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价》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喻庆国主编
  • 出 版 社:云南出版集团公司;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9787541627019
  • 页数:498 页
图书介绍:本书系统地阐述了生物多样性的基本组成、发展动态,以及宏观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价、可视化、信息管理的内容、方法、步骤等。

第1章 概述&贠新华、喻庆国、秋新选 1

1.1 引言 1

1.2 生物多样性 2

1.2.1 生物多样性概念 2

1.2.2 物种多样性概况 3

1.2.3 生物多样性价值 5

1.2.4 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现状及原因 8

1.2.5 生物多样性研究热点 12

1.2.6 生物多样性保护途径 12

1.3 地形图及其在生物多样性调查中的应用 14

1.3.1 地图和地形图 14

1.3.2 地形图在生物多样性调查中的应用概述 14

1.4 3S技术及其在生物多样性调查中的应用 20

1.4.1 3S技术 20

1.4.2 3S技术在生物多样性调查中的应用情况 21

参考文献 23

第2章 生物多样性测度&李宏伟、喻庆国、卢双珍 25

2.1 引言 25

2.2 遗传多样性测度 25

2.2.1 遗传多样性测度等级 25

2.2.2 遗传多样性测度方法 26

2.3 物种多样性测度 27

2.3.1 α多样性测度方法 27

2.3.2 β多样性测度方法 31

2.3.3 γ多样性测度方法 34

2.4 景观多样性测度 34

2.4.1 景观丰富度指数 35

2.4.2 景观多样性指数 35

2.4.3 景观均匀度指数 36

2.4.4 景观优势度指数 36

2.5 生态系统多样性测度 36

2.5.1 生态系统及其分类 36

2.5.2 生态系统多样性测度研究情况 37

2.5.3 生态系统多样性测度方法 37

2.6 生物多样性测度实例 38

2.6.1 物种多样性测度实例 38

2.6.2 生态系统多样性测度实例 43

2.6.3 景观多样性测度实例 44

参考文献 45

第3章 生物多样性评价&周伟、付蔷、欧晓红 47

3.1 引言 47

3.2 生物多样性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48

3.2.1 促进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 48

3.2.2 促使商品观念的转变 48

3.2.3 有利于制定合理的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价格 49

3.2.4 促进环保措施的科学评价 49

3.3 生物多样性评价现状与动态 49

3.3.1 评价现状 49

3.3.2 发展趋势 50

3.4 生物多样性评价内容 51

3.4.1 物种多样性评价 51

3.4.2 遗传多样性评价 55

3.4.3 景观与生态系统多样性评价 56

3.5 生物多样性评价表达与评价方法 58

3.5.1 定性评价 58

3.5.2 定量评价 61

3.6 生物多样性评价类型 67

3.6.1 保护价值评价 67

3.6.2 环境影响评价 69

3.7 生物多样性评价操作方案设计 75

3.7.1 评价类群和生态系统的确定 75

3.7.2 评价类型的确定 76

3.7.3 技术路线的确定 77

参考文献 83

第4章 大型真菌调查&杨祝良、臧穆、王岚 86

4.1 引言 86

4.2 国内外大型真菌调查进展概况 87

4.3 调查任务与目的 89

4.4 大型真菌调查内容 90

4.5 调查工作准备和调查工具 90

4.5.1 调查组织与准备工作 90

4.5.2 调查工具 91

4.6 调查方法 91

4.6.1 特定区域的物种多样性普查或踏查采集 91

4.6.2 样地调查 91

4.6.3 居群研究采样 92

4.6.4 市场调查和访问 93

4.7 大型真菌标本采集、制作和保存 93

4.7.1 野外标本采集 93

4.7.2 标本制作 94

4.7.3 标本和菌种保存与管理 95

4.8 大型真菌特征拍摄 96

4.8.1 生境特征拍摄 96

4.8.2 个体特征拍摄 96

4.9 标本鉴定与物种识别 96

4.9.1 形态解剖学鉴定方法 96

4.9.2 分子生物学研究 97

4.10 资料整理与分析 99

4.10.1 资料整理 99

4.10.2 资料分析 100

