳问题 100
2归纳法与演绎法:科学的发现和证明方法 104
3归纳法与演绎法:伦理学的发现和证明方法 107
四 观察和实验:伦理学的证实方法 110
1自然观察:伦理学事实判断的证实方法 111
2理想实验:某些道德价值判断的证实方法 112
3实践检验:一切道德价值判断的证实方法 115
4伦理学证实方法的特点 118
五 公理法:伦理学体系的构建方法 120
1公理法 120
2伦理学的公理化体系 125
3伦理学的范畴推演体系 131
4总结:道德几何学 140
上卷 元伦理学 149
上篇 元伦理范畴 149
引言 149
第四章 元伦理范畴:伦理学开端概念 152
一 价值概念:效用论 152
1主体与客体:主体性亦即自主性 153
2价值: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效用 155
3效用论价值定义的几个问题 158
二 价值概念:自然内在价值论 161
1自然界内在价值概念:自然界可以是价值主体 162
2自然界的内在价值问题:生物内在价值论 164
3两种谬论:人类内在价值论与非生物内在价值论 169
三 价值概念:商品价值论 175
1商品价值:反对效用论定义的事实 175
2商品价值:边际效用论 177
3商品价值:劳动价值论 179
四 价值反应:评价概念 183
1反映与反应:真假与对错 183
2评价:价值的反应 186
3评价类型:认知评价、感情评价、意志评价与行为评价 188
第五章 元伦理范畴:伦理学初始概念 197
一善 197
1善:内在善与手段善 197
2恶:纯粹恶与必要恶 200
3善与恶的定义 202
二 应该与正当 206
1应该:行为的善 206
2正当:行为的道德善 208
3正当、应该和善:道德应该的可普遍化性 211
三 事实与是 214
1事实:广义事实概念 214
2是:狭义事实概念 215
3结论:两种事实概念 218
下篇 元伦理确证 222
引言 222
第六章 元伦理确证:伦理学的存在公理和存在公设 225
一 伦理学的价值存在本质公理和道德价值存在本质公设 225
1价值的存在本质:客体的属性 226
2价值的存在本质:客体的关系属性和第三性质 229
3结论:伦理学的价值存在本质公理和道德价值存在本质公设 233
二 伦理学的价值存在结构公理和道德价值存在结构公设 234
1实体与标准:价值的存在结构 234
2实在与潜在:价值存在结构的二重性 237
3结论:伦理学的价值存在结构公理和道德价值存在结构公设 238
三 伦理学的价值存在性质公理和道德价值存在性质公设 239
1价值的存在性质:特殊性和普遍性 239
2价值的存在性质:相对性和绝对性 243
3价值的存在性质:主观性与客观性 247
4结论:伦理学的价值存在性质公理和道德价值存在性质公设 253
四 关于伦理学存在公理和存在公设的理论 254
1客观论和实在论 254
2实在论的几种类型 256
3主观论 259
4关系论 260
第七章 元伦理确证:伦理学的推导公理和推导公设 265
一 伦理学的价值推导公理和道德价值推导公设 266
1休谟法则之答案 266
2休谟法则答案之证明 269
3结论:伦理学的价值推导公理与道德价值推导公设 273
二 伦理学的评价推导公理和道德评价推导公设 274
1价值判断的产生和推导过程 275
2评价的产生和推导过程 278
3结论:伦理学的评价推导公理和道德评价推导公设 282
三 伦理学的评价真假对错推导公理和道德评价真假对错推导公设 283
1价值判断真理性的产生和推导过程 284
2评价的真假对错的产生和推导过程 288
3结论:伦理学的评价真假对错推导公理和道德评价真假对错推导公设 290
四 伦理学的优良规范推导公理和优良道德规范推导公设 292
1伦理学的优良规范推导公理和优良道德规范推导公设:伦理学的终极公理和终极公设 292
2优良道德规范推导公设:伦理学全部内容之推演 298
五 关于伦理学推导公理和推导公设的理论 301
1自然主义 301
2元伦理直觉主义 304
3情感主义 308
4规定主义 312
5描述主义 313
中卷 规范伦理学 323
第一篇 道德价值主体:社会为何制定道德 323
第八章 道德本性 323
一 道德本性:道德界说 324
1道德与伦理 325
2道德与应该 327
3道德与法 331
