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临床实验研究概论 1
第一节 现代医学与临床实验研究 1
一、现代医学观念的特征 1
二、现代医学的特点及展望 2
三、临床实验研究面临的挑战 4
第二节 临床实验研究的主要范畴和分类 8
一、基础性研究 8
二、应用性研究 9
三、开发性研究 9
第三节 临床实验研究的基本程序 10
一、选题 10
二、设计 10
三、可行性研究报告 11
四、开题论证报告 12
五、科研实践 13
六、统计学分析 14
七、总结概括 14
第四节 研究课题的选题与立项 14
一、选题的原则 15
二、选题的来源 16
三、选题的方法和技巧 18
四、选题的基本程序 19
五、课题项目的申报或立项 20
第五节 临床实验研究的实验设计 24
一、实验设计的基本要素 24
二、实验设计的一般原则 25
三、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 30
第六节 临床实验研究论文的写作 31
一、写作的目的和意义 31
二、写作的基本要求 32
三、写作的一般步骤 32
四、论文的分类及其格式与写作方法 34
五、表格和图的制作法 42
六、英文摘要的写作 45
七、论文的发表 49
第七节 科研成果奖励的申报与鉴定 52
一、科学技术奖励的种类 52
二、科学技术奖励申请的程序 54
第八节 专利申请 55
一、概述 55
二、专利申请的基本程序 57
三、外国专利申请 60
四、专利代理机构和代理人 61
五、专利诉讼 61
六、专利战略 62
第二章 细胞培养技术 65
第一节 概述 65
一、细胞培养的一些基本概念 65
二、培养细胞的生长状态及特性 67
三、原代细胞培养 68
四、传代细胞培养 68
五、培养细胞的液体更换 69
六、细胞的冻存、复苏和运输 69
第二节 细胞培养的设备与准备 70
一、基本设备 70
二、器具洗刷 72
三、消毒和灭菌 74
第三节 细胞培养的条件及要求 75
一、培养液的基本要求 75
二、血清与天然培养物 77
三、环境 80
第四节 培养细胞增殖能力的测定 81
一、活细胞计数法 81
二、细胞生长曲线法 82
三、分裂指数计算法 82
四、克隆生成测定法 83
五、MTT比色法 83
六、放射性物质掺入法 84
七、非放射性标记物Brd U的体外及体内掺入法 84
第五节 细胞培养中的有关问题 86
一、污染问题 86
二、污染的处理 88
三、滋养细胞的问题 89
第六节 细胞的分离 90
一、机械分散法 90
二、酶消化法 90
三、螯合剂分散法 90
四、淋巴细胞分离法 91
五、巨噬细胞的分离法 91
第七节 正常细胞的培养 91
一、上皮细胞的培养 91
二、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培养 96
三、人支气管平滑肌细胞的培养 97
四、鸡胚心肌细胞的培养 98
五、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 98
六、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 99
七、平滑肌细胞的培养 102
八、软骨细胞的培养 103
九、滑膜细胞的培养 103
十、羊水细胞的培养 104
十一、绒毛细胞的培养 105
十二、神经细胞的培养 105
第八节 免疫细胞的培养 106
一、LAK的培养 106
二、TIL的制备 107
三、CIK细胞的无血清培养法 108
四、胸腺上皮细胞的培养 108
五、树突细胞的培养 109
六、巨噬细胞的培养 110
七、肥大细胞的培养 110
第九节 肿瘤细胞的培养 112
一、主要技术 112
二、生物学特性的检测 113
三、体外培养细胞的转化法 114
四、肿瘤细胞侵袭与转移的检测方法 117
五、体外药物敏感性实验 119
第十节 器官培养技术 121
一、概述 121
二、器官培养的方法 121
三、血管的器官培养 127
四、肝脏的器官培养 127
五、胃肠黏膜的器官培养 128
六、骨的器官培养 128
七、全胚胎培养 129
第十一节 干细胞的培养 130