4.11 大型真菌资源评价 102

参考文献 102

第5章 苔藓植物调查&杨比伦、邓承波 108

5.1 引言 108

5.2 苔藓植物调查研究概述 109

5.2.1 资源调查和区系研究 109

5.2.2 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110

5.2.3 其他研究 110

5.3 苔藓植物生物学、生态学特性 111

5.3.1 苔藓植物个体发育与生活周期 111

5.3.2 苔藓植物的形态结构特点 111

5.3.3 苔藓植物生态学特性 113

5.4 苔藓植物调查内容 116

5.4.1 苔藓植物资源调查 116

5.4.2 苔藓植物多样性调查 116

5.5 苔藓植物调查方法 117

5.5.1 苔藓植物资源调查 117

5.5.2 苔藓植物多样性调查 118

5.6 苔藓植物标本采集、鉴定、制作与保存 123

5.6.1 苔藓植物标本采集 123

5.6.2 苔藓植物标本鉴定 126

5.6.3 苔藓植物标本制作与保存 130

5.7 苔藓植物特征拍摄 131

5.7.1 生境特征拍摄 131

5.7.2 个体特征拍摄 133

5.8 苔藓植物区系分析 134

5.8.1 科、属、种组成情况与分析 134

5.8.2 苔藓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及国内地理区域分布特点分析 134

5.9 苔藓植物资源评价 136

参考文献 137

第6章 维管植物调查&杜凡、王娟、曹顺伟、和菊 140

6.1 引言 140

6.2 维管植物调查内容 140

6.3 维管植物调查方法 141

6.3.1 线路调查法 141

6.3.2 样地调查法 141

6.4 维管植物标本采集和制作 142

6.4.1 维管植物标本类型 142

6.4.2 合格的维管植物标本 143

6.4.3 采集维管植物标本所需要的器具 143

6.4.4 一般维管植物标本采集与制作 145

6.4.5 竹类标本采集与制作 155

6.4.6 蕨类植物标本采集和制作 160

6.5 维管植物特征拍摄 162

6.5.1 生境特征拍摄 162

6.5.2 个体特征拍摄 163

6.6 维管植物的拉丁名 163

6.6.1 科和科以上分类群的名称 163

6.6.2 科和亚科、族和亚族的名称 164

6.6.3 属和属内分类群的名称 164

6.6.4 种和种以下分类群的名称 164

6.6.5 维管植物拉丁学名的其他知识 165

6.7 维管植物的观察和描述 167

6.7.1 维管植物的观察与识别 167

6.7.2 维管植物描述 168

6.7.3 一些常见植物科的主要特征 168

6.8 维管植物鉴定 170

6.8.1 维管植物名录 170

6.8.2 维管植物检索表类型和使用 171

6.8.3 鉴定维管植物时应注意的问题 173

6.8.4 鉴定维管植物新种的一般程序 173

6.8.5 主要文献资料 174

6.9 维管植物区系分析 176

6.9.1 维管植物分布区及分布区类型的概念 176

6.9.2 我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 177

6.9.3 维管植物区系分析的一般程序和内容 182

6.10 珍稀濒危保护维管植物调查 183

6.10.1 确定珍稀濒危保护维管植物的依据 184

6.10.2 珍稀濒危保护维管植物调查 185

6.11 维管植物监测 186

6.11.1 监测对象的确定 186

6.11.2 监测方式和监测内容 187

6.11.3 监测地点的确定 187

6.12 维管植物资源评价 187

参考文献 187

第7章 植被调查&吴兆录、李正玲、曹顺伟 189

7.1 引言 189

7.2 植被调查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189

7.3 植被调查方法的发展 190

7.4 建立植被分类系统 191

7.4.1 植被分类系统 191

7.4.2 植被分类原则和依据 192

7.4.3 植被分类单元的命名 192

7.4.4 建立植被分类系统的案例 193

7.5 植被图编制和使用 195

7.5.1 植被草图制作 195

7.5.2 植被草图野外校正 197

7.5.3 植被草图室内完善 197

7.5.4 植被图编制 197

7.5.5 植被图输出 199

7.5.6 植被图与植被监测 199

7.6 选择调查样地 199

7.6.1 样地选择 200

7.6.2 样方大小和形状 202

7.7 调查样地的描述和记录 203

7.7.1 样地状况 204

7.7.2 物种的定量测定 205

7.7.3 绘制群落结构图 207

7.7.4 水生植物群落调查的样地采集记录 207

