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应运而生播火种(1919—1923) 1
南京工人阶级的诞生 2
五四运动狂飙席卷金陵 3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5
成立第一个党小组 9
二 历经磨难益坚强(1923—1937) 12
大革命的洪流 12
在血泊中前仆后继 18
抗日救亡的怒火 22
血染雨花台 25
三 机智战斗敌心脏(1937—1945) 30
党组织的重建 30
利用合法身份开展抗日活动 33
隐蔽战线的斗争 36
四 红旗插上总统府(1945—1949) 39
中共南京市委与中共中央南京局 39
“五二○”运动与第二条战线 42
反搬迁与护厂护校 48
情报与策反工作 51
里应外合迎解放 54
五 虎踞龙盘今胜昔(1949—1957) 57
国民党留下的烂摊子 57
城市的新生 59
巩固政权的三大运动 63
从消费城市向生产城市的转变 67
完成“一五”计划 69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71
六 急于求成遭挫折(1957—1966) 78
良好的开端 78
从整风到反右 80
人民公社化运动与“大跃进” 82
国民经济调整 86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88
在曲折中前进 91
七 大动乱中经考验(1966—1976) 96
“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与“一·二六”夺权 96
革委会的建立和“斗、批、改” 99
整顿与反整顿的较量 104
对“文革”的抵制与斗争 106
十年动乱对经济工作的影响 109
八 拨乱反正大转折(1976—1982) 111
在徘徊中前进 111
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 115
紧随历史的伟大转折 118
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 120
九 改革开放谱新篇(1982—1996) 123
率先起步的农村改革 123
整党与加强自身建设 126
城乡一体、兴工强农 129
国企改革步步推进 131
各行各业百舸争流 134
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迅猛发展 138
十 “三年大变”展宏图(1996—2000) 142
古城发展的新思路 142
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 146
精神文明同步发展 149
经验与启示 154
结束语(2001) 157
世纪之交的答卷 157
做强、做大、做优、做美 162
附录 168
后记 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