一、胚胎干细胞 130
二、造血干细胞的培养 131
三、间充质干细胞 137
四、神经干细胞 140
五、胰岛干细胞 144
六、表皮组织干细胞 144
七、肿瘤干细胞 145
第三章 细胞生物学技术 151
第一节 概述 151
第二节 细胞遗传学研究技术 151
一、概述 151
二、染色体标本的制作 152
三、人染色体分带技术 153
四、小鼠染色体C分带技术 157
五、荧光原位杂交(FISH)法 158
第三节 细胞器的分离测定技术 161
一、细胞核的分离与鉴定 161
二、线粒体的分离与鉴定 162
三、高尔基器的分离与鉴定 163
四、细胞膜的分离与鉴定 164
五、内质网的分离与鉴定 165
第四节 细胞的生物学标记 166
一、核酸的标记方法 166
二、125I标记蛋白 168
三、免疫组织化学中使用的标记法 170
第五节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细胞分析技术 171
一、概述 171
二、荧光染色法 174
三、反射光像的制作方法 174
四、共焦点图像与透射光图像的合成 175
五、连续图像及立体图像的制作 175
第六节 细胞凋亡的研究 175
一、概述 175
二、细胞凋亡的检测方法 177
三、细胞凋亡的生物化学分析法 181
四、细胞凋亡诱导方法 183
第七节 细胞自噬的研究 184
一、概述 184
二、自噬的检测方法 186
第四章 免疫学技术 189
第一节 概述 189
第二节 非特异免疫功能的测定 190
一、单核-巨噬细胞的分离与功能测定 190
二、中性粒细胞的功能测定 192
三、NK细胞的功能测定 193
四、树突状细胞的分离及鉴定 194
五、补体的测定方法 195
六、溶菌酶的测定 197
第三节 细胞因子测定技术 197
一、概述 197
二、白细胞介素的测定技术 199
三、肿瘤坏死因子测定 204
四、集落刺激因子检测 204
五、干扰素检测 206
六、趋化因子检测 207
七、干细胞因子的检测 208
八、表皮生长因子的检测 208
九、神经生长因子检测 208
十、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检测 209
十一、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检测 209
十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检测 209
十三、转化生长因子β的检测 210
十四、白血病抑制因子检测 210
十五、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检测 210
第四节 抗原的制备 211
一、抗原的提取 211
二、抗原的分离与纯化 212
三、纯化抗原的鉴定 213
第五节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214
一、动物的选择 214
二、免疫原 214
三、佐剂 215
四、免疫途径 215
五、免疫血清效价的测定 216
六、采血及血清分离 216
七、抗体的纯化 217
八、免疫血清的保存 218
第六节 IgY抗体的制备 218
一、概述 218
二、制备方法 220
三、IgY抗体的鉴定分析 220
第七节 单克隆抗体制备 221
一、基本原理 221
二、制备过程 221
第八节 基因工程抗体 225
一、抗体分子及其基因结构 226
二、基因工程抗体的种类 226
第九节 双特异性抗体 228
一、概述 228
二、双链抗体的制备 229
三、其他双特异性抗体的制备策略 236
四、表达与鉴定 236
五、常见问题的处理 238
第十节 免疫扩散技术 238
一、单向免疫扩散 238
二、双向免疫扩散 239
三、逆向免疫扩散技术 239
第十一节 免疫电泳技术 240
一、微量免疫电泳 240
二、免疫固定电泳 241
三、对流免疫电泳 242
四、交叉免疫电泳 243
第十二节 免疫酶技术 244
一、间接ELISA法 244
二、双抗体夹心ELISA法 245
三、竞争ELISA法 245
第十三节 免疫荧光技术 246