7.8 植被摄影 209

7.8.1 植被摄影的意义 209

7.8.2 植被景观摄影 209

7.8.3 群落内部结构摄影 210

7.8.4 植被摄影的注意事项 211

7.9 样地调查的数据分析 211

7.9.1 重要值 211

7.9.2 相似性指数 213

7.9.3 物种多样性指数 213

7.10 植被评价 213

7.10.1 植被的学术价值评价 214

7.10.2 植被的物质资源价值评价 214

7.10.3 植被的环境保护价值评价 215

7.10.4 植被的野生生物栖息地价值评价 215

参考文献 215

第8章 昆虫调查&欧晓红、宋劲忻、熊江 216

8.1 引言 216

8.2 国内外昆虫多样性研究现状与动态 217

8.3 昆虫多样性调查研究意义 218

8.4 昆虫多样性调查内容 218

8.4.1 现阶段昆虫多样性调查的标志 218

8.4.2 调查的主要内容 219

8.5 昆虫多样性调查方法 219

8.5.1 野外作业方案设计 219

8.5.2 调查操作 220

8.5.3 昆虫物种多样性编目 220

8.6 标本采集与制作 221

8.6.1 选择采集环境依据的原则 221

8.6.2 采集用具与采集方法 222

8.6.3 标本制作用具与方法 229

8.6.4 标本整理 235

8.6.5 标本管理 235

8.7 昆虫拍摄 236

8.7.1 生态拍摄 236

8.7.2 显微拍摄 239

8.8 调查资料分析 241

8.8.1 区系分析 241

8.8.2 昆虫多样性分析 242

8.8.3 不同生境类型中的昆虫分析 242

8.8.4 特殊昆虫类群分析 242

8.8.5 资源昆虫分析 243

8.9 昆虫资源评价 243

参考文献 244

第9章 鱼类调查&陈自明、肖衡、杨君兴 245

9.1 引言 245

9.2 鱼类多样性概况 245

9.2.1 鱼类物种多样性简介 245

9.2.2 鱼类栖息环境的多样性 247

9.2.3 鱼类多样性的价值及现状 247

9.3 鱼类的地理区划和分布特点 248

9.3.1 世界淡水鱼类的地理区划 248

9.3.2 中国淡水鱼类的地理区划和分布特点 249

9.3.3 中国海洋鱼类的分布特点 251

9.4 鱼类多样性调查内容 252

9.5 鱼类多样性调查方法 252

9.6 鱼类标本采集制作和相关环境因子分析 252

9.6.1 鱼类标本采集方法 253

9.6.2 鱼类标本制作及相关水环境生态因子的记录分析 254

9.7 鱼类照片资料拍摄 258

9.8 鱼类分类鉴定 258

9.8.1 鱼类体形 258

9.8.2 鱼类鉴定 261

9.9 鱼类多样性分析方法 269

9.9.1 鱼类区系分析 269

9.9.2 鱼类多样性分析指数 270

9.9.3 不同生境的代表性鱼类分析 271

9.9.4 鱼类保护物种和特有种分析 272

9.10 监测鱼类筛选与确定 273

9.11 鱼类资源分析与评价 273

参考文献 274

第10章 两栖爬行类调查&胡箭、张庆、李旭 276

10.1 引言 276

10.2 调查内容 276

10.2.1 物种资源清查 277

10.2.2 物种分布调查 277

10.2.3 种群变化监测 277

10.2.4 生境质量评价 277

10.3 野外标本采集 277

10.3.1 常用调查工具 278

10.3.2 两栖动物采集方法 279

10.3.3 爬行动物采集方法 281

10.3.4 野外采集注意事项 285

10.4 标本处理、记录和运输 285

10.4.1 标本处理 285

10.4.2 野外记录 290

10.4.3 运输 291

10.5 数量调查 291

10.5.1 调查频度 291

10.5.2 调查样区 292

10.5.3 取样方法 292

10.6 两栖爬行类动物位点群分布图绘制 295

10.7 其他调查方法 296

10.7.1 访问调查 296

10.7.2 资料收集 297

10.7.3 特殊两栖爬行动物种类的调查 297

10.8 照片拍摄 297

10.8.1 生境特征拍摄 297

10.8.2 个体特征拍摄 298

10.9 两栖爬行类多样性分析 300

10.9.1 区系成分分析 300

10.9.2 物种多样性分析 302

10.9.3 保护种和珍稀濒危种分析 303

10.10 监测物种筛选和确定 307

10.11 两栖爬行类资源评价 308

参考文献 308

第11章 鸟类调查&韩联宪、韩奔、黄冠中、胡箭 309

11.1 引言 309

11.2 鸟类多样性调查意义 309

11.3 鸟类多样性调查内容 310

11.4 常用调查工具 310

11.4.1 观察工具 310

11.4.2 强力照明灯 312

11.4.3 记录工具 312

11.4.4 鸟类捕捉采集工具 313

