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长江流域山区资源开发与环境演变 以秦岭-大巴山为中心》PDF下载

  • 购买积分:1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建民著
  • 出 版 社: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307055384
  • 页数:635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流移集聚与山区资源开发为主要对象、以秦岭—大巴山区为例,着重考察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山区的人口过程、资源开发、经济增长、生态环境演变,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一章 绪论 1

一、明清时期山区资源开发概说 1

二、明清时期山区开发史研究回顾 34

(一)主要研究成果述评 35

(二)研究前景展望 47

三、关于明清时期的“流民”、“移民”、“棚民”、“客民”与“流移” 52

(一)明代的“流民”与“移民” 52

(二)清代的“棚民”与“客民” 60

(三)地方志中的《侨寓》或《流寓》 71

(四)流移人口 73

四、明清流移开发之前的秦巴山区 78

第二章 明代秦巴山区的封禁与流移集聚 85

一、从空山封禁说起 85

二、流移集聚秦巴山区 92

(一)成化十二年以前山区的流移集聚 92

(二)成化十二年以后山区的流移集聚 103

三、流移在秦巴山区的附籍 109

(一)成化十二年原杰主持的流移附籍 109

(二)成化十二年以前的流移附籍 111

(三)成化十二年以后的流移附籍 116

四、秦巴山区流移的区域分布 122

(一)关于郧襄山区的流移数量 124

(二)关于陕南的流移数量 125

(三)川东北山区也是明代流移积聚的重要区域 126

五、明朝的流民政策与秦巴山区的流移问题 130

(一)明代的流民政策 130

(二)流民政策的推行 131

(三)抚民专官之设置 143

第三章 明代流移落居与秦巴山区资源开发 146

一、人口增长与土地垦辟 146

(一)秦巴山区的人口增长 147

(二)明代秦巴山区的土地垦辟 168

(三)郧县:山区田地垦辟的个案分析之一 178

(四)郧阳卫:山区田地垦辟的个案分析之二 181

二、多种经营与明代秦巴山区经济 185

(一)经济林特产经营在秦巴山区的地位 185

(二)陕南、川东北山区茶种植的发展 188

(三)木材采伐业 192

第四章 明代秦巴山区的社会变化与社会控制 202

一、饮水井映出的社会变化 203

二、地方志《风俗志》所见秦巴山区社会风俗变化 205

三、社会风俗与秦巴山区环境 215

四、“插花地行政”:明代秦巴山区行政与社会控制 218

(一)行政区划的变动 219

(二)“插花地行政”:明代秦巴山区的行政层次与事权总分 219

(三)明代秦巴山区行政中的吏治 227

第五章 清代秦巴山区的流移集聚 242

一、明清之际秦巴山区社会经济的残破 242

二、清廷的垦殖政策与流移进山 248

(一)秦巴山区的人口拉力 248

(二)官府的人口政策、土地垦殖政策与措施 252

三、流移进山的两个阶段与秦巴山区人口的增长 259

(一)以乾隆朝为高潮的流移进山第一阶段 259

(二)碑石及族谱所见乾隆朝的进山流移 264

(三)贫困流移途中的艰辛生活 270

(四)嘉庆道光年间秦巴山区的流移 272

(五)清代文献关于秦巴山区人口土流构成的记述 274

(六)清代秦巴山区统计人口数量示例 288

第六章 清代秦巴山区的土地垦殖与高产旱作物种植 293

一、秦巴山区的土地垦辟 293

二、玉米、红薯、洋芋等高产旱作物品种与山地开发 302

(一)玉米在山区的种植 304

(二)红薯及洋芋在山区的种植 307

三、玉米、红薯、洋芋等高产旱作物种植与秦巴山区民食 309

四、玉米与山民家庭副业 317

第七章 山区开发过程中的农田水利建设及稻作发展 323

一、明代秦巴山区的农田水利建设 324

(一)陕南地区的农田水利 324

(二)鄂西北山区的农田水利 328

二、清代秦巴山区农田水利的发展 333

(一)陕南地区的农田水利 333

(二)鄂西北山区的农田水利 336

(三)川东北山区的农田水利 341

(四)冬水田、筒车、梯田及其他水利形式 344

(五)各地流移与山区水利建设 347

(六)灌溉水利经验总结 350

三、碑石资料所见清代后期陕南堰渠水利变化 353

(一)清后期陕南堰渠水利中的矛盾冲突 354

(二)自然环境变迁与堰渠水利 359

(三)关于晚清的水利堰费、堰稞 365

(四)社会风气变化与堰渠水利 368

第八章 秦巴山区经济林特产与经济作物的种植、经营 376

一、丰富的山区经济林特产资源 377

二、漆、油、蜡类生产 385

(一)生漆生产 385

(二)桐油生产 389

(三)虫白蜡生产与白蜡虫放养 390

三、耳菌类生产 394

(一)木耳生产 394

(二)香菇生产 400

