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五十年 1949-1999》PDF下载

  • 购买积分:2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五十年》编纂委员会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9
  • ISBN:7113034284
  • 页数:745 页
图书介绍:本书记述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50年发展历程、重大变革、主要成就、基本经验,又分门别类按产品、修理、记述、技改等篇叙述。

第一章 发展历程 3

第一节 生产的恢复和发展(1949—1952) 3

第二节 机车车辆工业体系的形成(1953—1980) 4

第三节 强化改造,扩大能力(1981—1990) 7

第四节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推进产品“三上”(1991—1999) 9

第二章 重大变革 12

第一节 企业改革的历程 12

第二节 领导体制的演变 16

第三节 管理体制的变革 18

第四节 企业内部的配套改革 21

第五节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 23

第三章 成就和经验 25

第一节 主要成就 25

第二节 基本经验 30

第一章 概述 40

第一节 建国时的铁路机车车辆 40

第二节 五十年来中国机车车辆的发展概况 40

第三节 机车车辆产品的发展规划和技术政策 42

第四节 机车车辆产品的发展 45

第五节 铁路工程机械 50

第六节 机车车辆产品的进口 53

第七节 机车车辆产品的出口 53

第二章 蒸汽机车 55

第一节 概述 55

第二节 仿制型蒸汽机车 58

第三节 改进型蒸汽机车 59

第四节 开发新型蒸汽机车 61

第五节 地方铁路和工矿用蒸汽机车 67

第六节 出口蒸汽机车 68

第三章 内燃机车 69

第一节 概述 69

第二节 内燃机车发展的起步——早期试制的内燃机车 71

第三节 定型生产的内燃机车——国产第一代内燃机车 76

第四节 自主设计的内燃机车——国产第二代内燃机车 80

第五节 采用新技术设计的内燃机车——国产第三代内燃机车 95

第六节 研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内燃机车——国产第四代交流传动内燃机车的开发 107