11.4.5 测量工具 313

11.4.6 定位和测距仪器 314

11.4.7 工具书和文献资料 314

11.4.8 地图 314

11.5 调查人员观鸟技能训练 315

11.5.1 鸟类野外识别图鉴类型与使用 315

11.5.2 鸟类观察识别技能训练 316

11.5.3 鸟类识别鉴定的观察 320

11.6 鸟类调查的组织与准备工作 321

11.6.1 调查方法和调查时问的选择 321

11.6.2 调查准备 321

11.7 调查抽样要点 321

11.7.1 常用抽样方法 321

11.7.2 抽样次数 322

11.7.3 分层抽样原则 322

11.8 鸟类多样性常用调查方法 322

11.8.1 路线调查法 322

11.8.2 定宽路线调查法 324

11.8.3 可变宽度路线调查法 326

11.8.4 样点调查法 327

11.8.5 固定半径相对指数调查法 329

11.8.6 无半径限制样点相对指数调查法 329

11.8.7 固定半径样点鸟类密度调查法 330

11.8.8 可变半径样点密度调查法 330

11.8.9 水禽直数调查法 331

11.8.10 标图法 332

11.8.11 网捕调查法 334

11.8.12 访问调查法 335

11.9 影响鸟类多样性和数量调查的因素分析 335

11.9.1 调查者的影响 335

11.9.2 栖息生境的影响 336

11.9.3 鸟类本身的影响 336

11.9.4 天气影响 337

11.9.5 调查设计的影响 337

11.10 鸟类图像资料拍摄与保存 337

11.10.1 相机镜头和胶卷选择 337

11.10.2 小型数码相机结合单筒望远镜拍鸟 338

11.10.3 图像资料分类与保管 339

11.11 鸟类标本制作 340

11.11.1 标本来源 340

11.11.2 制作标本的工具和材料 340

11.11.3 鸟类标本制作程序 341

11.11.4 标本整形与干燥 342

11.11.5 标本运输 343

11.11.6 标本杀虫鉴定和入库保管 343

11.12 鸟类调查资料分析 343

11.12.1 鸟类物种多样性分析 343

11.12.2 区系成分分析 343

11.12.3 居留类型分析 344

11.12.4 不同生境的代表性鸟类分析 344

11.12.5 保护种类和特有种类分析 345

11.13 监测鸟种筛选和确定 345

11.14 鸟类资源评价 349

参考文献 349

第12章 兽类调查&马世来 351

12.1 引言 351

12.2 兽类多样性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351

12.3 兽类多样性调查内容和常用器材 352

12.3.1 调查内容 352

12.3.2 常用器材 352

12.4 兽类多样性调查工作步骤 354

12.4.1 人员组织和分工 354

12.4.2 背景材料收集 354

12.4.3 调查物资准备 354

12.4.4 调查点线布设 355

12.4.5 访问调查 355

12.4.6 实地核查 355

12.4.7 调查资料整理与分析 355

12.4.8 撰写兽类多样性调查报告 356

12.5 兽类多样性调查技术 356

12.5.1 线路调查法 356

12.5.2 常规样带法 356

12.5.3 截线抽样法 357

12.5.4 曲线样带法 357

12.5.5 样点观察法 359

12.5.6 踪迹判定法 359

12.5.7 铗捕调查法 362

12.5.8 洞口统计法 364

12.5.9 鸣叫调查法 364

12.5.10 直观调查法 365

12.5.11 访问调查法 365

12.6 标本采集、制作、鉴定和收藏 368

12.6.1 标本采集 368

12.6.2 标本制作 369

12.6.3 标本鉴定 371

12.6.4 标本收藏 371

12.7 兽类特征拍摄 372

12.7.1 生境特征拍摄 373

12.7.2 个体特征拍摄 373

12.8 数据处理与分析 374

12.8.1 数据处理 374

12.8.2 数据分析 376

12.9 兽类监测 380

12.9.1 监测兽种筛选和确定 380

12.9.2 兽类监测“八定”原则 380

12.9.3 兽类监测结果统计 380

12.10 兽类资源评价 381

12.10.1 调查区兽类栖息地评价 381

12.10.2 调查区兽类物种类群评价 381

参考文献 382

第13章 景观调查&喻庆国、张志、卢双珍 386

13.1 引言 386

13.2 景观、景观生态学及其学科地位 387

13.2.1 景观 387

13.2.2 景观生态学 388

13.2.3 景观生态学的学科地位 388