二 道德本性:道德的结构、规律和公设 335
1道德基本结构:优良道德制定之根据 335
2道德的完整结构:优良道德制定之规律 338
3道德的深层结构:优良道德制定之公设 340
三 道德本性:道德的类型、性质和规律 343
1道德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343
2共同道德与特定道德 346
3道德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349
4绝对道德与相对道德 351
5道德的主观性与客观性:道德自由约定律 354
6优良道德与恶劣道德:道德优劣的三个规律 359
四 关于道德本性的理论 366
1伦理相对主义 366
2伦理绝对主义:境遇伦理学 372
3道德主观主义与道德怀疑论 375
4道德客观主义与道德实在论 379
第九章 道德的起源和目的 388
引言 388
一 道德的起源和目的:从道德共同体看 390
1道德共同体概念:道德代理者与道德顾客 390
2道德共同体的界限:人类与对人类有利的一切生物 393
3道德的起源和目的:保障利益共同体与增进人类利益 400
二 道德的起源和目的:从社会道德需要看 407
1社会道德需要:道德的起源和目的 407
2道德的全部源泉和目的:就社会道德需要来说 412
3道德的起源和目的之社会本性 417
三 道德的起源和目的:从个人道德需要看 422
1个人道德需要:道德实现的途径和手段 422
2道德和美德:一种必要的恶 425
3道德起源和目的之他律本性 430
四 道德起源和目的之理论: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 434
1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概念 435
2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437
3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是非 440
五 道德起源和目的之理论:道德他律论与道德自律论 446
1道德他律论 447
2道德自律论 449
3道德自律论与道德他律论之是非 451
第十章 道德终极标准 460
导言:道德终极标准概念 460
一 道德终极标准体系 465
1增减每个人利益总量:道德终极总标准 465
2最大利益净余额:利益冲突的道德终极标准 470
3最大多数人最大利益:他人之间利益冲突的道德终极标准 473
4无私利他:己他利益冲突的道德终极标准 477
5无害一人地增进利益总量:利益不相冲突的道德终极标准 483
二 道德终极标准性质 486
1绝对性与相对性:道德终极标准的适用范围 486
2直接性与间接性:道德终极标准与其他道德规范的关系 489
3行动主义与规则主义 491
三 道德终极标准理论 495
1义务论 495
2功利主义 498
3功利主义与义务论之是非 502
第二篇 道德价值实体:伦理行为事实如何 514
第十一章 伦理行为概念:人性概念分析 514
一 人性概念 516
1人性界说:人生而固有的普遍本性 516
2人性结构:人性的体与用 519
3人性类型:人的特性与人的动物性 523
4伦理学的人性概念:人的伦理行为事实如何之本性 527
二 反应概念 535
1反应:合目的性反应与非合目的性反应 535
2关于生物合目的反应的两种理论 537
三 反射概念:目的反射与合目的反射 539
四 行为概念 541
1行为:本能与学习 541
2关于行为概念的误解 543
五 伦理行为概念 544
1伦理行为界说 544
2伦理行为结构 547
3伦理行为类型 549
第十二章 伦理行为原动力:人性定质分析 557
导论 558
1感情:行为原动力 558
2爱与恨:伦理行为原动力 561
一 目的利人与目的害人行为之原动力 565
1爱人之心:同情心与报恩心 565
2完善自我品德之心 568
3恨人之心:嫉妒心与复仇心 572
二 目的害己与目的利己行为之原动力 575
1自恨心:罪恶感与自卑感 575
2自爱心:求生欲与自尊心 579
三 伦理行为原动力规律 582
1伦理行为原动力规律:从人的社会本性来看 582
2 伦理行为原动力规律:从人的生物本性来看 584