第十四节 免疫微球技术 247
一、微球的分类 247
二、微球的致敏法 248
三、胶乳微球免疫检测法 248
四、免疫磁性微球法 250
五、脂质体微球检测技术 252
第十五节 发光免疫分析技术 254
一、概述 254
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 255
三、生物发光免疫分析法 256
四、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 257
五、微粒子化学发光 257
第十六节 免疫组织(细胞)化学技术 258
一、原理及应用 258
二、实验流程 258
三、免疫酶细胞化学技术 260
四、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 262
五、亲合组织化学技术 263
六、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免疫组化染色技术 265
七、免疫金(银)细胞组织化学技术 266
八、免疫胶体铁组织化学技术 267
第十七节 免疫沉淀技术 268
一、细胞的裂解法 268
二、裂解物的预处理 271
三、免疫复合物的纯化 271
第十八节 免疫细胞检测技术 273
一、免疫细胞分离技术 273
二、免疫细胞数量及亚群测定 275
三、免疫细胞功能测定 276
四、细胞毒活性检测技术 281
第五章 生物化学技术 287
第一节 概述 287
第二节 蛋白质分离纯化 288
一、样品的处理 288
二、蛋白质的分级沉淀法 289
三、脱盐 291
四、浓缩 292
五、单克隆抗体的辛酸-硫酸铵纯化法 293
第三节 蛋白质含量测定 294
一、紫外光吸收法 294
二、福林-酚法 294
三、染料结合比色法 295
四、胶体金法 296
第四节 蛋白质分子量的测定 296
一、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296
二、凝胶过滤法 300
第五节 蛋白质的纯度分析 301
一、高效液相层析技术 301
二、高效毛细管电泳 308
三、液相层析-质谱联用技术 315
第六节 电泳实验技术 317
一、PAGE 318
二、SDS-PAGE 321
三、等电聚焦电泳 321
四、免疫电泳 325
五、双向电泳 325
第七节 层析技术 328
一、凝胶过滤层析法 328
二、离子交换层析法 332
三、亲和层析 336
四、疏水性相互作用层析 339
五、吸附层析 340
六、纸层析 342
第六章 分子生物学技术 345
第一节 概述 345
一、基本概念及其内容 345
二、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仪器配备 345
第二节 DNA的提取与纯化 347
一、真核细胞基因组的DNA提取 347
二、细菌基因组DNA制备法 349
三、质粒DNA的提取 350
四、线粒体DNA的改良高盐沉淀提取法 352
五、微量及特殊标本DNA的提取 353
六、DNA的纯化 355
第三节 RNA的提取及纯化 357
一、RNA酶污染的控制 357
二、总RNA的异硫氰酸胍提取法 358
三、组织或培养细胞中RNA的一步分离法 359
四、细胞及组织RNA的快速提取法 360
五、从新鲜和冷冻血液中提取RNA 360
六、从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的组织中提取RNA 361
七、哺乳动物细胞胞质RNA的分离 363
八、卵和胚胎细胞总RNA提取 363
九、细胞mRNA的纯化 364
第四节 核酸探针的标记 366
一、概述 366
二、探针的种类 366
三、常用的标记物 367
四、常用的探针标记方法 368
第五节 PCR技术 371
一、原理及应用 371
二、经典PCR技术及其优化条件 371
三、锚式PCR 373
四、RT-PCR 376
五、原位PCR 378
六、免疫PCR 379
七、PCR-ELISA 381
八、定量PCR 382
九、PCR-SSCP 383
十、PCR-RFLP 384
十一、MVR-PCR 384
