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解读地方性制度 1
一、城市化研究范式的转向 1
二、地方性制度的方法论意义 3
三、城市化进程中的制度变迁 10
第二章 “退路”与行动空间——以快速城市化的上海浦东为个案 15
一、浦东大开发中的征地农民问题 15
1.什么农民 16
2.城市化与农民问题 17
3.理性行动者与社会结构:研究视角 18
二、新旧体制碰撞——国家、社会关系的变化与新行动空间的出现 22
1.“旧体制”:一个总体性结构 23
2.“新体制”:以市场为中心的体制 43
3.新旧体制的相遇 48
4.新行动空间的出现 55
三、再结构化:推动征地农民融入主流结构 60
1.征地与劳动力的吸纳:开发公司的安置困境 61
2.组织体制“内卷化”与政策失灵 75
3.乡镇企业变革:适应新体制的努力 86
4.不信任与回归传统:环境压力的再生产 100
四、“退路”何在:对征地农民“退路”的思考 113
1.行动能力的建设问题 114
2.社区集体组织的延续与发展 120
第三章 市场转型与乡镇企业的制度运行逻辑 125
一、文献综述 125
二、基本假设和概念:互惠制度 131
三、乡镇企业的产生及其运行逻辑 134
1.国家对于社队企业运行机制的最初设想 136
2.社队企业实际运行中的互惠制度 138
3.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互惠制度:创业者的生活史 145
四、国家的退让与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进程 152
1.改革开放后的乡镇企业 152
2.20世纪80年代的“改制”:承包制、厂长负责制 154
3.20世纪90年代的“转制”:股份合作制 163
五、讨论 176
第四章 私产的发育和共有的习惯 180
一、从地方性制度解释“家产”的意义 180
二、老屋和新居 191
三、分家和养老 201
四、“夜夫妻”和“坐家囡” 207
五、讨论 212
第五章 国家政权建构的基础——以村书记的地位获得为视角 214
一、有关地方精英研究回顾及本章的理论关照 214
二、国家建构理论及中国实践 217
1.吉登斯的“国家建构”理论 217
2.相关中国研究:总体性社会的建构 218
三、坝头村落背景 221
1.历史与地理 221
2.祠堂 222
3.杀猪封山:地方治理模式 224
四、村书记的身份获得:坝头村的经验 224
1.土地改革:农会主任夏长汉的身份获得 224
2.革命话语下祠堂、大夫第、进士第、荣禄第的命运 231
3.集体化运动:丁启明的地位 233
4.“文革”运动:活语的再次转换 236
5.改革开放:葛兆鸿的出现 239
五、简短的讨论:国家政权建构的基础 266
第六章 禁忌、仪式与社会转型 268
一、缘起:在民间制度中考察社会转型 268
二、房屋出租遭遇古老禁忌 278
三、系铃解铃:以传统仪式化解禁忌危机 288
四、城里来的道士原是乡下人 293
五、仪式的“复活”抑或再生产 305
六、瞿公真人信仰:制度的移植和本地化 309
七、宝鸡炎帝会:民间仪式与市场逻辑 314
后记 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