3伦理行为原动力规律:从人的生理本性来看 586
4结论:伦理行为原动力规律的双重内涵 588
第十三章 伦理行为目的与手段:人性定量分析 596
导言:伦理行为目的相对数量的意义及其确定方法 597
一 伦理行为目的之相对数量规律 600
1利他目的必多于害他目的 600
2利己目的必多于害己目的 603
3爱有差等:利己目的必多于利他目的 608
4爱有差等之印证与推演:利己目的必超过行为目的总和之一半 612
5结论:伦理行为目的相对数量规律 615
二 伦理行为手段相对数量规律 618
1伦理行为手段相对数量非统计性规律 618
2伦理行为手段统计性相对数量规律 620
三 伦理行为类型相对数量规律 623
1伦理行为类型相对数量非统计性规律 624
2伦理行为类型统计性规律 627
本篇结语 人性要义 629
第三篇 道德价值与道德规范:伦理行为应该如何之道德总原则 635
第十四章善:道德总原则 635
一 善恶总原则 636
1“善”的称谓:元伦理学与规范伦理学 636
2善恶总原则:抽象人性之善恶 639
3善恶差等定律:善有差等与恶有差等 644
4道德总原则:善恶总原则、善恶分原则和道德终极标准 649
二 善恶分原则 653
1具体人性之善恶:利己目的的道德价值 653
2具体人性之善恶:16种伦理行为之道德价值 655
3善恶六原则之确立 660
4善恶六原则的适用范围 662
三 市场经济善恶原则:道德总原则的证伪与证实 671
1市场经济概念 672
2市场经济行为事实如何之客观本性 674
3市场经济行为应该如何之道德原则 678
4结论 681
四 人性善恶学说 683
1性无善恶论 683
2性善论 685
3性恶论 686
4性有善有恶论 688
5新性有善有恶论 690
第十五章 道德总原则理论 697
一 利他主义 698
1无私利他夸大论:利他主义人性理论 700
2道德自律与无私利人:利他主义道德理论 704
3差等利他主义与同等利他主义:儒墨康德基督教道德总原则理论之异同 706
二 利己主义:合理利己主义、心理利己主义与伦理利己主义 711
1因果目的等同论:合理利己主义人性理论 713
2道德他律与为己利他:合理利己主义道德理论 717
三 利己主义:个人主义 720
1自我的实现与异化:个人主义人性理论 720
2自我价值至高无上:个人主义道德理论 724
3个人主义与人道主义:个人主义概念辩难 729
四 利己主义:合理利己主义与个人主义之比较 734
五 己他两利主义: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之统一 739
六 集体主义: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之超越 742
1集体主义与集体主义原则 742
2集体主义的不完备形态 744
3集体主义的完备形态 747
七 各种道德总原则理论的真假优劣之比较 750
1道德总原则理论与道德终极标准理论之比较 750
2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以及己他两利主义真假之比较 752
3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以及己他两利主义道德优劣之比较 753
第四篇 公正:社会治理的基本道德原则 766
第十六章 公正的一般问题 766
一 公正界说 767
1正义、公平、公道与公正 767
2公正的经典定义 768
3公正的精确定义 770
4公正定义的印证:休谟关于公正起源和前提的理论 773
二 公正类型 774
1积极公正与消极公正 774
2根本公正、社会公正和制度公正 778
3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 784
三 公正原则 792
1公正原则的确立 792
2公正原则的作用:社会治理最根本最重要的道德原则 795
3公正原则的证明:契约论证明与价值论证明 798
第十七章 公正的根本问题 809
一 权利与义务界说 810
1权利 810
2义务 816
3关于权利与义务概念的学说 822
二 权利与义务类型 830
1道德权利义务、法定权利义务和自然权利义务 831
2人类的权利义务与非人类存在物的权利义务 837
