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记忆:校史文献选辑》PDF下载

  • 购买积分:1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党跃琥主编
  • 出 版 社: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561448007
  • 页数:690 页
图书介绍:本书选编了四川大学部分重要校史文献,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汇编了国立四川大学时期具有奠基性作用的任鸿隽校长相关校史资料辑以及国立四川大学时期中外学者来校演讲的部分文告和签函;第二部分选编了华西协和大学时期两位华人校长张凌高、方淑轩和博物馆馆长郑德坤与学者往来的信札。

第一部分 任鸿隽与国立四川大学 2

一、简介 2

二、任鸿隽掌校时的国立四川大学 5

(一)学校简况 5

(二)川大履新 16

(三)影像墨宝 29

(四)师资阵容 40

(五)学生活动 55

三、任鸿隽国立四川大学行录(1935—1937) 69

(一)任校长到校视事公告 70

附 两月来四川大学办理情形 70

(二)任校长体念学生纳费维艰,减收学费 72

(三)任校长草拟四川大学三年计划 72

(四)本校农学院学生筹备欢迎任校长、曾院长 73

(五)任校长在本学期第一次纪念周上讲演《川大使命》 73

(六)本校秘书处组织焕然一新 73

(七)任校长建设本校计划,蒋委员长殿允“负责主持” 73

附1 任校长致蒋委员长报告 74

附2 任校长改建本校校舍计划书 74

附3 蒋委员长梗代电 75

(八)任校长邀请教职员茶话并于十月一日招待新闻记者 76

(九)蒋委员长召见任校长,垂询本校近况甚详,并有所指示,关心同学体魄,嘱注重军事训练 76

(十)本校教授茶话会盛况 76

(十一)训育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记录 76

(十二)法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记录 78

(十三)二十四年“双十节”国庆纪念会 78

(十四)秘书处二十四年度第一次处务会议记录 79

(十五)重大生甄别考试委员会议记录 80

(十六)出版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记录 83

(十七)二十四年第三次行政会议记录 84

(十八)本校庆祝成立四周年纪念 84

(十九)任校长九日可望抵渝,孟秘书长将同返校 85

(二十)任校长昨返校 85

(二十一)二十四年度第十一次行政会议记录 85

(二十二)课程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记录 87

(二十三)二十四年度第十二次行政会议记录 88

(二十四)二十四年度第十三次行政会议记录 89

附 经任鸿隽亲笔改定的国立四川大学1936年经费预算案(二十五)各项球类锦标赛冠军,校长亲临给奖 92

(二十六)本校清理校产组织委员会 93

(二十七)二十四年度第十五次行政会议记录 93

(二十八)二十四年度第十六次行政会议记录 94

(二十九)出版委员会第三次会议记录 95

(三十)任校长致各教授函 98

(三十一)黄任之先生讲演大四川之青年 98

(三十二)春季运动会给奖 98

(三十三)民众法律顾问处成立会纪念 99

(三十四)任校长因要公飞京 99

(三十五)任校长公毕返校 99

(三十六)本校举行毕业及本学期试验 100

(三十七)本校举行本学期开学典礼 100

(三十八)本校成立各种委员会 100

(三十九)二十五年度第一学期文理法三院举行总理纪念周 102

(四十)本校二、三、四年级同学举行欢迎新同学大会 102

(四十一)成都各界在本校公祭章太炎先生 102

(四十二)出版委员会第四次会议记录 103

(四十三)本校与重大、华大联合通电为川省灾民乞赈 104

(四十四)本大学举行第六届毕业式 104

(四十五)本大学教职员学生举行欢送任校长大会 105

附1 任鸿隽就辞去川大校长职务致蒋介石电文底稿附2 任鸿隽呈送蒋介石述职报告附3 任鸿隽就辞去川大校长职务呈送教育部公文附4 四川大学教师挽留任鸿隽电文底稿四、任鸿隽在国立四川大学的演讲 112

