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水文地质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万力,曹文炳,胡伏生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地质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116044515
  • 页数:215 页
图书介绍:本书在阐明地下水系统与植被生态关系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包气带中气态水运移机制及其对水分分布和热传导的影响,深入探讨了包气带特有的生物化学净化功能,详细论述了地下水与植被生态系统的关系,以及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西北内陆盆地的生态水文地质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演化趋势。

绪言 1

第一章 植物与生态 6

第一节 植物与水分的关系 6

植物与土壤中水分 6

植物细胞中的水分 7

植物根系的吸水作用 8

植物中水分的输送 8

蒸腾作用 9

第二节 种群生态 12

种群概念 12

种群的基本特征 12

第三节 群落生态 14

生物群落的概念 14

群落的物种组成 15

生物群落结构 17

第四节 生物群落的动态 17

生物群落的年际和季节变化 17

生物群落的演替 18

生物群落的演替顶极 18

第五节 陆地生物群落的分布格局 19

影响陆地生物群落分布的因素 19

陆地主要植被类型 19

第六节 生态系统 21

生态系统的概念 21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22

生态系统的功能 23

参考文献 26

第二章 水文地质基础 27

第一节 岩石中的空隙和水分 27

岩石中的空隙 27

岩石中水的存在形式 30

岩石的水理性质 31

第二节 地下水的赋存 32

包气带与饱水带 32

含水层、隔水层 33

地下水分类 33

潜水 34

承压水 35

上层滞水 37

第三节 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 37

重力水的运动 38

流网 39

第四节 地下水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 41

概述 41

地下水的化学特征 42

地下水总矿化度及化学成分表示式 46

地下水的温度 47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 47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基本成因类型 50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分析内容与分类图示 52

参考文献 53

第三章 地下水循环 54

第一节 地下水的补给 54

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54

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55

含水层之间的补给 56

地下水的其他补给来源 56

第二节 地下水的排泄 57

泉 57

泄流 58

第三节 蒸发 58

水面蒸发 58

土壤蒸发 60

第四节 植物的蒸腾 62

荒漠植物的蒸腾 62

草原植物的蒸腾 63

森林的蒸腾 64

蒸腾量的测定方法 64

第五节 陆面蒸发的估算方法 65

仪器测量法 65

气象学估算法 66

遥感信息估算法 67

参考文献 68

第四章 包气带水量转换及净化功能 69

第一节 包气带中水的赋存形式 69

第二节 毛细现象 69

第三节 包气带中水分分布及运动 70

第四节 包气带中气态水的运动 72

气态水运移特征 72

气态水的液汽相转换模式 75

包气带内的热管效应和凝结量计算 76

冷生湿润砂层的形成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78

冷生湿润砂层形成的控制因素 80

第五节 包气带的净化功能 81

过滤作用 81

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 81

生物化学降解作用 82

影响包气带生物降解的因素 86

包气带生物降解的应用前景 87

第六节 小结 88

参考文献 89

第五章 地下水系统 90

第一节 地下水系统的组成 90

第二节 地下水含水系统 91

地下含水系统的边界 91

孔隙含水系统 91

裂隙含水系统 96

岩溶含水系统 100

第三节 地下水流动系统 105

地下水流动系统基本特征 105

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水动力特征 106

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水化学特征 109

地下水流动系统的实际应用 110

参考文献 113

第六章 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 114

第一节 地下水系统的信息传递 114

第二节 地下水动态 115

气象(气候)因素 115

水文因素 116

地质因素 116

地下水动态类型 117

第三节 地下水均衡 118

参考文献 121

第七章 地下水与植被生态的关系 122

第一节 地下水对植被分布格局的影响 122

第二节 生态地下水位 123

生态地下水位的概念 123

主要耐旱植物的生态地下水位 124

地下水位变化对植被演替的影响 125

第三节 植被生态需水量 126

第四节 植被生态对地下水的养涵作用 128

第五节 小结 130

参考文献 131

第八章 植被生态地下水优化管理模型 132

第一节 生态水文地质学的尺度问题 132

水文地质观测尺度 132

植被生态的观测尺度 133

时间尺度 133

第二节 植被生态地下水管理模型 134

地下水数学模型 135

植被生态优化管理模型 135

参考文献 137

第九章 黑河流域水资源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38

第一节 黑河流域水文地质条件 138

自然地理概况 138

黑河上游水环境 140

黑河中游水环境 142

黑河下游水环境 144

第二节 黑河流域生态环境 149

南部祁连山生态区(Ⅰ) 149

山前断陷盆地生态区(Ⅱ) 151

下游冲积湖积平原生态区(Ⅲ) 153

第三节 水环境对生态环境的制约作用 156

第四节 水资源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57

中游地区水资源利用对下游生态环境的影响 157

人为改变天然河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58

环境变化对沙尘暴源区形成的影响 159

下游地区沙尘暴源区发展趋势预测 161

第五节 小结 161

参考文献 162

第十章 青藏高原生态水文地质特征 163

第一节 气候 163

第二节 冻土的基本特征 163

冻土的定义 164

冻土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164

影响季节融化深度的因素 165

冻土中的冰 166

第三节 水文地质特征 167

多年冻土区的地下水类型 167

水文地质结构 170

第四节 植被生态特征 171

第五节 气候变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73

气候变暖趋势 173

水平衡失调 174

冻土退化 176

第六节 冻结层上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77

冻结层上水的分布特征 177

冻结层上水水位下降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 178

冻结层上水与冻土退化的关系 180

与冻结层上水有关的草场退化模式 181

第七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82

黄河上修建水电站的影响 182

打井取水的影响 182

过度放牧的影响 182

乱采砂金的影响 183

第八节 小结 184

参考文献 185

第十一章 地面沉降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和防治 186

第一节 地面沉降现状 186

地面沉降的类型 186

国内地面沉降现状 187

第二节 地面沉降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 189

对城市生态的危害 189

对水利和交通设施的危害 190

地面沉降产生的地裂缝危害 191

地面沉降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191

第三节 地面沉降机理及特征 192

地面沉降机理 192

地面沉降特征 195

第四节 地面沉降的监测技术及预测方法 197

地面沉降的监测技术 197

地面沉降的预测 200

第五节 地面沉降防治的主要方法 202

压缩地下水开采量 202

确定临界开采水位的方法 203

调整开采层位分层开采 203

人工回灌 204

第六节 地面沉降的综合治理 204

加强宣传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 205

开源、节流并举 205

加强水资源的综合管理 206

参考文献 207

第十二章 遥感技术在生态水文地质调查中的应用 208

第一节 植被指数 209

第二节 数据校正 211

土壤线校正法 212

等面积校正法 213

参考文献 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