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道家篇 485
第一章 老子的思想 485
第一节 老子其人其书 485
第二节 老子思想的渊源 501
第三节 老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509
第二章 庄子的思想 535
第一节 庄子其人其书 535
第二节《庄子》的笔法 543
第三节 庄子的主要思想 554
第三章 稷下学派 568
第一节 稷下学宫 568
第二节 稷下黄老 573
第三节《管子》四篇的思想特点 578
第四章 《黄帝四经》的思想特色 586
第一节《黄帝四经》简介 586
第二节《黄帝四经》的主要思想 591
第五篇 法家篇 606
第一章 法家的起源 606
第一节 法与法家 606
第二节 法家的始祖李悝 611
第二章 商鞅的法治主张 627
第一节 商鞅的生平与著述 627
第二节 商鞅法治主义的基本环节 637
第三节 商鞅法治主义的理论依据 649
第三章 慎到与申不害 658
第一节 慎到的法治理论 658
第二节 申不害的“术治”思想 668
第四章 法家学说的总结者——韩非 676
第一节 韩非的生平和著述 676
第二节 韩非的君主专制主义法治思想 684
第三节 韩非的进化史观和人性好利论 691
第四节 韩非的天道观和认识论 699
第五节 韩非的文史成就 707
第六篇 名学篇 723
第一章 名学和名家概述 723
第一节 名家的起源 724
第二节 诸子学与名学思想 728
第三节 名家派别及其发展阶段 733
第二章 惠施和尹文的思想学说 742
第一节 惠施的思想学说 743
第二节 《尹文子》的“正形名”说 751
第三章 公孙龙的思想和学说 761
第一节 公孙龙的生平和著作 762
第二节 公孙龙的学术思想观点 767
第三节 公孙龙思想和学说的历史地位 785
第四章 《墨经》的思想和学说 790
第一节 《墨子》和《墨经》 793
第二节 《墨经》的哲学思想和科学思想 798
第三节 《墨经》的“辩”论 808
第四节 《墨经》的“名”、“辞”与“推类”论 818
第七篇 纵横家篇 832
第一章 纵横家及其史料 832
第一节 纵横家辨 832
第二节 纵横家史料辨 835
第二章 纵横家的学术渊源 852
第一节 纵横家的先驱 852
第二节 纵横家杂糅各家 855
第三节 各家兼有纵横家的特点 867
第三章 纵横家的学术思想 876
第一节 重视谋略的政治思想 876
第二节 实用主义的伦理思想 888
第三节 纵横游说之术的总结——《鬼谷子》 892
第八篇 兵学篇 904
第一章 先秦兵学思想概述 904
第一节 以《司马法》为主要载体的古“军礼”阶段 904
第二节 以《孙子兵法》为主要标志的转折发展阶段 907
第三节 以《六韬》成书为显著标志的综合融会阶段 909
第二章 齐兵家孙武和孙膑 911
第一节 齐兵家渊源考 911
第二节 孙武与《孙子兵法》 917
第三节 孙膑与《孙膑兵法》 921
第三章 魏兵家吴起和尉缭 924
第一节 吴起和《吴子》 924
第二节 尉缭与《尉缭子》 928
第四章 《六韬》及其他 932
第一节 《六韬》的作者和成书时代 932
第二节 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六韬》的内容 935
第三节 先秦“兵阴阳家”的思想学术概貌 941
第五章 失传已久的鲁国兵书——《曹沫之陈》 954
第一节 《曹沫之陈》的主要内容 955
第二节 曹沫与兵书产生的时代背景 959
第三节 出土兵书的意义 962
主要参考文献 964
后记 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