(一)在国立四川大学全体学生欢迎校长会上的演讲(1935年9月18日) 113

(二)四川大学的使命——在本学期第一次纪念周演说(1935年9月16日) 115

(三)整顿农学院之计划——在农学院纪念周演说(1935年9月23日) 117

(四)总理纪念周报告(1935年9月30日) 119

(五)总理纪念周报告(1935年12月16日) 120

(六)总理纪念周报告(1935年12月23日) 122

(七)总理纪念周报告(1936年2月10日) 123

(八)总理纪念周报告(1936年3月23日) 125

(九)总理纪念周报告(1936年4月6日) 125

(十)民众法律顾问处成立会纪念致辞(1936年4月11日) 126

(十一)总理纪念周报告(1936年4月20日) 127

(十二)总理纪念周报告(1936年6月8日) 127

(十三)总理纪念周报告(1936年6月15日) 130

(十四)开学典礼报告(1936年9月14日) 131

(十五)总理纪念周报告(1936年12月14日) 134

(十六)总理纪念周报告(1937年1月4日) 136

(十七)总理纪念周报告(1937年3月17日) 137

(十八)总理纪念周报告(1937年4月19日) 140

(十九)毕业典礼校长训词(1937年6月25日) 141

五、任鸿隽《五十自述》 143

(一)任鸿隽《五十自述》手稿影印件 144

(二)任鸿隽《五十自述》识文 186

第二部分 中外学者在国立四川大学演讲布告和笺函一、简介 200

二、布告和笺函 203

(一)关于顾一樵、戴汝楫讲演笺函(1934年5月3日) 203

(二)关于黄炎培讲演布告和笺函(1936年3月2日) 203

(三)关于晏阳初讲演布告和笺函(1936年3月14日) 204

(四)关于陈衡哲讲演布告和笺函(1936年3月21日) 205

(五)关于何廉讲演笺函(1936年4月4日) 205

(六)关于卢作孚讲演笺函(1936年4月13日) 206

(七)关于顾临、孙洪芬讲演布告和笺函(1936年5月7日) 206

(八)关于蒋廷黻讲演笺函(1936年6月13日) 207

(九)关于李济之、吴文藻讲演笺函(1936年6月17日) 207

(十)关于陈衡哲讲演笺函(1936年6月20日) 208

(十一)关于韦卓民讲演笺函(1936年10月14日) 208

(十二)关于马叙伦讲演笺函(1936年10月30日) 208

(十三)关于李登辉讲演电报、布告和笺函(1936年11月) 209

(十四)关于张伯苓讲演笺函(1936年11月27日) 210

(十五)关于李景汉讲演笺函(1936年12月17日) 210

(十六)关于方叔轩和叶理绥讲演笺函(1937年4月24日) 211

(十七)关于孟禄讲学笺函(1937年6月) 211

(十八)关于梁漱溟讲演笺函(1937年6月5日) 212

(十九)关于王芃生讲演布告和笺函(1939年2月22日) 212

(二十)关于鲁雅文讲学布告和笺函(1940年8月6日) 213

(二十一)关于汪少伦讲演布告和笺函(1940年9月10日) 214

(二十二)关于张溥泉讲演布告(1941年5月5日) 215

(二十三)关于曾远荣演讲笺函(1943年4月22日) 215

(二十四)关于李约瑟讲学笺函(1943年4月至5月) 215

(二十五)关于杨村彬讲演笺函(1943年12月9日) 218

(二十六)关于杨荫溥讲学布告(1944年4月24日) 219

(二十七)关于贺麟讲学布告(1945年4月19日) 219

(二十八)关于葛利石讲学笺函(1944年4月) 219

(二十九)关于甘哥厉讲演布告(1944年12月1日) 220

(三十)关于黄海平、许楚生、税西恒讲演笺函(1945年5月26日) 220

(三十一)关于叶理夫讲演布告(1945年5月29日) 221

(三十二)关于毕铿讲演布告(1945年6月13日) 221

(三十三)关于蔡乐生、冯列山、蒋荫思讲演笺函(1945年6月20日) 221

(三十四)关于罗士培讲演笺函(1945年11月) 222

(三十五)关于邬翰芳讲演布告(1946年3月13日) 222

(三十六)关于裴斐讲演布告和笺函(1946年8月13日) 223

(三十七)关于钟道赞讲演布告(1948年1月23日) 223

(三十八)关于张君劢讲演布告等(1948年10月25日) 223

第三部分 张凌高、方叔轩与近现代学者往来信函辑录一、简介 226

二、信函辑录 228

(一)张凌高致李安宅函两封 228