三 权利与义务关系:公正根本原则 847
1一个人的权利与他人的义务:必然相关 848
2一个人的权利与他自己的义务:道德相关 853
3一个人所享有的权利与他所负有的义务:应该相等 856
4一个人所行使的权利与他所履行的义务:至多应该相等 857
第十八章 社会公正的根本问题 868
一 贡献原则 870
1贡献:实在贡献原则 870
2品德+才能:潜在贡献原则 875
二 平等:平等总原则 879
1平等概念 879
2完全平等原则 881
3比例平等原则 886
4完全平等与比例平等的关系:人权的神圣不可侵犯性 889
5平等总原则及其理论 891
三 平等:平等具体原则 898
1政治平等原则 899
2经济平等原则 903
3机会平等原则 908
四 平等的价值 914
1平等与公正:平等是最重要的公正 915
2效率 917
3公平与效率 921
4平等与效率 922
5公平效率交替论 924
五 社会公正理论 927
1需要论 929
2自由公正论 934
3平等主义 940
第五篇 人道:社会治理的最高道德原则 959
第十九章 人道与人道主义 959
一 人道主义:关于人是最高价值的思想体系 961
1人道主义 961
2人道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之比较 964
二 人道主义:关于人的自我实现是最高价值的思想体系 966
1质疑:人本身是最高价值 966
2确证:人的自我实现是最高价值 968
三 人道总原则 971
1广义人道主义与狭义人道主义 971
2将人当人看与使人成为人 972
3人道和人道主义的实质:社会治理的最高道德原则 974
第二十章 自由:最根本的人道 981
一 自由概念 982
1自由:自由与利用自由的能力 982
2自由: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 988
3自由:意志自由与公民自由 997
二 自由价值 1005
1自由的内在价值:自由是最深刻的人性需要 1005
2自由的外在价值:自由是达成自我实现和社会进步的根本条件 1007
3自由:人道根本原则与社会治理最高原则 1011
三 自由原则:自由—人道社会的普遍原则 1015
1自由的法治原则 1015
2自由的平等原则 1016
3自由的限度原则 1018
四 自由原则:自由—人道社会的具体原则 1021
1政治自由原则 1021
2经济自由原则 1026
3思想自由原则 1035
五 自由—人道社会原则的实现途径 1039
1民主:自由社会的必要条件 1039
2宪政民主:自由社会的充分且必要条件 1044
六 自由主义:关于自由社会的理论 1048
1自由主义的分析方法:空想自由主义与科学自由主义 1048
2自由主义的理论体系:自由价值论、自由原则论与宪政民主论 1050
3自由主义的理论归属:最根本的人道主义与制度化的人道主义 1057
4自由主义理论基础: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 1061
5自由主义的具体实现: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 1066
第二十一章 异化:最根本的不人道 1083
一 异化概念 1084
1异化定义:作为一般科学术语的异化 1084
2异化定义:作为人道主义基本概念的异化 1085
3异化类型:异化的流行定义 1088
4异化类型:被迫异化、自愿异化与不觉异化 1090
二 异化价值 1092
1异化的正道德价值 1092
2异化的负道德价值 1093
三 经济异化 1095
1经济异化概念 1095
2经济异化起因 1096
3经济异化消除原则 1097
四政治异化 1101
1国家本性 1101
2阶级政治异化 1103
3个人政治异化 1105
五 社会异化 1107
1社会概念 1107
2社会异化概念 1108
3社会异化的起因及其消除原则 1110
六 宗教异化 1116
1宗教概念 1116
2宗教异化概念 1118
3宗教和宗教异化之起因 1120
4宗教和宗教异化消除原则 1122
第六篇 公正与人道:社会治理道德原则体系 1129
第二十二章 社会治理道德原则体系 1129
一 社会治理22条道德原则:社会伦理学的核心与基石 1130
