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
(一)选题的背景 1
(二)选题的意义 3
二、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5
(一)本课题的国外研究现状 6
(二)本课题的国内研究现状 7
(三)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分析与评析 9
三、本书的基本思路 12
第一章 虚拟:意识能动性的高度体现 15
一、虚拟技术带来的革命 15
(一)认识中介系统的革命 17
(二)人类生存方式的变化 22
(三)哲学主题的时代转换 28
二、何谓虚拟 32
(一)虚拟的定义纷争 32
(二)虚拟含义的哲学界定 37
(三)虚拟的根本特性 45
(四)虚拟:一种不容忽视的主体能力 49
三、反思、建构:虚拟和现实的对立与融通 55
(一)虚拟是在现实基础上的发展 56
(二)虚拟是现实的悖论 59
(三)虚拟与现实的融通 62
第二章 虚拟思维的独立化道路 67
一、表现在宗教神话、文学艺术和科学创新等活动中的虚拟思维 67
(一)宗教神话活动中的虚拟思维现象 68
(二)文学艺术创造活动中的虚拟思维现象分析 71
(三)科技创新中虚拟思维的运用 74
二、哲学史上对虚拟思维的认识 77
(一)从《易经》、莱布尼茨到比特:二进制思想流变 78
(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艺术观和海德格尔的技术存在论 83
(三)哲学的语言学转向 87
(四)黑格尔与马克思对可能性和现实性范畴的论争 90
三、虚拟思维的产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93
(一)规则文明 93
(二)数字化平台 95
四、从行为思维到虚拟思维 98
(一)行为思维——不是思维的思维 99
(二)语言文字符号思维——思维是思维 101
(三)虚拟思维——思维是行为 103
第三章 虚拟思维:一种重要的现代思维方法 106
一、“行为的式”与“逻辑的格”:虚拟思维的实践本质 107
(一)回顾:实践形态的更替与思维方式的变更 107
(二)虚拟现实与当代实践形态的新变化 109
(三)虚拟实践与人—机新感性 112
(四)虚拟思维的简明定义 114
二、虚拟思维的结构和感知机制 116
(一)虚拟思维的主体、客体和中介 116
(二)虚拟思维主体对客体的感知机制:信息的数字化编码与合成 123
三、虚拟思维的本质特征 127
(一)虚拟思维是一种侧重“如何是”的思维 127
(二)虚拟思维是一种代码合成性的思维 129
(三)虚拟思维是一种具有超越现实性、指向不可能的可能性的思维 131
(四)虚拟思维是高度个性化的思维 135
四、从虚拟思维与现实性思维的关系看虚拟思维的本质 136
(一)思维与思维方式的再分类 137
(二)现实性思维的特点与局限性、虚拟思维和现实性思维的区别 139
(三)虚拟思维与现实性思维的联系 145
第四章 认识论视野中的虚拟思维 147
一、认识运动中的虚拟思维 147
(一)哲学认识论的反映符合论与局限 148
(二)虚拟思维是认识运动中的重要环节。虚拟思维和实践理念 150
二、虚拟思维和实践思维 154
(一)由“实体型”思维方式到“关系型”思维方式。实践思维方式的确立 155
(二)走出传统实践概念理解的误区。实践思维随着实践发展应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158
(三)虚拟思维是对实践思维方式的发展 162
三、虚拟文化 165
(一)文化存在形式的数字化趋势 166
(二)文化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虚拟文化的本质 167
(三)虚拟文化的社会效应的二重性: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例 175
参考文献 180
后记 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