(二)张凌高致寅初函(未署年代1月25日) 232

(三)张凌高与许德珩往来函两封 234

(四)沈祖荣致张凌高函(未署年代7月3日) 237

(五)王星拱致张凌高函(未署年代11月16日) 239

(六)韦卓民致张凌高函(1944年5月20日) 241

(七)翁独健致张凌高函(1940年2月3日) 244

(八)罗仲言致张凌高、潘源来函(未署年代6月26日) 249

(九)郑德坤致张凌高函两封 252

(十)朱师辙与方叔轩往来函六封 256

(十一)方叔轩致姜蕴刚函(未署年代7月17日) 281

(十二)姜蕴刚致张凌高函(未署年代6月11日) 283

(十三)姜蕴刚致方叔轩函(未署年代1月31日) 285

(十四)方叔轩致陈寅恪函(未署年代10月6日) 289

(十五)方叔轩致严谷生函(未署年代2月25日) 291

(十六)吕叔湘与方叔轩往来函两封 293

(十七)方叔轩致闻宥函(未署年代11月9日) 298

(十八)闻宥致方叔轩函十三封 300

(十九)闻宥致华西协合大学教务处函(未署年代9月8日) 324

(二十)何鲁之与方叔轩往来函三封 328

(二十一)黄季陆致张凌高函(未署年代5月4日) 333

(二十二)黄季陆致方叔轩函(未署年代9月17日) 336

(二十三)汤吉禾致方叔轩函(未署年代6月21日) 338

(二十四)潘源来致方叔轩、罗忠恕函(未署年代6月21日) 340

(二十五)马鉴致方叔轩函(未署年代2月11日) 343

(二十六)方叔轩致李培甫、夏竺生函(未署年代2月21日) 345

(二十七)方叔轩致李培甫函(未署年代8月19日) 347

(二十八)萨本栋致方叔轩函(未署年月日) 349

(二十九)饶孟侃致方叔轩函(未署年代10月2日) 351

(三十)邝平章致方叔轩函(未署年月日) 353

(三十一)郑德坤、冯汉骥致方叔轩函(1947年3月26日) 355

(三十二)庞俊致方叔轩函(未署年代7月18日) 357

(三十三)罗荣宗与方叔轩往来函两封 359

(三十四)荆三林致方叔轩函两封 365

(三十五)王仲镛致方叔轩函(未署年月日) 372

(三十六)严谷生与方叔轩往来函十一封 375

(三十七)蒙思明与方叔轩、张凌高往来函四封 394

(三十八)吴贻芳致张凌高函(未署年代6月8日) 402

(三十九)吴贻芳致方叔轩函(未署年代11月10日) 404

(四十)柯象峰致张凌高函(1946年4月16日) 406

(四十一)吴克明致方叔轩函三封 408

第四部分 近现代学者致郑德坤信函辑录一、简介 416

二、信函辑录 418

(一)顾颉刚致郑德坤函二十三封 418

(二)林惠祥致郑德坤函四封 509

(三)吴文藻致郑德坤函(未署年代6月4日) 515

(四)吴世昌致郑德坤函(未署年代2月21日) 518

(五)潘光旦致郑德坤函(未署年代12月19日) 522

(六)洪业致郑德坤函三封 525

(七)陈万里致郑德坤函两封 531

(八)杨成志致郑德坤函(1943年1月12日) 537

(九)梁思永致郑德坤函(1944年12月17日) 540

(十)谭其骧致郑德坤函(未署年月日) 544

(十一)叶国庆致郑德坤函(未署年代1月1日) 546

(十二)罗香林致郑德坤函(未署年代9月8日) 549

(十三)邓嗣禹致郑德坤函(未署年代1月23日) 552

(十四)李镜池致郑德坤函(未署年代5月9日) 555

(十五)李铸晋致郑德坤函(未署年代6月9日函) 571

(十六)李子魁致郑德坤函九封 573

(十七)傅懋勣致郑德坤函(未署年月29日) 599

(十八)谭旦冏致郑德坤函(未署年代8月26日) 604

(十九)王永华致郑德坤函(1946年8月24日) 607

(二十)王世襄致郑德坤函(未署年月日) 611

(二十一)梁钊韬致郑德坤函十二封 614

(二十二)黄典诚致郑德坤函四封 654

(二十三)张德钧致郑德坤函(未署年代5月28日) 668

(二十四)王至华致郑德坤函两封 671

(二十五)佚名致郑德坤函(未署年月日) 675

(二十六)张凌高、方叔轩致郑德坤函(未署年代4月5日) 677

(二十七)张洪沅致郑德坤函(未署年代9月9日) 681

(二十八)中华图书馆协会致郑德坤函(1935年9月20日) 683

(二十九)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致郑德坤函及复函两封 685

后记 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