第六节 原位杂交技术 386
一、基本原理 386
二、基本原则 386
三、组织和细胞的原位杂交方法 389
四、染色体原位杂交 391
五、电镜原位杂交 395
第七节 DNA的Southern印迹法 397
一、概述 397
二、操作流程 397
第八节 DNA的斑点杂交 402
一、基本方法 402
二、完整细胞的斑点杂交法 403
三、胞质RNA的快速提取及点样法 404
第九节 RNA的Northern印迹法 404
一、原理 404
二、甲醛变性胶电泳法 404
三、乙二醛/DMSO变性琼脂糖凝胶电泳 405
四、甲基氢氧化汞电泳法 406
五、Northern印迹 406
六、实验中应考虑的有关问题 407
第十节 蛋白质的Western印迹法 408
一、概述 408
二、操作步骤 409
第十一节 基因克隆技术 411
一、基因组文库的克隆 411
二、cDNA文库 415
三、亚克隆技术 419
第十二节 外源基因的导入法 422
一、概述 422
二、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 424
三、磷酸钙转染法 426
四、DEAE-葡聚糖转染法 427
五、脂质体介导的转染法 428
六、电穿孔转染法 429
七、基因显微注射技术 429
八、基因枪粒子轰击法 430
九、受体介导的基因导入法 430
十、转基因技术展望 431
第十三节 mRNA差异显示技术 431
一、基本原理 431
二、方法 432
三、影响因素 434
四、与相关技术的比较 435
五、差异显示技术的进展 435
第十四节 报告基因的表达及检测 436
一、CAT基因的检测 436
二、半乳糖苷酶基因的检测 437
三、荧光素酶基因的测定 438
四、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测定 439
五、人生长激素基因的放射免疫分析法 439
六、分泌型的碱性磷酸酶基因分析法 440
七、β-葡萄糖醛酸酶基因的检测 440
第十五节 信号传导检测技术 440
一、凝胶滞留法 441
二、Two-hybrid方法 443
三、细胞间隙连接通信的代谢合作检测法 446
四、A型γ-氨基丁酸(GABAA)受体的分离与纯化 447
五、第二信使系统的检测 448
第十六节 DNA序列分析 455
一、双脱氧测序法 455
二、化学裂解测序法 457
三、自动化测序 459
四、PCR测序法 460
五、链霉抗生素蛋白和生物素化碱性磷酸酶的间接测序法 461
六、DNA杂交测序法 463
第十七节 RNA干扰技术 463
一、基本原理 463
二、RNAi的实验操作 464
三、RNAi的应用前景 466
第七章 放射性核素实验技术 469
第一节 概述 469
一、基本概念及主要内容 469
二、主要的仪器设备 469
第二节 放射性核素标记技术 470
一、3H标记化合物的制备 470
二、125I标记化合物的制备 471
第三节 放射免疫分析技术 476
一、概述 476
二、基本原理 477
三、RIA的四大要素及主要类型 477
四、实验方法 478
五、质量控制 479
第四节 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 480
一、概述 480
二、在物质吸收、分布及排泄研究中的应用 480
三、在细胞及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481
第五节 常见受体放射性配体结合分析方法 482
一、α肾上腺素受体(α1-AR)的测定 482
二、α肾上腺素受体(α2-AR)的测定 483
三、肾上腺素受体(3-AR)的测定 483
四、M-乙酰胆碱能受体(mAChR)的测定 484
五、组胺H1和H2受体的测定 485
六、多巴胺-1受体(D1-R)的测定 486
七、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的测定 486
八、前列腺素E(PGE2)受体的测定 487
九、雌激素受体的测定 487
第八章 临床药理实验技术 491
第一节 一般毒性实验 491
