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的进步党与议会政党政治》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永著
  • 出 版 社: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7301134959
  • 页数:399 页
图书介绍:本书对中华民国成立初期的1912~1913年的议会政治作了比较充分的研究,运用当时国会的速记录、当时的报刊资料及名人通信,详尽地占有史料,运用史料来论证民国初年包括进步党在内的各派政治势力的情况,提出了不少新的看法和观点。

导言 1

一、学术史回顾 1

二、基本研究思路 6

第一章 北京临时参议院的党派和议事活动 9

第一节 进步党系各政党的次第成立 9

一、重新独立后性质改变的统一党 10

二、五政团合并成立共和党 13

三、自命清高的民主党 18

第二节 各党派在临时参议院的席次和势力 25

一、北迁之前围绕南京临时参议院合法性的政治斗争 25

二、北京临时参议院议员名单考辨 26

三、各党派在临时参议院的席次和势力 29

第三节 临时参议院围绕财政问题的议事活动 35

一、关于减少支出的议案 37

二、关于增加收入的议案 43

三、小结 53

第四节 临时参议院围绕内阁问题的议事活动 54

一、两面受攻的唐绍仪混合内阁 55

二、陆徵祥内阁危机 61

三、张振武案和赵秉钧内阁的成立 74

附表1:北京临时参议院议事活动表(1912.5.4—1913.4.8) 79

第二章 民初第一届国会选举 100

第一节 国会组织法、选举法的议定——对一项重要立法活动的个案研究 100

一、《国会组织法》大纲的议决 101

二、《参议院议员选举法》和《众议院议员选举法》大纲的议决 112

三、《国会组织法》、《众议院议员选举法》、《参议院议员选举法》的制定和颁布 120

四、小结 121

第二节 各党派在国会选举中的激烈斗争 122

一、第一届国会选举的基本程序 123

二、围绕选票的直接斗争 124

三、竞选斗争中对报纸舆论的运用 134

四、竞选斗争中对法律诉讼武器的运用 140

五、各种斗争方式的比较分析 141

第三节 第一届国会选举的一般特点分析 144

一、选举规模急剧扩大对选举质量的影响 144

二、各种政治势力对选举的参与程度不同及其后果 151

三、北洋派的缺席与民初议会政党政治的失败 156

附表2:民初第一届参议院议员党派表(1913年3月) 161

附表3:民初第一届众议院议员党派表(1913年3月) 171

第三章 二次革命时期的进步党 192

第一节 宋教仁遇刺案探疑 192

一、刺宋谋划于上海,而非北京,主动者是会党头目应夔丞 193

二、袁世凯、赵秉钧事前是否知情应该存疑 199

三、刺宋并不符合袁世凯的利益 203

四、民初会党暴力活动的历史作用 208

第二节 国会召开与进步党的成立 212

一、进步党成立前的政治形势 212

二、从三党提携到三党合并——民主党对进步党领导权的争夺 215

三、共和、国民“两党提携”和袁世凯建党的潜流 226

四、进步党的分裂——新共和党重新独立 231

第三节 二次革命前夕的进步党与国会 235

一、国会中围绕大借款的争斗 235

二、进步党关于“宋案”的辩驳 242

三、从宪法起草委员选举结果看党派形势变化 247

四、《中俄协约》的可决与否决 251

第四节 二次革命中的进步党 266

一、进步党对南方国民党反袁活动的舆论攻击 266

二、进步党在国会中的质问案 268

三、南方进步党人最后的调和活动 269

四、湖口事变爆发后的进步党 273

第四章 从熊梁内阁成立到进步党分裂瓦解 282

第一节 熊梁内阁的成立及其政治纲领 282

一、熊希龄出山前的曲曲折折 282

二、国会各党派对于改组内阁的酝酿 285

三、熊希龄出任总理与确定阁员的波折 290

四、熊梁内阁的政治纲领 296

第二节 国会与袁世凯围绕《天坛宪草》的斗争与决裂 299

一、袁世凯当选正式大总统 299

二、国权主义——蔡锷等各省都督对制宪权的争夺 302

三、宪法起草委员会加紧制定《天坛宪草》 307

四、“国会专制”——袁世凯与戴高乐宪法主张的对比分析 314

第三节 国会解散与进步党的分裂瓦解 324

一、袁世凯非法取消国民党议员资格致国会停会 324

二、进步党的分裂瓦解 329

三、熊希龄副署解散国会原因辨析 344

四、熊梁内阁的倒台和依附性开明专制道路的破产 350

附表4:第一届国会参议院议事活动表(1913年4月—11月) 352

附表5:第一届国会众议院议事活动表(1913年4月—11月) 364

附表6:第一届国会宪法起草委员会议事活动表(1913年7月—11月) 378

结论 383

参考文献 386

后记 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