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纪的北京影视文化》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高鑫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303055444
  • 页数:443 页
图书介绍:

序言 1

A.时代 1

B.文化 5

C.影视文化 8

D.北京影视文化 11

第一章跨世纪北京影视文化的回顾与前瞻 1

一、“北京影视文化”的界定 1

二、北京影视文化发展的三个历史价段 3

1.创建期(1949~1978) 3

2.繁荣期(70年代末~80年代末) 5

3.转型期(80年代末至今) 9

三、“转型期”北京影视文化建设的四个浪潮 13

1.娱乐化 13

2.纪实主义 19

3.新英雄主义 22

4.平民化 28

四、跨世纪北京影视文化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 35

1.跨世纪北京影视文化的战略目标 35

2.跨世纪北京影视文化的战略任务 41

第二章影视文化的理论思考 46

一、视觉文化 46

1.影视文化就是视觉文化 46

2.影规语言是一种视觉语言 49

3.影视思维是视觉思维 50

4.影规文化成为最大的消费品 52

5.影视文化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55

二、大众文化 56

1.影视大众文化的形成 56

2.影视大众文化的特征 59

3.影视文化是大众消费的商品 64

三、当代神化 66

1.影视是当代神话的制造者 66

2.当代影视神话的特征 67

四、影视文化的品格 71

1.影视文化精品的标准 71

2.影视文化的功能 72

3.影视文化的深刻性 74

4.影视文化的雅与俗 75

5.影视文化品格与时代 76

6.关于影视文化批评 76

第三章北京影视文化的主流与多元 78

一、北京影视文化概述 78

1.北京人文特点初探 79

2.北京影视文化的特点 82

二、主旋律——时代的最强音 83

1.主旋律概念的认识 84

2.主旋律在北京上空回响 85

3.主旋律本身的多样化 87

4.弘扬主旋律的意义 94

三、多样化——时代的变奏曲 96

1.“王朔现象”引发的思考 96

2.多样化的表现 97

3.影视文化规律的探索 116

四、影视变调与反文化 118

1.从《面对红十字》易名谈起 118

2.工业社会的印痕 120

3.后殖民主义语境中的影视文化 122

五、影视文化跨世纪的责任 125

1.弘扬主旋律与坚持多样化的统一 125

2.追或精品,重塑民族魂 126

3.发展北京影视文化的深刻含义 127

第四章北京影视文化的创作群体 130

一、创作群体的历史审视 130

1.影视制作系统 132

2.电视台传媒系统 133

3.音像制品系统 134

4.民营影视公司系统 135

二、北京影视文化的风格及创作流派 136

1.艺术派 136

2.主潮派 148

3.情景派 153

4.幽默派 155

三、北京影视流派的创作走向 164

1.题材平民化趋向 164

2.叙事平实化追求 164

3.视角平视化表现 165

第五章北京影视文化的受众群体 167

一、受众研究的缘起与发展 167

二、北京影视文化受众群体概貌 171

1.北京影视文化爱众群体的形成 171

2.北京影视文化受众群体概貌 173

三、北京影视文化受众群体的量化分析 177

1.类型 177

2.收视习惯、目的、心理 180

3.宏观概率统计 186

4.北京地区天/周平均收视率 219

5.北京地区周平均收视率 220

6.北京地区综合频道周/天最高收视率 221

7.北京地区收视走势 222

8.北京地区每天平均收视率 223

9.北京地区各时段平均收视率 224

四、影视文化发展对受众的要求 225

第六章北京影视文化地域特色的流变与融合 227

一、影视文化的地域性 227

1.独特的自然风貌和人文影观 230

2.独特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 231

3.独特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形态 232

4.独特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方式 232

5.独特的语言构成和行为风范 233

二、北京影视文化的地域根基 234