一、急性毒性实验方法 491
二、长期毒性实验 493
三、其他毒性实验 494
第二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方法 496
一、研究方案的设计 496
二、测定方法 497
三、药动学房室模型 498
四、生物利用度 502
第三节 抗超敏反应药物的实验 503
一、被动皮肤超敏反应实验 503
二、超敏性支气管痉挛实验 505
三、Schultz-Dale反应实验 506
四、抗超敏递质实验 506
五、肥大细胞实验法 508
六、Ⅱ~Ⅳ型超敏反应模型 510
七、致敏动物气道炎症反应实验法 511
八、大鼠气管炎症反应实验法 512
第四节 抗感染药物的实验技术 512
一、抗生素后效应实验方法 512
二、抗生素作用机制的研究 515
三、细菌耐药性实验方法 518
第五节 G蛋白的纯化及其检测 522
一、G蛋白的纯化 523
二、G蛋白活性的检测 529
三、环核苷酸的测定 530
四、腺苷酸环化酶的测定 533
第六节 有关中药的实验研究 535
一、阴虚、阳虚的动物模型 535
二、气虚的动物模型 537
三、厥脱症的动物模型 539
四、血瘀症的动物模型 539
第九章 实验肿瘤研究技术 543
第一节 概述 543
一、主要实验材料 543
二、基本方法 544
第二节 诱发性肿瘤模型的建立 548
一、诱发瘤的基本方法 548
二、胃癌诱发模型 549
三、肝癌诱发模型 551
四、肺癌诱发模型 551
五、食管癌诱发模型 552
六、大肠癌诱发模型 553
七、鼻咽癌诱发瘤模型 554
八、宫颈癌诱发模型 554
九、白血病诱发模型 555
第三节 移植性肿瘤模型的建立 556
一、基本方法 556
二、胃癌移植性模型 559
三、肝癌移植性模型 561
四、白血病移植性模型 563
五、腹水瘤模型 564
第四节 脑肿瘤动物模型 564
一、概述 564
二、常用脑肿瘤动物模型的建立 566
第五节 肿瘤细胞的侵袭性研究 567
一、体外侵袭模型 567
二、体内侵袭模型 571
三、半体外半体内器官培养模型 575
四、侵袭实验的分析方法 575
五、肿瘤细胞侵袭作用的明胶酶活性测定法 576
第六节 肿瘤细胞的转移性研究 577
一、概述 577
二、瘤细胞血道转移模型 577
三、瘤细胞淋巴道转移模型 579
四、转移程度的检测方法 581
第七节 肿瘤细胞多耐药表型的研究 582
一、多耐药的概念 582
二、肿瘤细胞多耐药模型的建立 582
三、肿瘤细胞多耐药表型的检测 584
第八节 肿瘤细胞生物学标志物的研究 587
一、肿瘤生物学标志物的种类 587
二、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技术 588
第九节 肿瘤放射免疫显像的实验研究 592
一、实验材料的选择 592
二、放射性核素标记抗体 593
三、放射免疫显像 593
第十节 肿瘤的实验治疗研究 594
一、肿瘤实验治疗的种类和方法 594
二、抗肿瘤药物的研究 595
三、体外抗肿瘤药物的筛选方法 596
四、体内抗肿瘤药物的筛选方法 600
五、肿瘤的导向治疗 602
六、肿瘤的诱导分化治疗 603
七、肿瘤的基因治疗 604
第十章 实验动物技术 609
第一节 概述 609
一、实验动物的选择 609
二、动物实验操作技术 610
三、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 616
第二节 小鼠的实验技术 616
一、小鼠的正常生理生化值 616
二、小鼠抓取与固定的方法 617
三、小鼠的给药途径和方法 617
四、小鼠体液的采集法 619
五、免疫缺陷型小鼠 621
六、小鼠在临床实验研究中的应用 623
第三节 大鼠的实验技术 624
一、大鼠的正常生理生化数据 624
二、大鼠的抓取与固定 625
三、大鼠的给药途径及体液采集方法 625
四、大鼠狂临床实验研究中的应用 625
五、常见病模型的建立 626
第四节 地鼠的实验技术 628
一、地鼠的正常生理生化数据 628
二、地鼠的抓取和固定方法 628
三、地鼠的给药途径、采血方法及体液采集技术 628
四、地鼠在临床实验研究中的应用 628