第七节 出口内燃机车 107

第八节 内燃机车主要部件和主要技术的发展 111

第九节 展望 133

第四章 电力机车 135

第一节 概述 135

第二节 仿造阶段 139

第三节 自行设计阶段 142

第四节 更新换代阶段 143

第五节 完善升级阶段 147

第六节 出口电力机车 152

第七节 电力机车主要部件和主要技术的发展 152

第八节 展望 162

第五章 地铁车辆与动车 167

第一节 地铁车辆 167

第二节 动车及动车组 172

第三节 展望 174

第六章 客车车辆 176

第一节 概述 176

第二节 早期设计制造的21型客车 177

第三节 22型客车的发展 178

第四节 25型客车的发展 184

第五节 双层客车 194

第六节 特种客车 199

第七节 出口客车 203

第八节 客车主要部件的发展 205

第九节 展望 216

第七章 货车车辆 217

第一节 概述 217

第二节 敞车 219

第三节 棚车及家畜车 224

第四节 平车及长大货物车 227

第五节 罐车 232

第六节 保温车 236

第七节 漏斗车及自翻车 238

第八节 守车及特种货车 241

第九节 米轨货车 244

第十节 出口货车 245

第十一节 货车主要部件的发展 248

第十二节 展望 253

第一章 概述 255

第一节 五十年来中国机车车辆修理的发展概况 255

第二节 机车车辆修理产品结构的调整 256

第三节 机车车辆修理企业的生产组织管理 257

第四节 机车车辆修理的发展 264

第五节 探索修理体制改革的新路子 267

第六节 港台铁路的机车车辆 268

第二章 蒸汽机车修理 269

第一节 蒸汽机车修理产品的基本情况 270

第二节 蒸汽机车修理体系及修理制度 271

第三节 蒸汽机车修理工艺技术的进步 274

第三章 内燃机车修理 278

第一节 内燃机车修理产品的基本情况 279

第二节 内燃机车修理制度及修理体系 281

第三节 内燃机车修理工艺技术的进步 283

第四章 电力机车修理 287

第一节 电力机车修理产品的基本情况 287

第二节 电力机车修理体系及修理制度 290

第三节 电力机车修理工艺技术的进步 291

第五章 客车修理 294

第一节 客车修理产品的基本情况 294

第二节 客车修理制度及修理体系 296

第三节 客车修理工艺技术的进步 300

第六章 货车修理 306

第一节 货车修理产品的基本情况 306

第二节 货车修理制度及修理体系 308

第三节 货车修理工艺技术的进步 310

第一章 制造技术发展的几个阶段 313

第一节 由修理向制造过渡时期的制造技术 313

第二节 新型机车车辆发展前期的制造技术 314

第三节 强化改造和扩能阶段的制造技术 314

第四节 “三上”阶段的制造技术 315

第二章 机械加工技术 316

第一节 概述 316

第二节 机械加工设备与技术的发展 317

第三节 展望 323

第三章 铸造工艺 324

第一节 概述 324

第二节 铸造材料、工艺和设备的发展 325

第三节 展望 329

第四章 锻压工艺 330

第一节 概述 330

第二节 锻、冲压技术的发展 331

第三节 展望 335

第五章 焊接与切割工艺 336

第一节 概述 336

第二节 焊接和切割工艺、设备技术的发展 338

第三节 展望 343

第六章 热处理与表面工程技术 344

第一节 概述 344

第二节 热处理技术的发展 347

第三节 表面工程技术的发展 353

第四节 展望 359

第七章 电机和电力电子产品制造工艺 360

第一节 牵引电机制造工艺 360

第二节 电力电子产品制造工艺 362

第八章 计算机应用 368

第一节 概述 368

第二节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369

第九章 材料 372

第一节 概述 372

第二节 金属材料的应用和发展 373

第三节 非金属材料的应用和发展 379

第四节 展望 381

第十章 理化、计量与无损检测技术 383

第一节 理化检验 383

第二节 计量检测 390

第三节 无损检测 394

第四节 展望 397

第十一章 试验技术 399

第一节 内燃机车及主要部件试验手段 399

第二节 电力机车及主要部件试验手段 401

第三节 车辆及主要部件试验手段 403

第一章 恢复生产和实行专业化生产的改造(恢复时期和“一五”时期) 408

第一节 恢复生产,整修设备 408

第二节 调整结构,实行专业化生产的改造 408

第三节 建设新厂 410

第二章 扩能和转产的改造(“二五”和调整时期) 411

第一节 扩大能力的改造 411

第二节 转产内、电机车的改造 414

第三节 四个专业研究所的建设 414

第三章 产品更新的改造和三线建厂(“三五”、“四五”、“五五”时期) 416

第一节 三线建厂 416

第二节 产品更新的改造 417

第三节 修理扩能的改造 420

第四章 密集投资,大上能力的改造(“六五”、“七五”、“八五”时期) 421

第一节 制造厂扩大能力的改造 421

第二节 修理厂扩大能力的改造 424

第三节 扩能收尾 425

第五章 重点投入,加速“三上”的改造(“九五”时期) 434

第一节 重点工厂的重点投入 436

第二节 专业化生产和科研基础的重点投入 438

第三节 几个工厂统一立项、统一采购项目 439

第四节 低息贷款项目 439

第一章 产品技术引进 446

第一节 早期的技术引进 446

第二节 柴油机的技术引进 447

第三节 东风6型内燃机车的技术引进 451

第二章 制造技术与设备的引进 452

第一节 内燃机车制造技术的引进 452

第二节 电力机车制造技术的引进 453

第三节 车辆制造技术的引进 455

第四节 重大设备的引进 456

第五节 试验检测技术的引进 460

第三章 产品出口 461

第一节 概述 461

第二节 早期的经援性出口 462

第三节 中车公司成立以来的商贸性出口 463

第四节 组织建设和归口管理 467

第一章 多经的起步与发展 473

第一节 艰难起步 473

第二节 快速推进 474

第三节 调整和充实 474

第四节 健康发展 475

第二章 多经管理体系的形成 475

第一节 管理部门的建立 475

第二节 管理体系的形成 476

第三节 加强领导,充实力量 476

第四节 企业改制 477

第三章 多经发展政策和经营机制 478

第一节 制订政策,鼓励发展 478

第二节 完善机制,放开搞活 478

第三节 加强管理,提高效益 479

第四节 广纳资金,规模经营 481

第四章 多经企业和多经产品 481

第一节 多经典型贵阳厂 481

第二节 多经企业 482

第三节 利用外资,发展合资合作企业 484

第四节 多经产品 485

第一章 计划管理 488

第一节 计划管理的建立 489

第二节 计划管理的方针任务和主要成就 489

第三节 计划管理体制和制度的改革 495

第四节 机车车辆工业计划管理的工作机构 496

第二章 生产经营管理 496

第一节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生产管理 497

第二节 适应市场经济的生产经营管理 498

第三章 财务管理 503

第一节 资金管理 504

第二节 成本管理 508

第三节 利润及利润分配 510

第四节 产品价格 512

第五节 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 513

第四章 资产管理 515

第一节 资产管理的建立与发展 516

第二节 资产管理工作的改革 516

第三节 资产管理的成果 517

第四节 清产核资和产权登记 520

第五节 国有资产年报 521

第六节 资产评估 522

第五章 物资与能源管理 523

第一节 物资管理 523

第二节 能源管理 528

第六章 内部审计监督 531

第一节 机构职能与管理制度 531

第二节 内部审计 532

第三节 业务培训和审计课题研究 533

第七章 技术管理 535

第一节 技术管理体制 535

第二节 主要技术政策和技术管理规定 537

第三节 实施科教兴业发展战略 538

第四节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541

第五节 质量管理 543

第六节 科技信息管理 546

第七节 理化计量、无损检测技术 547

第八章 劳动工资管理 548

第一节 劳动力的管理 548

第二节 工资总额管理 552

第三节 劳动定额管理 558

第四节 职业技能鉴定 560

第九章 干部管理 560

第一节 领导班子建设 561

第二节 专业技术队伍建设 562

第三节 干部培训 564

第四节 干部管理制度改革 565

第一章 教育培训 566

第一节 职工教育 567

第二节 职业技术教育 569

第三节 基础教育 570

第四节 企业教育改革 571

第二章 医疗卫生 573

第一节 医疗事业的建立与发展 573

第二节 职工医院 573

第三节 职工医疗 575

第四节 卫生防疫及职业病防治 576

第五节 医疗制度改革 578

第十篇中车公司及其所属企业 580

第一章 中车公司 580

第一节 公司的建立及其历史背景 580

第二节 公司的职能、任务与领导体制 581

第三节 公司总部 582

第四节 公司与铁道部及所属企业的关系 583

第二章 中车公司所属企事业单位 585

第一节 集团公司、工厂 585

第二节 研究所 718

一、1949—1998年主产品年产量表 738

二、名录 739

(一)全国劳动模范 739

(二)为机车车辆工业作出重要贡献的有影响的老一辈科技专家 741

(三)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专家 742

(四)从厂务局到中车公司历任局职领导名单 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