二 公正与平等的优先性:社会治理诸原则相互冲突的取舍原则 1137
第二十三章 专制主义:不公正非人道的社会治理道德原则理论 1145
一 专制主义概念:中西专制主义之比较 1146
1专制与专制主义:专制主义界说 1146
2专制主义类型:中国专制主义 1148
3专制主义类型:西方专制主义 1153
二 专制起源:专制主义的根本问题 1158
1专制的普遍根源:人性与社会结构之本性 1158
2专制的特殊根源:亚细亚生产方式 1162
3绝对偶然性:专制产生和存在的本性 1170
三 专制价值:专制主义之谬误 1179
1专制:极端违背自由与人道系列道德原则 1180
2专制:极端违背平等、人权和公正系列道德原则 1183
3专制:极端阻碍社会发展进步 1186
4专制:极端违背道德终极标准 1190
5专制:绝对的极端的纯粹的道德恶 1191
6专制主义:绝对谬误 1197
第七篇 幸福:善待自我的道德原则 1209
第二十四章 幸福概念 1209
一 幸福界说 1210
1需要和欲望 1210
2快乐和痛苦 1213
3幸福与不幸 1218
二 幸福结构 1223
1幸福的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 1223
2幸福的主观形式、客观标准和客观实质 1225
三 幸福类型 1229
1物质幸福、社会幸福、精神幸福 1230
2创造性幸福与自我实现幸福 1236
3德性幸福与利他幸福 1240
4过程幸福与结果幸福 1245
四 两种幸福概念:快乐论与完全论 1247
第二十五章 幸福价值 1254
一 快乐:善 1255
二 幸福:至善 1259
三 快乐和幸福:道德善 1264
四 快乐和幸福:人生目的 1269
五 快乐和幸福: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1282
六 快乐主义 1287
第二十六章 幸福性质 1295
一 幸福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1296
二 幸福的真实性与虚幻性 1300
三 幸福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1308
四 幸福性质的两种理论:主观论与客观论 1313
第二十七章 幸福规律 1321
一 事实律 1321
1强弱律 1321
2久暂律 1323
3先后律 1324
二 价值律 1327
1折合律:各种幸福因某种量的不同而导致价值大小之规律 1328
2等级律:各种幸福因性质不同而导致价值大小之规律 1335
三 实现律 1339
1欲望:幸福实现的负相关要素 1339
2才:幸福实现的正相关要素之一 1341
3力:幸福实现的正相关要素之二 1344
4命:幸福实现的正相关要素之三 1346
5德:幸福实现的统计性正相关要素 1349
6欲、才、力、命、德:幸福实现的充足且必要条件 1352
第二十八章 幸福规范 1357
一 幸福普遍原则 1357
1认识原则:对幸福的认识与幸福的客观本性相符 1358
2选择原则:对幸福的选择与自己的才、力、命、德一致 1360
3行动原则:求幸福的努力与修自己品德相结合 1362
二 幸福特殊原则 1363
1争取自由:创造性幸福的正面原则 1364
2消除异化:创造性幸福的负面原则 1366
3争取自由与消除异化之原则 1367
三 幸福基本规则 1371
1幸福意义规则 1372
2幸福类型规则 1375
3幸福选择规则 1378
第八篇 道德规则体系 1383
第二十九章 八大道德规则:道德规则体系 1383
一 诚实 1384
1诚实定义 1384
2诚实分类 1385
3诚实的道德价值 1387
4诚实的适用范围 1388
二 贵生 1390
1贵生之界说 1391
2贵生之根据 1391
3贵生之价值 1392
4贵生之道 1393
5神静形动 1394
6饮食有节 1396
7起居有常 1397
三 自尊 1399
1自尊定义 1399
2自尊类型 1400
3自尊价值 1401
4自尊原则 1403
四 谦虚 1404
1谦虚定义 1404
2谦虚价值 1406
3谦虚修养 1407
五 智慧 1408
1智慧概念 1408
2智慧规律 1410
3智慧取得 1412
六 节制 1413