四、茶叶、烟叶生产 401

(一)茶的种植 401

(二)烟草种植的急剧扩大 403

五、药材及其他经济林特产 405

(一)药材采集与种植 405

(二)其他经济林特产 409

六、经济林特产与秦巴山区社会经济 413

(一)改种植粮食作物为经济作物、经营经济林特产的现象 413

(二)经济林特产资源开发与山区商业贸易发展 415

(三)天然、野生林特产逐步向人工栽培过渡 418

(四)山外商人资本与秦巴山区经济林特产开发 424

第九章 秦巴山区手工业与竹木铁盐资源开发 425

一、木材采伐业 426

(一)木材与清代社会生活 426

(二)清代的木材采伐业 431

二、造纸业 440

三、明清时期秦巴山区的矿冶业 446

(一)明代的盗矿 447

(二)清代的矿冶业 449

四、川东北井盐业及其他产业 457

第十章 明清秦巴山区的生产关系与资源开发特点 467

一、产权与佃权:流移与山区资源的结合 468

(一)土地产权的取得 468

(二)租佃权与业佃关系 474

(三)产权与生产关系特征 482

(四)通工互助的农作传统长期遗存 496

二、明清秦巴山区资源开发的特点 500

(一)山区资源开发以外来流移、山外资本为主体 500

(二)山区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盲目及过度倾向 507

(三)山区资源开发与经营的粗放化 512

(四)山区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的不稳定性 516

第十一章 明清秦巴山区的资源开发与环境演变 523

一、森林资源的变迁 523

二、野生生物资源的萎缩 537

三、水土流失及连锁生态问题 542

(一)水土流失加剧 543

(二)水土流失的广泛影响 546

四、水文环境恶化与水旱自然灾害 560

(一)水土流失、泥沙淤积、山崩与洪涝灾害 560

(二)水旱自然灾害的时空变化 568

五、山区生产方式与山区环境 583

六、时人修复及保护环境的努力 587

(一)鄂西北山区明代上津县东山例 588

(二)陕南山区汉阴县卧龙冈例 589

(三)陕南山区定远厅平溪山例 589

(四)陕南山区西乡县四方山例 590

(五)鄂西北山区保康县东山例 591

(六)陕南山区留坝厅沙坡例 592

第十二章 结语 595

主要参考文献 603

后记 632

表1-1 陕南山区主要州县山地率及水土流失率 31

表1-2 鄂西北山区主要州县山地率及水土流失率 33

表1-3 川东北山区主要州县山地率及水土流失率 33

表2-1 成化十二年(1476年)清查流移分布表 123

表3-1 明代秦巴山区部分州县乡里(社)数量变化表 148

表3-2 邓州明代前期里保数量变化表 150

表3-3 川东北部分州县明代中叶里甲数量表 150

表3-4 邓州明代前期户口变化表 152

表3-5 郧阳府明代里甲、户口变化统计表 153

表3-6 明代郧阳府户口统计表 155

表3-7 襄阳府明代里甲、户口变化统计表 156

表3-8 丹凤县(明清时为商州龙驹寨地区)主要姓氏源流表 161

表3-9 襄阳府明代耕地面积统计表 174

表3-10 郧阳府明代耕地面积统计表 176

表3-11 南阳府明代户口田地变化表 177

表3-12 万历五年(1577年)郧县清丈田地面积及摊征税粮一览表 180

表3-13 郧阳行都司卫所屯田面积增减一览表 182

表4-1 秦巴山区明代新置升置府州一览表 220

表4-2 秦巴山区明代新设部分州县里社税粮表 220

表4-3 明代秦巴山区各州县行政评价 229

表5-1 山阳县部分族姓源流表 281

表5-2 兴安府人口增长状况 288

表5-3 商州直隶州人口增长状况 288

表5-4 川东北部分州县册载人户增长状况 289

表5-5 道光年间城口厅人口构成统计表 291

表5-6 嘉庆十六年(1811年)东乡县户口构成表 291

表7-1 南漳县明清修建堰渠一览表 340

表8-1 清末兴安桐油运销统计 390

表9-1 清末汉江上游纸货运销数量统计 445

表9-2 清末汉江上游纸货运销价格统计 445

表9-3 《秦疆治略》载道光初年陕南山区各厂分布 461

表9-4 清末洋县土产贸易简表 462

表9-5 清末平利县土产贸易简表 463

表9-6 清末商州土产贸易简表 463

表10-1 万历年间城固县学田地价地租税粮一览表 487

表10-2 竹溪县学田租额一览表 487

表10-3 汉中府汉南书院田地租佃情况 489

表10-4 嘉庆年间白河县义田税粮佃租一览表 490

表10-5 部分州县田地价格租税关系示例 491

表10-6 道光至光绪年间部分州县统计人口数量变化表 521

表11-1 乾隆元年至宣统三年(1736~1911年)陕南各州县洪涝记载统计 572

表11-2 乾隆元年至宣统三年(1736~1911年)陕南较大规模洪涝记载一览 574

表11-3 乾隆元年至宣统三年(1736~1911年)甘东南、川东北山区州县洪涝记载统计 576

表11-4 鄂西北山区各州县清代水旱灾害统计 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