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论 1
第一章主体性研究的形成与发展 11
一、主体性研究的发端 11
自然对象规定性的研究 11
人的认识的探讨 13
主体性研究的发端 16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宏观研究 19
实践性 20
辩证性 21
三、现代西方哲学的微观研究 21
“非理性论, 22
“价值论” 24
“理解论” 26
“认知结构论” 28
“补充论” 30
消解与重建 31
四、我国当前的主体性研究 34
“物质本体论”, 34
“实践本体论, 35
“人性论” 36
“主体决定论”, 37
“主客体关系论” 40
第二章主体性规定 42
一、主体性涵义 42
主体性与主体属性 42
主体性与主客体关系 51
主体性与主体间性 53
主体性与客体性 58
二、主体性生成和发展 66
主体性生成的基础与发展的根源 66
主体性生成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67
人的主体性发展的历程 71
三、主体性原则 74
主体性原则 74
主体性原则与实践性原则 80
主体性原则与客观性原则 81
四、主体性学说的理论地位 88
第三章主体性构成与类型 92
一、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 92
生理因素 93
知识、经验因素 96
能力因素 98
非智力性心理因素 105
世界观、价值观因素 110
二、实践主体性与认识主体性 113
实践主体性 113
认识主体性 114
三、类主体性、群体主体性与个体主体性 116
类主体性 116
群体主体性 117
个体主体性 118
第四章实践主体性 121
一、实践主体性诸形式 121
生产活动主体性 121
生活活动主体性 123
交往活动主体性 125
管理活动主体性 130
传授活动主体性 132
探索活动主体性 134
二、实践诸要素与主体性 135
向度规定 135
理性的机巧 139
人化客体 146
三、实践过程的主体性 148
准备阶段:设计目标与建构手段 149
行为阶段:接触、改造和保护客体 154
利用阶段:利用客体 159
第五章认识主体性 162
一、主体认识客体的形式 162
主体认识客体实体 162
主体认识客体属性 164
主体认识客体关系 165
主体评价客体 167
主体认识客体发展趋势 169
二、认识诸要素的主体性 171
获取真知 171
运用工具与方法 173
事实结果与价值结果 177
三、认识过程与主体性 181
感性阶段:反映与选择 181
理性阶段:反映与重构 187
第六章环境因素对主体性的制约 195
一、环境的系统分析 195
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195
一般性环境因素与对象化环境因素 198
二、环境因素对实践主体性的制约 199
一般性环境因素对实践主体性的制约 199
对象化环境因素对实践主体性的制约 206
三、环境因素对认识主体性的制约 211
一般性环境因素对认识主体性的制约 211
对象化环境因素对认识主体性的制约 216
第七章社会主义建设主体性 224
一、社会主义社会主体性 224
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 224
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性 228
二、市场经济与主体性 230
市场经济与人的主体性确立 230
市场经济建设与人的主体性发挥 232
企业主体性与个人主体性 237
三、正确有效地发挥人的主体性 241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原则 241
培育新型主体 245
建构新的价值观念 247
阅读和参考的主要书目 256
后记 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