五、用金黄地鼠建立的3种常见病模型 629
第五节 豚鼠的实验技术 629
一、豚鼠的正常生理生化数据 629
二、豚鼠抓取与固定的方法 630
三、豚鼠的给药途径和方法 630
四、豚鼠的体液采集法 631
五、豚鼠在临床实验研究中的应用 631
六、豚鼠3种常见病模型的建立 632
第六节 兔的实验技术 632
一、兔的正常生理生化数据 632
二、兔的抓取与固定方法 633
三、兔的给药途径 633
四、兔的体液采集法 634
五、兔在临床实验研究中的应用 634
六、兔6种常见病模型的建立 635
第七节 鸡的实验技术 636
一、鸡的生物学特性 636
二、鸡的饲养及繁殖 637
三、鸡的抓取与固定 638
四、鸡的给药与采血方法 638
五、鸡在临床实验研究中的应用 639
第八节 犬的实验技术 640
一、犬的正常生理生化数据 640
二、犬的抓取与固定方法 640
三、犬的给药途径和方法 640
四、犬的体液采集方法 641
五、犬在临床实验研究中的应用 642
六、犬3种常见疾病模型的建立 642
第九节 羊的实验技术 643
一、羊的正常生理生化数据 643
二、羊的抓取及固定方法 644
三、羊的采血方法 644
四、羊在临床实验研究中的应用 644
第十节 猪的实验技术 644
一、小型猪的生理生化数据 645
二、猪的抓取与固定方法 645
三、猪的给药途径及体液采集方法 645
四、猪在临床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645
五、猪4种常见病模型的建立 646
第十一节 猕猴的实验技术 647
一、猕猴的正常生理生化数据 647
二、猴龄的判定 648
三、猴的捕捉与固定 649
四、猴的编号与记录 649
五、猴的采血法 649
六、猴在临床实验研究中的应用 649
七、猴5种常见疾病模型的建立 651
第十二节 转基因动物技术 651
一、概述 651
二、转基因动物技术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653
三、转基因动物疾病模型 654
第十一章 电子显微镜技术 659
第一节 概述 659
一、电子发射和电子枪 659
二、电子透镜 660
三、电子束与样品的相互作用 660
四、反差与成像 661
第二节 透射电镜技术 661
一、透射电镜的基本原理及结构 661
二、透射电镜的操作步骤 663
三、样品超薄切片制备技术 664
四、其他样品制备技术 672
第三节 扫描电镜技术 675
一、基本结构 675
二、原理及特性 676
三、操作方法 676
四、样品的制备 677
第十二章 流式细胞技术 683
第一节 概述 683
一、FACS的基本原理 683
二、检测的范围及应用 688
三、样品的常规制备 689
四、荧光染料及染色方法 689
五、相关技术问题 690
六、质量控制问题 690
第二节 细胞因子的检测 691
一、材料和方法 692
二、结果分析 692
第三节 细胞周期的分析 693
一、细胞核中的DNA定量 693
二、细胞周期的BrdU/DNA二重染色分析法 694
第四节 细胞凋亡的检测 695
一、原理 695
二、材料与方法 695
第五节 人T细胞亚群的分析 696
一、操作步骤 696
二、注意事项 696
第十三章 基因诊断技术 699
第一节 概述 699
第二节 基因表达的检测技术 701
一、基因表达产物的检测 701
二、基因扩增的检测 701
第三节 基因突变的检测技术 705
一、基本策略 705
二、主要技术 706
第四节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716
一、基本原理及用途 716
二、操作方法 716
三、注意事项 717
第五节 微卫星不稳定性检测技术 717
一、微卫星的概念 717
二、微卫星不稳定性与肿瘤 717
三、分析技术 718
第六节 端粒酶的检测 719
一、端粒的结构和功能 719
二、端粒酶的结构和功能 720
三、端粒、端粒酶与肿瘤 720
四、端粒酶的活性检测 721
第十四章 基因治疗技术 723
第一节 概述 723
一、基因治疗的基本概念 723
二、基因治疗的基本策略 723