13.3 景观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389

13.4 景观调查内容 390

13.5 景观调查工作准备 390

13.5.1 调查范围与任务量的明确 390

13.5.2 工作步骤与时间的确定 390

13.5.3 人员组成与分工 390

13.5.4 资料、数据和物资准备 391

13.5.5 技术准备 391

13.6 景观调查 392

13.6.1 线路调查 392

13.6.2 样地调查 392

13.7 景观分类 392

13.7.1 景观分类原则 392

13.7.2 景观分类类型 393

13.7.3 景观分类步骤 393

13.7.4 景观分类方法 397

13.8 景观分析 399

13.8.1 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399

13.8.2 景观时空分异分析 410

13.8.3 景观干扰分析 412

13.9 景观制图 413

13.9.1 景观二维平面图制作 413

13.9.2 景观三维立体图制作 414

13.10 景观规划、设计和管理建议 414

13.11 景观评价内容 414

参考文献 415

第14章 生物多样性可视化&喻庆国、宋劲忻、曹顺伟 418

14.1 引言 418

14.2 可视化简介 418

14.2.1 可视化的概念 418

14.2.2 可视化的发展历史 419

14.2.3 可视化分支简说 419

14.2.4 可视化的过程模型和框架模型 422

14.2.5 可视化的空间对象 424

14.2.6 可视化的应用领域和发展意义 424

14.3 生物多样性可视化方法概述 424

14.3.1 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科学 424

14.3.2 生物多样性可视化 424

14.3.3 生物多样性可视化基础 425

14.4 几种三维GIS可视化软件 432

14.4.1 国际三维GIS可视化软件 433

14.4.2 国内三维GIS可视化软件 434

14.5 生物多样性可视化实例 435

14.5.1 基础资料 435

14.5.2 数字高程模型制作 436

14.5.3 二维可视化研究 437

14.5.4 三维可视化研究 437

14.6 生物多样性可视化评述 437

参考文献 438

第15章 生物多样性信息管理&喻庆国、何长斌、李思广 439

15.1 引言 439

15.2 数据与信息 439

15.2.1 数据 439

15.2.2 信息 440

15.2.3 数据与信息的关系 440

15.3 信息资源 440

15.4 信息管理 440

15.4.1 信息管理的概念 440

15.4.2 信息管理的发展历史 441

15.4.3 信息管理的理想和发展趋势 442

15.5 信息管理系统 443

15.5.1 信息系统 443

15.5.2 信息管理系统 444

15.6 生物多样性信息管理系统 444

15.6.1 生物多样性信息管理系统的概念 444

15.6.2 生物多样性信息管理系统的特点 444

15.6.3 生物多样性信息管理系统的发展现状 445

15.7 生物多样性信息管理实例 448

15.7.1 菜阳河自然保护区概况 448

15.7.2 菜阳河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信息管理 448

15.8 生物多样性信息管理评述 468

参考文献 469

第16章 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价报告撰写&喻庆国 470

16.1 引言 470

16.2 撰写报告的目的和意义 470

16.3 报告的组成框架 471

16.4 报告的写作规范及要求 471

16.4.1 文前部分 471

16.4.2 正文部分 475

16.4.3 文后部分 477

16.4.4 附录部分 483

16.4.5 计量单位 484

16.4.6 语言和文字 484

16.4.7 图和表 485

16.4.8 标点符号 487

16.4.9 引文和加注 487

16.4.10 其他 488

16.5 报告的写作步骤 489

16.5.1 材料准备和构思 489

16.5.2 标题的确定 489

16.5.3 写作提纲的拟定 489

16.5.4 正文的编写 491

16.5.5 正文的修改 491

16.5.6 报告的清理 492

16.5.7 报告的定稿 492

16.6 报告的提交、发表或出版 492

16.7 报告的写作技巧 493

参考文献 494

本书作者通讯录 495

致谢&喻庆国 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