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对古代大学的传承及变异 1
二、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的研究对象和历史分期 4
三、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 5
第一章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肇始 9
第一节 洋务学堂的兴办与近代专科学校的发轫 9
一、洋务学堂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9
二、各类洋务学堂的涌现 15
第二节 大学雏形的萌现 34
一、天津中西学堂 34
二、上海南洋公学 36
第三节 京师大学堂的创建 38
一、创建的艰难历程 38
二、培养目标和办学宗旨 42
三、学科设置和派遣留学 44
四、管理体制与规章制度 48
五、学生爱国拒俄运动 49
第四节 近代高等教育学制的肇建 53
一、近代高等教育学制的创建过程 53
二、清末学堂章程关于高等教育的建制 55
三、确立“中体西用”为高等教育宗旨 57
第五节 清末高等教育的发展 58
一、清末大学 59
二、近代公学 61
三、清末高等学堂 63
第二章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 74
第一节 资本主义列强在华兴办教会大学的缘起 74
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和西学的传入 74
二、创办教会大学的目的 77
三、清末教会大学的开办 78
第二节 民国时期教会大学的发展 85
一、教会大学的教育宗旨及其演化 85
二、教会大学办学的措施和方法 87
三、民国时期的几所主要教会大学 94
第三节 教会大学师生的爱国斗争 102
一、对宗教教育的抗争 102
二、积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 103
第四节 对教会大学的历史评估 106
一、外国在华创办教会大学的性质 106
二、教会大学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借鉴价值 106
第三章 中国高等教育的演进 109
第一节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对高等教育的改革 110
一、《大学令》和《大学规程》的颁行 110
二、《专门学校令》和《专门学校规程》的颁布 114
三、民国初期高等教育体制的日趋完善 116
第二节 北洋军阀时期高等教育在逆境中的发展 118
一、《修正大学令》的颁行 118
二、“壬戌学制”对高等教育的规定 119
三、《国立大学校条例》的颁布 121
第三节 蔡元培对北京大学的改革 122
一、确立“以研究高深学问”为办学宗首 123
二、遵循“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原则 124
三、实行“教授治校”的管理体制 126
四、实施“文理沟通”的教学制度 127
五、建立“学术自由”的运行机制 129
六、改革招生制度 131
第四节 民国初期的私立大学 132
一、《私立大学规程》的颁行 132
二、民国初期的私立大学 133
第四章 国民政府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 136
第一节 国民政府初期的高等教育 136
一、实行大学院制和大学区制 137
二、推行“三民主义教育”的方针政策 139
三、颁行《大学组织法》 140
四、各类高等学校 142
第二节 抗日战争时期的高等教育 144
一、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教育方针政策 144
二、抗战时期的高等教育体制 148
三、抗战时期各类学校 152
四、梅贻琦与西南联大 160
第三节 国民政府败亡时期的教育 162
一、战后国民政府的教育政策与临时措施 162
二、抗战复员后的高等教育 164
三、国民政府时期高校师生的爱国民主运动 166
第四节 民国时期的私立高等学校 169
一、民国时期私立高等学校的发展 169
二、近代私立高等学校的特点 172
第五节 日伪占领区的高等教育 174
一、日寇在东北地区的殖民高等教育(1931—1945) 174
二、汪伪统治区的奴化高等教育 180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高等教育 184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办的高等学校 184
一、湖南自修大学 184
二、上海大学 194
三、农民运动讲习所 200
第二节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苏维埃地区的高等教育 206
一、苏区高等教育的方针政策 207
二、中央苏区的各类高等学校 209
三、中央苏区高等教育的办学特点 213
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的高等教育 216
一、教育方针政策 216
二、各类高等学校的概况 218
第四节 东北解放区的高等教育 239
一、教育方针政策 240
二、高等教育制度和行政管理 242
三、东北解决区的各类高等学校 245
第五节 中国革命根据地的高等教育经验 248
一、教育为革命斗争和解放战争服务 248
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49
三、党的领导是办好革命根据地高等教育的根本保证 250
第六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的起步 251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教育的方针政策 252
一、《共同纲领》规定的文教方针政策 252
二、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的召开 253
第二节 旧高等教育的接管和改造 254
一、接管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建立集中统一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254