三、基因治疗的程序 724
四、目的基因的转染 725
五、转染细胞的鉴定 728
六、治疗途径 728
七、基因治疗的作用及展望 728
第二节 DNA-腺病毒交联物的基因转移法 729
一、材料 729
二、方法 729
第三节 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的构建与繁殖 731
一、材料 731
二、方法 732
第四节 逆转录病毒载体 734
一、逆转录病毒高效价和无辅助性的暂短转染制备法 734
二、材料 735
三、方法 735
四、逆转录病毒载体的构建及高效价细胞的制备 738
第五节 复制缺陷型单纯疱疹病毒载体的构建 740
一、材料 741
二、方法 741
第六节 人乳头状瘤病毒的构建 744
一、概述 744
二、材料 745
三、方法 745
第七节 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法 746
一、动脉壁的转染法 746
二、体外及动物体内介导的肿瘤细胞基因转染法 748
三、病人体内介导的肿瘤细胞基因转染法 750
第八节 DNA-蛋白质复合物靶基因转移肝脏法 752
一、材料 753
二、方法 753
三、注意事项 756
第九节 逆转录病毒介导基因原位转移肝脏法 756
一、材料 756
二、方法 756
第十节 重组腺病毒载体基因体内转移肝细胞法 759
一、腺病毒载体的特性 759
二、材料 759
三、方法 759
四、注意事项 761
第十一节 逆转录病毒介导基因转移CD34+细胞法 761
一、材料 761
二、方法 761
第十二节 粒子介导的基因转移皮肤法 764
一、材料 764
二、方法 765
第十三节 高效价泛向性逆转录病毒载体基因转移T细胞白血病的方法 767
一、材料 767
二、方法 768
第十四节 细胞因子基因修饰肿瘤细胞的癌症免疫疗法 770
一、材料 770
二、方法 771
第十五节 逆转录病毒介导的基因转染肿瘤细胞法 772
一、材料 773
二、方法 773
第十六节 肿瘤抑制基因对癌症的基因治疗法 775
一、材料 776
二、方法 778
第十七节 脑肿瘤基因治疗的临床实验研究 782
一、BB-102基因在人脑肿瘤细胞中的表达 782
二、BB-102基因对人脑肿瘤细胞的作用 784
三、BB-102基因对人脑肿瘤细胞的免疫效应 784
第十五章 生物芯片技术 787
第一节 概述 787
第二节 基因芯片 788
一、基本原理 788
二、芯片的设计 788
三、制备技术的种类 788
四、cDNA微阵列的制备 791
五、寡核苷酸芯片的制备 792
六、封闭 793
七、样品的制备 793
八、杂交反应 794
九、信息采集和结果判读 796
十、应用 796
十一、尚待解决的问题 797
第三节 蛋白质芯片 798
一、基本原理 798
二、高通量蛋白质荧光芯片 799
三、液相蛋白质芯片 799
四、抗原及抗体芯片技术 800
五、光学蛋白质芯片 800
六、蛋白质芯片的制备 800
七、蛋白质芯片的应用 802
八、尚待解决的问题 803
第四节 细胞芯片 803
一、概述 803
二、制备技术 804
三、细胞芯片的分析 805
四、细胞芯片的应用 805
五、细胞芯片的局限性 805
第五节 组织芯片 805
一、概述 805
二、制备方法 806
三、组织芯片的分析 807
四、组织芯片的应用 811
五、组织芯片的局限性 811
六、展望 811
第十六章 医用纳米技术 815
第一节 概述 815
第二节 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 817
一、纳米材料 817
二、纳米技术 818
第三节 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819
一、纳米技术与药物治疗 819
二、纳米技术与纳米中药 820
三、纳米技术与介入性诊疗 820
四、纳米技术与基因治疗 821
五、纳米技术与人工组织和器官 821
六、纳米技术与远程医疗 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