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第6卷》PDF下载

  • 购买积分:4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北风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9
  • ISBN:7104011676
  • 页数:2106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原始社会 3

一、原始群 3

二、氏族公社 6

三、传说中的原始社会 13

四、原始社会的文化 18

第二章 夏商西周 49

第一节 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49

一、夏朝的统治 49

二、夏朝的国家组织 55

三、夏朝的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 57

四、夏朝文化 62

第二节 商朝 65

一、商族的兴起 65

二、商朝的统治 66

三、商朝的政治制度 73

四、商朝的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 76

五、商朝的文化艺术 82

第三节 西周 89

一、周族的兴起 89

二、周朝的建立 91

三、西周的政治制度 99

四、西周经济发展状况 108

五、周和其它各族的关系 111

六、西周的衰亡 115

七、西周文化 118

第三章 春秋争霸 147

第一节 诸侯争霸 147

一、王室衰微 147

二、霸业迭兴 149

三、华夏和蛮夷戎狄的关系 157

第二节 春秋时期经济的发展 160

一、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工具的改进 160

二、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161

三、初税亩与税制的变化 163

四、民间商业的发展和大商人的出现 164

第三节 春秋末期大夫兼并 166

一、三家分晋 166

二、田氏代齐 167

第四节 春秋时期的文化 169

一、哲学思想 169

二、科学技术 175

第四章 战国 201

第一节 各国的变法运动 201

一、魏国李悝变法 201

二、楚国吴起变法 202

三、秦国商鞅变法 204

四、赵武灵王“军事改革” 206

五、韩国申不害改革 209

六、齐威王改革 210

七、燕国乐毅改革 212

第二节 七国的兼并战争和秦统一六国 214

一、七国的兼并战争 214

二、秦统一六国 225

第三节 战国的经济情况 231

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231

二、手工业的发展 233

三、商业的发展 236

四、阶级关系的变化 239

第四节 战国时期的民族关系 241

第五节 战国文化 243

一、鸟瞰战国历史 243

二、诸子百家 249

三、史学、文学与艺术 257

四、科学技术 260

五、教育 264

第五章 秦朝烽烟 281

第一节 秦朝的建立 281

一、秦始皇统一中国 281

二、封建制度的确立 294

第二节 秦的灭亡 304

一、秦始皇的暴政 304

二、沙丘政变 306

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307

四、张楚政权的兴亡 309

五、秦王朝的覆灭 310

六、楚汉战争 312

七、秦的灭亡 315

第三节 秦的文化 317

一、教育制度 317

二、碑刻和奏议 318

三、方术思想 320

四、秦兵马俑 320

五、建筑艺术 322

第六章 汉朝兴衰 333

第一节 西汉的兴衰 333

一、刘邦建立汉朝 333

二、惠帝、吕后统治时期 343

三、文景之治 345

四、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350

五、西汉后期的社会危机 368

六、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 376

第二节 东汉王朝的统治 380

一、刘秀巩固封建统治的措施 380

二、东汉初年社会经济改革 384

三、东汉豪族势力的扩张 389

四、东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402

五、东汉中后期的政治动荡 411

第三节 两汉的文化 422

一、哲学和经学 422

二、史学 432

三、文学 433

四、艺术 435

五、科技 436

第七章 三国鼎立 517

第一节 三分天下 517

一、封建割据势力的混战 517

二、曹操统一北方 525

三、天下三分,大势所趋 531

第二节 蜀国 545

一、蜀国的政治 545

二、蜀国的经济 553

第三节 吴国 556

一、吴国的政治 556

二、吴国的经济 564

第四节 魏国 567

一、魏国的政治 567

二、魏国的经济 573

第五节 魏蜀吴三国的历史功业 577

第六节 三国文化 588

一、玄学和玄学家 588

二、建安文学 590

三、经学和史学 593

四、书法与绘画 594

五、科学技术 596

第八章 西晋 627

