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城市群研究的基本理论 1
第一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基础与实践 1
第一节 经济区域与行政区域 2
一、经济区域与行政区域的基本内涵及特征 2
二、经济区域与行政区域关系的理论分析 5
第二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7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阐述 7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一般理论分析 11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特征分析 13
第三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 15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模式研究 15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成功启迪 21
第二章 城市群: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模式 24
第一节 区域经济与城市群 24
一、城市群一般理论论述 24
二、城市群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28
第二节 全球城市群的兴起与发展 34
一、全球城市群兴起的条件分析 34
二、全球城市群发展的基本特征 52
第三节 全球五大城市群发展特征 59
一、纽约大城市群 59
二、北美五大湖大城市群 61
三、巴黎大城市群 62
四、伦敦大城市群 63
五、东京大城市群 65
第四节 全球城市群发展的启迪 67
一、城市群发展研究的启示与探索 67
二、城市群发展的希望与展望 70
第三章 中国城市群兴起与发展的基本把握 74
第一节 中国都市集群的历史渊源 74
一、中国城市形成的历史积淀 74
二、中国城市兴盛源于门户开放 76
三、中国城市的历史地域特征:东强西弱、经纬分隔 77
四、中国城市集群雏形特征:“商埠”加“古都” 78
五、中国都市集群的近代起步 79
第二节 中国城市群兴起的过程特征 81
一、中国城市发展的被动调整 81
二、中国的历史性城市担当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重任 81
三、计划经济模式下中国城市发展的新问题 82
四、横向经济联合打破了城市圈域自锁经济 83
第三节 中国城市群的高速发展 86
一、改革开放加速了中国城市化进程 87
二、中国城市群的高速发展 88
第四节 中国城市群与非城市群发展的非均衡性 89
一、城市群发展理论思考的“姐妹篇” 89
二、中国城市群经济本身发展的不平衡性 91
三、中国城市群与非城市群发展的不对称性 92
第五节 中国城市群的未来发展 96
一、中国城市群将成为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96
二、中国城市群应尽快向中西部地区延伸 97
第四章 中国三大城市群的发展特征与基本评价 99
第一节 中国三大城市群的基本概况 99
一、珠江三角洲的基本概况 99
二、长江三角洲的基本概况 100
三、环渤海地区的基本概况 102
第二节 中国三大城市群的发展特征 103
一、珠江三角洲的发展特征 103
二、长江三角洲的发展特征 107
三、环渤海地区的发展特征 111
第三节 中国三大城市群的期望特征 114
一、珠江三角洲的期望特征 114
二、长江三角洲的期望特征 115
三、环渤海地区的期望特征 121
第四节 中国三大城市群的发展比较 123
一、三大城市群发展的概念比较 123
二、三大城市群发展的定量比较 128
第五节 中国三大城市群的功能比较 134
一、珠江三角洲的功能特征 134
二、长江三角洲的功能特征 135
三、环渤海地区的功能特征 138
第六节 中国三大城市群的地位比较 139
一、珠江三角洲的地位特征 140
二、长江三角洲的地位特征 141
三、环渤海地区的地位特征 143
第二篇 中原城市群的空间布局研究 145
第五章 中原城市群战略目标和任务设计 145
第一节 中原城市群肩负中部崛起的历史使命 145
一、中部能否崛起决定中国的命运 145
二、中原城市群是中部崛起的增长极 147
第二节 中原城市群的SWOT分析 153
一、优势(Strength) 155
二、劣势(Weakness) 159
三、机遇(Opportunity) 161
四、威胁(Threat) 163
第三节 中原城市群发展总体思路与战略任务 164
一、中原城市群发展的总体思路 164
二、中原城市群发展的战略任务和重点 165
第四节 指标体系的测算 166
一、综合经济指标 166
二、工业化指标 171
三、城镇化指标 173
四、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指标 174
五、可持续发展指标 176
第五节 中原城市群发展目标设计 180
第六章 中原城市群城市体系布局研究 184
第一节 中原城市群城市体系现状评估 184
一、城镇空间分布密集,城镇化进程较快 185
二、城镇分布交通指向型明显,具备依托交通轴线整合发展的基础 185
三、城市发展较具特色,具备开展协作性分工的基础 187
四、中心城市规模和辐射带动能力不强,龙头地位不突出 187