1节制定义 1413
2节制类型 1414
3节制价值 1415
4节制原则 1416
七 勇敢 1418
1勇敢定义 1418
2勇敢分类 1419
3勇敢价值 1420
八 中庸 1422
1中庸定义 1422
2中庸价值 1423
3中庸方法 1424
下卷 美德伦理学 1435
上篇 良心与名誉:优良道德的实现途径 1435
第三十章 良心与名誉概念 1435
一 道德评价概念 1436
1评价与道德评价 1436
2具体道德评价与抽象道德评价 1439
二 良心概念 1442
1良心定义 1442
2良心结构 1444
3良心类型 1445
三 名誉概念 1448
1名誉定义 1448
2名誉结构 1450
3名誉类型 1451
第三十一章 良心和名誉的客观本性 1455
一 良心与名誉起源 1456
1良心的直接起源与目的 1456
2良心的最终起源与原动力 1457
3名誉的外在根源 1460
4名誉的内在根源 1463
二 良心与名誉性质 1466
1良心性质 1466
2名誉性质 1468
三 良心与名誉作用 1472
1良心作用 1472
2名誉作用 1477
3良心与名誉的作用之比较 1478
第三十二章 良心与名誉的主观评价 1484
一 良心与名誉的标准及依据 1484
1动机与效果概念 1486
2行为本身与行为者品德 1489
二 关于良心与名誉评价依据的理论 1492
1效果论 1492
2动机论 1494
3动机效果统一论 1496
三 良心与名誉的真假对错 1498
1良心与名誉真假对错之概念 1498
2良心与名誉真假对错之证明 1501
3良心与名誉真假对错之意义 1506
下篇 品德:优良道德之实现 1515
第三十三章 品德概念 1515
一 品德定义 1516
1个性 1517
2人格 1519
3品德 1524
二 品德结构 1528
1个人道德认识 1529
2个人道德感情 1533
3个人道德意志 1542
4结论:品德可教与不可教之争 1546
三 品德类型 1550
1美德与恶德:两种美德之辨析 1550
2一全德、五主德和八达德 1560
3对待自我的品德与对待他人的品德:道德德性与非道德德性 1563
第三十四章 品德本性 1571
一 品德性质:为什么是道德的 1572
1品德价值 1572
2品德目的 1578
二 品德境界 1585
1品德境界概念 1585
2恶德境界 1587
3美德境界 1588
4美德他律境界 1590
5美德自律境界 1593
6无德境界 1598
三 品德规律 1601
1德富律:国民品德与经济的内在联系 1602
2德福律:国民品德与政治的内在联系 1608
3德识律:国民品德与科教的内在联系 1614
4德道律:国民品德与道德的内在联系 1620
第三十五章 品德培养 1628
一 品德培养目标 1629
1君子:品德培养基本目标 1629
2仁人:品德培养最高目标 1634
3圣人:品德培养终极目标 1643
二 制度建设:国民总体品德培养方法 1651
1市场经济:培养国民品德道德感情因素的基本方法 1651
2宪政民主:培养国民品德道德感情因素的主要方法 1656
3优良道德:培养国民品德道德感情和道德意志两因素的复合方法 1661
4思想自由:培养国民品德道德认识因素的基本方法 1667
三 道德教育:国民个体品德培养外在方法 1675
1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界说、起因与优劣之辨 1675
2言教:提高个人道德认识的道德教育方法 1681
3奖惩:形成个人道德感情的道德教育方法 1684
4身教:形成个人道德意志的道德教育方法 1691
5榜样:培养个人道德认识、道德感情和道德意志的综合道德教育方法 1696
四 道德修养:国民个体品德培养内在方法 1704
1学习:提高个人道德认识和形成品德所有因素的道德修养方法 1704
2立志:陶冶个人道德感情的道德修养方法 1715
3躬行:培养个人道德意志的道德修养方法 1724
4自省:培养个人道德认识、个人道德感情和个人道德意志的综合道德修养方法 1733
5结论:两种品德培养方法——道德教养与制度建设——之关系 1741
本书所引证的主要书目 1751
索引 1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