第一节 西晋的政治概况 627

一、西晋王朝的短暂统一 627

二、西晋的灭亡 644

第二节 西晋的短期繁荣 663

一、西晋的社会经济政策 663

二、西晋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668

第三节 西晋文化 670

一、玄学的发展 670

二、文学 675

三、史学与经学 684

四、博物学 690

五、书法与绘画 691

六、宗教 692

七、医学 696

第九章 东晋和南朝 723

第一节 东晋偏安江南 723

一、东晋的建立 723

二、南北战争 739

三、东晋的灭亡 744

第二节 南朝各王朝的更替 756

一、南朝宋齐梁陈的更替 756

二、南朝的政治 767

二、东晋、南朝的经济 785

第三节 东晋和南朝的文化 794

一、哲学与宗教 794

二、史学 797

三、文学艺术 800

四、科学技术 808

第十章 十六国和北朝 845

第一节 北朝魏齐周的更替 845

一、沙漠汗之死 845

二、南征与迁都 847

三、黄河椎冰的故事 850

四、宇文氏的政绩 853

五、金陵王气尽 855

第二节 五胡十六国 858

一、北方少数民族概况 858

二、十六国的兴亡 859

第三节 北魏的统治 880

一、北魏前期的统治 880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885

三、北魏的分裂 891

第四节 北朝的经济 901

一、农业的进步 901

二、手工业的发展 902

三、商业的发展 903

四、寺院经济 904

第五节 十六国北朝文化 907

一、魏晋南北朝的科学硕果 907

二、魏晋南北朝的文苑奇葩 912

三、佛教的传入与扎根 930

四、经学 946

五、宗教 947

六、文学 953

七、艺术 956

八、科技 962

第十一章 隋朝兴替 975

第一节 隋文帝的统治 975

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975

二、隋文帝的政治改革 979

三、隋文帝的经济改革 986

第二节 社会经济的发展 992

一、农业的发展 992

二、手工业的发达 993

三、商业和对外贸易 994

第三节 隋与周边各族的关系 996

一、大陆和台湾的联系 996

二、隋与西域各族的关系 997

三、征服高丽的战争 999

第四节 隋朝的灭亡 1002

一、隋炀帝的暴政 1002

二、隋末农民大起义 1011

三、隋朝的灭亡 1014

第五节 隋朝的文化 1016

一、宗教 1016

二、文学、史学、音韵学和目录学 1017

三、科学技术 1022

四、艺术 1024

第十二章 大唐盛衰 1035

第一节 唐前期的政治状况 1035

一、李渊建唐与统一中国 1035

二、唐朝的政治制度 1037

三、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1045

四、武则天与武周政权 1058

五、唐玄宗与开元盛世 1076

第二节 唐前期的经济繁荣 1088

一、经济政策 1088

二、唐前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1091

第三节 唐后期的政治状况 1099

一、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 1099

二、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 1113

第四节 唐后期社会经济状况 1118

一、唐后期经济政策的调整 1118

二、唐后期南方经济的繁荣 1121

第五节 唐朝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1126

一、民族关系 1126

二、对外关系 1136

第六节 唐朝的灭亡 1144

一、唐后期阶级矛盾的激化 1144

二、各地的农民起义 1156

第七节 唐朝的文化 1162

一、佛教在中国的黄金时代 1162

二、哲学和宗教 1177

三、史学和地理学 1183

四、文学 1186

五、艺术、绘画、书法 1192

六、科学技术 1195

第十三章 五代十国 1285

第一节 五代十国的始末 1285

一、上源驿的厮杀 1285

二、“雀鼠耗” 1288

三、儿皇帝与晋高祖 1291

四、长乐老冯道 1294

五、统一的先声 1297

第二节 中原地区五代的兴亡 1301

一、梁朝(公元907—923年) 1301

二、唐朝(公元923—936年) 1305

三、晋朝(公元936—947年) 1310

四、汉朝(公元947年—公元951年) 1312

五、周朝(公元951年—公元960年) 1313

第三节 中原地区以外的十个小国 1316

一、吴国(公元892年—937年) 1316

二、南唐(公元937—976年) 1318

三、前蜀国(公元891—925年) 1321

四、后蜀国(公元923—公元965年) 1322

五、吴越国(公元902年—公元978年) 1324

六、楚国(公元907—公元951年) 1325

七、闽国(公元909—公元945年) 1327

八、南汉国(公元917—公元971年) 1329

九、南平国(公元924年—公元963年) 1330

十、北汉(公元951-公元979年) 1333

第四节 五代十国的经济状况 1335

