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高效率教学第一节 高效率教学策略之一——让古老的教育智慧昭示今日之教育 1
一 对传统教育文化在批判中继承,辨证中否定二 中国传统教育文化中可资借鉴教育思想例举第二节 高效率教学策略之二——立足文本与课外拓展 13
一 尊重文本,教透学透文本二 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四种方式三 怎样参透文本、研透教材四 拓展应源于文本,超越文本五 如何实现课程资源的有机整合第三节 高效率教学策略之三——教学目标的理性重建 24
一 人发展的内涵二 教学目标的重建三 教学目标的实施第四节 高效率教学策略之四——生成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33
一 新课程四个基本新理念二 教学预设(教学设计、教学准备)——以人的发展为根本总旨三 教学生成(建构与生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源泉第五节 高效率教学策略之五——新课堂教师讲什么 47
一 新课程并不排斥必要的讲授,而且对讲的要求更高,不过讲的重点已经发生转移二 教学不是要看教师试图教给学生什么,而是要看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是怎样学到的三 让讲课回归教学四 课堂教学要讲清概念、讲清联系、讲清作用五 教师讲是为了教会学生学第六节 高效率教学策略之六——由教学方式的转变引发学习方式的转变 54
一 教学方式现状分析二 教学方式的内涵三 学习方式及现状四 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都是个性化存在的五 新课程所倡导新的学习方式第七节 高效率教学策略之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课外作业质量 74
一 教学现状分析二 课堂教学应该注重从以下五个方面实现突破三 怎样让学生高效率地完成课堂与课外作业四 提高作业效率与质量的对策五 高效率组织学生复习提高教学质量的对策六 让学生在知识的应用中彰显生命的活力七 倡导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管理第八节 高效率教学策略之八——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的有机整合、走向新的方法观 102
一 信息技术与课堂有机整合的内涵二 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整合的优势三 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需要关注的三个问题四 教学机器只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绝不可能代替教师的智力劳动,也不可能代替教师的教育智慧与真情五 教学媒体的高效率使用第九节 高效率教学策略之九——赏识学生是师生关系重建之本 107
一 美国心理学家耶鲁大学教授斯腾伯格研究发现:一个人走向成功会遭遇三大障碍二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孩子你说他好他就好了”三 赏识教育—周弘—周婷婷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的教育观五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多元智能观六 赏识是具体、真诚的,而不是言过其实、不讲原则的,新课程也不是不要批评七 赏识是一种期待,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师爱第二章 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第一节 教师成长与发展途径之一——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 123
一 校本教研的主体——教师二 校本教研的对象——真实有价值的问题三 校本教研的过程四 校本教研的三个基本要素五 校本培训——教师成长发展的基石六 优秀教师工作的四个特征第二节 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途径之二——教师读书行动 134
一 教师综合素质难以适应课程改革二 教师是天生的读书者,教书的要读书,教学的要学习三 高效率阅读——丰厚教师素养的捷径四 在读书上老师不能不如老板五 学生阅读贫乏源于教师阅读的贫乏六 学生阅读与写作的困惑源于教师与家长引导不力七 关注学生从关注他们的阅读开始第三章 高效率学习第一节 学生究竟是怎样学习的 144
一 学习的内涵二 学生的学习是在一定教育情境中的学习三 学生学习知识的种类四 学生学习的两种基本方式第二节 学生高效率学习及特点 146
一 高效率学习概念二 学生高效率学习的四个特点三 学生学习低效率的原因分析第三节 策略性知识是高效率学习的决定因素 149
一 策略性知识的三个特点二 策略性知识是高效率学习的决定因素三 积极的情绪是高效率学习的动力四 学生高效率学习的七个良好习惯第四节 选择性注意是高效率学习的前提 153
一 选择性注意的内涵二 选择性注意是高效率学习的门户,也是高效率学习的开端第五节 元认知对高效率学习实施有效调节和监控 155
一 认知能力与元认知能力二 学生元认知能力发展的四个特点三 元认知对高效率学习的有效作用第六节 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是高效率学习的关键 159
一 学习策略的内涵二 学习策略的分类三 高效率学习的心理因素整合第七节 学生高效率阅读策略 162
一 精读策略二 泛读策略三 快速阅读策略第八节 学生高效率记忆策略 166
一 目标明确记忆策略二 思考理解记忆策略三 多种感官结合记忆策略四 寻找记忆线索策略五 寻找关键词记忆策略六 积极的自我暗示记忆策略七 及时复习的记忆策略八 局部复习与整体复习记忆策略九 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记忆策略十 适当超额记忆策略十一 尝试背诵记忆策略十二 情景记忆策略第九节 高效率问题解决策略 169
一 确定问题并将其视为一个机遇二 确定解题目标,正确表征问题三 寻找可能的解决策略四 及时准确有效地实施五 客观地对策略进行反思与修正第十节 高效率学习的三大系统六个要素 172
一 学习动机要素二 学习注意选择性要素(见选择性注意是高效率学习的前提)三 学习建构要素(同化与顺应)四 学习应用要素(知识的有效迁移)五 学习元认知要素六 学习评价要素参考书目 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