二、接管和改造旧的公立高等学校 256
三、接收外资津贴的学校 256
四、接办私立高等学校 260
五、开展思想改造运动,建立新型人民教师队伍 261
六、改革学制 267
七、课程改革 269
第三节 院系调整 273
一、院系调整的历史背景 273
二、院系调整的基本情况 275
三、院系调整的历史评价 278
第四节 开展“以俄为师”的高校教学改革 280
一、学习苏联教育经验的原因 281
二、开展高校教学改革 283
三、对学习苏联高等教育经验的评价 287
第七章 社会主义高等教育道路的探索 290
第一节 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制定 290
一、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290
二、“反右”斗争扩大化对高等教育的危害 292
三、毛泽东提出的教育方针 296
第二节 “教育大革命”中的高等教育 299
一、“大跃进”中的高等教育 299
二、大跃进”中高等教育的成就与失误 303
第三节 高等教育的调整和整顿 306
一、“八字方针”的提出 306
二、“八字方针”的贯彻 307
第四节 《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的颁行 310
一、《高教六十条》的制定及其主要内容 311
二、《高教六十条》的贯彻和成就 313
第五节 党的高校知识分子政策 315
一、为在政治运动中受到伤害的干部、师生脱帽加冕 315
二、改善高校教师的待遇 316
第六节 大力推进教育改革 318
一、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 318
二、“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的推行和试验 325
第七节 新中国的重点大学 332
一、各类重点大学(综合、文、理、师范等) 332
二、吴玉章与中国人民大学 335
第八章 “文化大革命”中的高等教育 343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从高等学校发端 343
一、“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344
二、派工作组进驻高等学校 347
第二节 高等教育陷入混乱 350
一、停课闹革命和红卫兵运动 350
二、复课闹革命与工宣队和军宣队进驻学校 353
三、知识青年走“五七”道路 357
第三节 高等教育的“两个估计”及其影响 361
一、对新中国成立后17年教育的“两个估计” 362
二、高等学校的“七·二一”道路 364
三、高等学校招收“工农兵学员” 366
四、推广朝阳农学院办学经验 371
第四节 为挽救高等教育事业的斗争 375
一、以周恩来、邓小平为代表的教育主张 376
二、广大教职工的微弱抗争 385
第五节 “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和教训 387
一、“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造成的严重后果 388
二、“文化大革命”带来的历史教训 391
第九章 高等教育的恢复与发展 396
第一节 高等教育的拨乱反正 396
一、清除极“左”思潮对高等教育的干扰 397
二、平反冤假错案 399
三、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和待遇 400
四、以调整为中心,恢复和发展高等教育事业 402
第二节 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 405
一、新时期教育方针的确立 406
二、改革高校的体制 409
第三节 改革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420
一、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方针和制度 421
二、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育 423
三、重视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教育 428
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立 431
第四节 加强高等学校的体育卫生和国防教育 434
一、重视体育课 435
二、加强卫生、保健工作 440
三、开展国防教育和军事训练 442
第五节 完善研究生教育 445
一、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 445
二、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 449
三、研究生教育的管理体制 450
四、研究生的招生和分配 453
第六节 教师队伍的建设 458
一、教师的全面考核 458
二、重视学术带头人的培养 461
三、教师职称的评定制度 464
第七节 高等学校的科研工作 469
一、高等学校科研的方针 469
二、各类科研工作的管理 471
三、科研状况和成果 475
第八节 高等教育依法治教 480
一、《高等教育法》的颁行 481
二、加强教育执法和督导工作 485
第九节 成人高等教育 487
一、成人高等教育的概括 487
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 488
三、普通高等学校举办的成人高等教育 491
四、广播电视大学 492
五、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494
六、大学后的继续教育 497
第十节 少数民族、华侨高等教育和民办高等学校 501
一、少数民族高等教育 501
二、华侨高等教育 507
三、民办高等教育 509
结束语 高等教育的成就和展望 514
一、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成就 514
二、高等教育的“211”工程 519
三、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的展望 525
后记 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