1.地域特色的产生 234

2.北京地域文化概述 236

3.“北京人”观念的变迁 241

三、京派影视文化的流变 244

1.京派电视文化的流变 246

2.京派电影地域特色的流变 251

四、京派影视文化的特征 257

1.浓厚的人情意味 258

2.对国家、社会大事的关心 258

3.平民化的审美追求 259

4.强烈的首都意识 260

五、京派影视文化的现实误区 261

1.“京味”文化的失落 261

2.浅薄的“搞笑”文化 262

3.重商品价值,轻艺术品位 263

第七章北京影视文化批评 264

一、中国影视文化批评中心的位移 267

1.30年代上海开创 267

2.50年代北京发展 270

二、北京:当代中国影视文化批评中心 271

1.北京集中了全国最多的影视创作群体 271

2.北京集中了全国最多的影视评论家 272

3.北京集中了全国最多的影视批评媒介 273

4.北京集中了全国最大的影视文化消费群体 274

5.北京影视文化批评的巨大辐射作用 274

三、北京影视文化批评的语境 278

1.1“评论是运动中的美学” 278

2.关于“影评的任务”之争 280

3.影视文化批评的功能 282

4.北京影视文化批评的形态 285

四、北京影视文化批评的现状 293

1.电影批评 294

2.电视批评 296

第八章大陆、台湾暨香港影视文化之比较(上) 301

一、历史性会盟:从文化断裂走向新的整合 303

二、香港:电影历史演进及文化持征 307

1.回溯:文化“边缘化”的厉史脉络 307

2.香港“新浪潮"及其“第二潮”的文化意义 312

三、台湾:电影历史演进及文化待征 314

1.回溯:文化断裂/回归之历史脉络 314

2.台湾“新电影”及其“第二潮”的文化意义 319

四大陆:电影历史演进及文化待征 323

1.回溯:“五四”新文化精神交会,发扬之历史脉络 323

2.新时期:多代并存,多元竞胜 326

3.前卫、边缘:“第五代”新电影及其“第二潮”的文化意义 328

五、影视文化的比较与前瞻 333

1.电影工业体制与市场格局 335

2.文化精神之融会与大众娱乐文化品格之重塑 337

3.面向新世纪:开拓“中国学派”影视文化新局面 340

第九章大陆、台湾暨香港影视文化之比较(下) 343

一、台湾电视文化多元并存的格局 343

1.发韧期的政宣色彩 343

2.发民的多元结结构 346

3.繁荣期的正负效应 357

二、香港电视文化的独待个性 360

1.商业性与通俗性 361

2.娱乐性与休闲性 364

3.兼容性与多元件性 367

三、大陆、港台电视文化之比较 372

1.两岸三地电视文化之差异 373

2.两岸三地电视文化之共性 380

第十章影视文化的发展与市场机制 383

一、电影:向“市场机制”过渡 383

1.向市场机制转化是必由之路 383

2.市场机制发展轨迹 384

3.科学的营销策划 390

二、电视:在市场经济门口徘徊 391

1.市场转化的阵痛期 391

2.制片人:市场的直接运作者 394

3.北京:我国电视文化生产重镇 397

三、影视:确立重要文化产业的观念 399

1.影视业的产业化观念 399

2.目标:集团化规模经营 400

第十一章影视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 403

一、影视文化的哲学意义 404

二、影视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408

1.影视文化能够为精神文明建设创造空前的文化空间 411

2.影视文化能够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独特神奇的创作传播方式 412

3.影视文化能够为精神交明建设提供通俗易懂的表现形式 413

4.影视创作与制作的巨大能动性为精神交明建设提供了创作激情 414

三、影视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415

1.丰富大众文化生活,提高人的文化素质 416

2.传播、倡导有利于精神文明建建的社会舆论 419

3.升华人的精神境界 421

4.改变人的思维方式,促进思维水平的提高 423

5.影视文化是社会语言的文明之窗 425

四、影视文化应有的基本精神 426

1.什么是影视文化精神 427

2.为更好地体现影视文化的基本精神,我们真城地期待着 433

后记 437

A.思路 437

B.评价 439

C.缺欠 441

D.沉思 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