第二节 中原城市群城市体系优化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总体框架 189
一、城市体系优化设计的基本原则 189
二、城市体系优化设计的总体框架 190
第三节 中原城市群城市体系优化设计 190
一、中原城市群城市体系职能结构优化设计 191
二、中原城市群城市体系规模结构优化设计 192
三、中原城市群主要城市空间发展方向优化设计 194
四、中原城市群城市体系“虚拟边界”设计 198
第四节 提高郑州中心城市地位 198
一、扩大郑州城市规模 199
二、提升郑州核心竞争力 204
第五节 积极构筑三大圈层 211
一、城市群 212
二、紧密圈 213
三、辐射圈 213
第六节 率先建设核心区 214
一、优先推动郑汴一体化 214
二、加快郑洛互动发展 218
三、促进郑新呼应发展 220
四、密切郑许经济联系 220
五、推动黄河两岸呼应发展 221
第七章 中原城市群的产业布局研究 222
第一节 工业发展整合研究 222
一、发展现状评估 222
二、重点行业选择分析 225
三、工业发展整合路线图 239
四、工业发展重点方向 240
第二节 服务业发展整合研究 244
一、服务业发展现状评估 244
二、服务业发展整合路线图 245
三、发展方向和重点 247
第三节 农业发展整合设计 259
一、农业发展现状评估 259
二、农业发展整合路线图 260
三、发展方向和重点 262
第四节 中原城市群产业布局的发展态势 265
一、重点建设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郑—汴—洛陇海产业发展带) 268
二、加快发展新—郑—漯京广产业发展带 270
三、发展壮大新—焦—济南太行产业发展带 272
四、积极培育洛—平—漯产业发展带 274
第三篇 中原城市群的支撑体系设计 277
第八章 中原城市群集聚能力研究 277
第一节 构筑交通区位新优势 278
一、交通运输体系与区域集聚能力的一般理论 278
二、中原城市群交通体系的现状评估和形势分析 279
三、构建交通区位新优势的基本思路和战略对策 282
第二节 建设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 291
一、中原城市能源发展状况评估 291
二、建成全国重要能源基地的基本思路和综合措施 294
第三节 建设中原城市群信息高速公路 299
一、中原城市群信息网络建设的现状分析 302
二、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基本思路和战略重点 303
第九章 中原城市群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 307
第一节 中原城市群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307
一、中原城市群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评估 308
二、稳定并逐步提高区域环境承载力的对策研究 310
第二节 中原城市群水资源保障能力 314
一、中原城市群水资源状况评估 314
二、提高中原城市群水资源保障能力的对策研究 316
第三节 中原城市群土地供养能力 319
一、中原城市群土地供求状况评估 320
二、提高中原城市群土地供养能力的对策研究 322
第四节 中原城市群矿产资源平衡能力 327
一、中原城市群矿产资源供求状况评估 327
二、增强中原城市群矿产平衡能力的对策研究 327
第十章 中原城市群的创新能力研究 331
第一节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331
一、中原城市群科技发展成就评估 331
二、提升中原城市群科技创新能力的基本思路和战略重点 333
第二节 加强人才和智力支撑 336
一、中原城市群教育发展现状评价 336
二、加快中原城市群教育发展的目标任务和主要途径 338
第三节 发挥先进文化的生产力作用 340
一、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340
二、整合文化资源 341
三、发展文化产业 342
四、培育发展现代都市文化和大众文化 342
第四篇 中原城市群的制度保障研究 344
第十一章 中原城市群的软环境建设 344
第一节 优化发展环境 344
一、转变政府职能 344
二、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346
三、维护市场秩序 347
第二节 扩大对外开放 348
一、积极有效利用外资 349
二、大力发展进出口贸易 351
三、大力实施东引西进 352
第三节 建设宜居城市 353
一、建设现代城市 354
二、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357
三、建设节约型城市 358
第十二章 中原城市群的协调发展机制研究 361
第一节 破除城乡二元体制障碍 361
一、城乡二元体制严重制约着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361
二、深化户籍、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365
三、积极开展城乡一体化试点 366
第二节 建立健全九市协调发展机制 368
一、成立协调机构 368
二、健全考核体系 369
三、推动行政区划有序调整 369
参考文献 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