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
FOREWORD 2
前言 3
PREFACE 5
第一章 属的植物学特征 1
第二章 研究简史 3
前期研究工作 3
形态分类学研究 3
细胞学与孢粉学研究 4
植物化学研究 5
近期研究工作 5
系统进化研究 5
植物化学研究 6
第三章 植物区系与地理分布 9
植物区系特点 9
种类比较丰富 9
东亚成分为主,特有现象十分突出 9
热带亚洲分布成分 11
东亚(含亚热带)分布成分 11
地理分布特征 12
纬度向地带性 12
经度向地带性 12
垂直分布 14
第四章 植被类型与生态环境 21
概况 21
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21
与植物群落的关系 21
不同植被类型中的代表种类 22
在不同植被类型中的群落与生境特点 22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22
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23
石灰岩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23
常绿阔叶林 25
典型常绿阔叶林 25
季风常绿阔叶林 26
季雨林 27
半常绿季雨林 27
石灰岩季雨林 27
雨林 28
竹林 29
其他群落 29
土壤 29
土壤类型和成土母质 29
土壤理化特性 30
初步结论 31
第五章 系统发育 33
形态演化趋势 33
根状茎从细瘦、不发达到粗壮、发达 33
叶序从单生到单生兼有簇生,再到簇生 34
花葶的着生方式从单生到簇生 34
花梗长度从长到中等长,再到短 34
花的性别从两性到两性兼有单性 35
花被形状从辐状、钟状到杯状,再到坛状 35
花被裂片排列方式从镊合状到覆瓦状 36
花被裂片内侧脊状隆起物从无到有小乳突,再到有2至6条隆起物 36
花被裂片内侧基部突起物从无任何突起物到有脊状隆起,到有小齿状突起,到有圆齿状突起,再到有大型距状突起 37
花被筒内侧毛被从无毛到被长柔毛 37
雄蕊在花被筒内侧着生位置,从高于柱头到与柱头持平,再到低于柱头 38
花药形状从卵形到卵状长圆形,再到长圆形 38
雌蕊立体形状从伸长到压扁,从长颈瓶形、棒形到蘑菇形,再到齿轮形 38
柱头表面构造从简单到复杂 39
果实表面从光滑到有小乳突,再到有瘤状突起和小刺 41
分类系统 41
分类系统检索表 48
分类系统示意图 54
第六章 分种记述 55
分种检索表 55
名称和形态描述 61
第七章 形态解剖学 135
根、根状茎和叶的解剖结构 135
材料与方法 135
根的解剖结构 136
根状茎的解剖结构 137
根状茎的初生结构 137
根状茎的次生结构 137
叶的解剖结构 138
叶片的横切面结构 138
叶柄的横切面结构 139
叶片的表皮特征 141
叶片表皮的微观形态 141
材料与方法 141
结果与分析 141
果实表皮的微观形态 144
材料与方法 144
结果与分析 144
第八章 细胞学 147
研究概况 147
属的细胞染色体特点 148
核型 148
染色体倍性 148
结构变异 150
细胞学特征的分种记述 151
核型演化规律及其与系统发育的关系 174
属的染色体数目及其演化 174
属的核型演化 174
第九章 孢粉学 177
属的孢粉学特征 177
孢粉学特征的分种记述 177
孢粉形态演化规律与系统发育的关系 184
第十章 分子系统学 187
研究概况 187
材料与方法 187
材料 187
方法 188
结果与分析 188
结果 188
分析 188
第十一章 植物化学 193
概述 193
化学成分研究的进展 194
化学成分的结构 195
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 198
广西产的几种蜘蛛抱蛋化学成分及其色谱 199
化学成分 199
色谱 201
第十二章 起源中心与分化中心 203
起源中心 203
分化中心 204
分布中心 205
第十三章 物候学 209
物候概况 209
一般生长发育情况 209
物候期概述 209
各物候期的分述 210
根状茎的生长 210
芽的形成及生长 210
叶的形成及生长 210
开花习性 213
结果习性 213
第十四章 栽培与繁殖 215
栽培技术 215
栽培前的准备 215
栽培方法 216
日常管理 217
繁殖方法 217
第十五章 保护与开发利用前景 219
科研价值和经济价值 219
科研价值 219
经济价值 219
观赏价值 220
药用价值 220
其他经济价值 220
保护措施 220
现状 220
保护措施 221
开发利用前景 221
中文名称索引 223
拉丁学名索引 226
植物标本馆代号索引 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