一、南方的经济状况 1335

二、北方的经济状况 1341

三、南北统一的经济因素 1344

第五节 五代十国的文化 1350

一、花间派和著名词人李后主 1350

二、史学 1351

三、画院和绘画 1351

四、科学技术 1352

第十四章 辽朝 1371

第一节 辽朝的建立 1371

一、部落联盟时期 1371

二、辽朝统治的确立 1375

三、辽的政治制度 1381

第二节 辽朝封建制的发展和政权的西迁 1384

一、抗宋战争与汉族地主势力的增长 1384

二、辽圣宗改革和封建制的确立 1386

三、辽的对外战争 1387

四、辽的内乱与外患 1390

第三节 辽的经济和文化 1396

一、经济状况 1396

二、文化状况 1399

第十五章 宋朝 1404

第一节 北宋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巩固 1404

一、北宋统一中原 1404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1415

三、北宋的阶级关系和赋役制度 1418

第二节 北宋统治的危机与变法运动 1425

一、北宋统治的危机 1425

二、王安石变法 1434

三、农民起义 1440

第三节 北方的社会经济 1444

一、农业的发展 1444

二、手工业的进步 1445

三、商业的繁荣 1447

第四节 宋辽夏金的和盟与争战 1450

第五节 南宋的建立和宋金的和战 1463

一、金兵南下和北宋覆亡 1463

二、南宋与金的和战 1469

三、北伐战争 1474

第五节 南宋的社会经济 1476

一、农业 1476

二、手工业 1477

三、商业 1478

第六节 南宋的社会矛盾和宋朝的灭亡 1481

一、阶级矛盾的尖锐化 1481

二、农民起义 1485

三、宋朝的灭亡 1489

第七节 南宋的偏安与沦亡 1493

第八节 两宋文化 1503

一、两宋哲学 1503

二、两宋文学 1512

三、宋代文坛的双璧 1520

四、两宋史学 1530

五、两宋绘画 1535

六、科学技术 1543

七、两宋宗教 1566

第十六章 西夏 1663

第一节 西夏的建立和发展 1663

一、党项族的兴起和发展 1663

二、西夏的建立 1669

三、西夏政权的发展和灭亡 1678

第二节 夏国的经济和文化 1668

一、经济状况 1668

二、文化状况 1697

第十七章 金国 1703

第一节 金的建立 1703

一、女真族的兴起和发展 1703

二、金朝的建立和对外扩展 1704

三、金朝封建统治的巩固和发展 1708

四、金的衰落与灭亡 1712

第二节 金的社会经济和文化 1718

一、金的经济状况 1718

二、文化状况 1721

第十八章 元朝 1727

第一节 蒙古的兴起和蒙古国的建立与扩张 1727

一、蒙古的兴起 1727

二、蒙古国的建立及对内军事征服 1733

三、蒙古军在欧亚地区的扩张 1741

第二节 元朝的建立 1744

一、元朝的建立 1744

二、元朝的政治制度 1751

三、元朝的军事制度 1754

四、元朝的其他制度 1755

五、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1757

第三节 元朝的民族关系和民族矛盾 1760

一、四等人制 1760

二、对汉族地主的笼络 1761

第四节 元朝的社会经济状况 1763

一、农业生产和土地占有关系 1763

二、手工业与商业 1765

三、钞法和斡脱钱 1768

四、海运和大运河 1769

第五节 元朝的对外关系 1771

一、与欧洲的交往 1771

二、与亚洲各国的往来 1773

三、与非洲的交往 1774

第六节 元末农民起义和元朝的灭亡 1776

一、元末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1776

二、元末农民起义和元朝的灭亡 1779

第七节 蒙古王朝的千秋功罪 1790

第八节 元朝的文化 1806

一、宗教 1806

二、元曲的繁荣 1807

三、书画成就 1813

四、理学的传播和邓牧的异端思想 1814

五、史学成就 1815

六、科学技术 1816

第十九章 明朝 1851

第一节 明朝的建立和明太祖的统治 1851

一、朱元璋建立明朝 1851

二、明初的政治制度 1852

三、明初诸案 1855

第二节 明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1862

一、明初社会经济政策 1862

二、明初农业生产的发展 1865

三、手工业的发展 1867

四、商业的繁荣 1868

第三节 明成祖的统治 1870

一、靖难之役 1870

二、明成祖时期皇权的巩固 1871

第四节 明代中期的社会矛盾 1873

一、宦官专政 1873

二、土木之变 1875

三、土地兼并和农民起义 1877

四、严嵩专权和张居正改革 1879

第五节 明中叶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1883

一、生产力水平的大提高 1883

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 1884

三、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 1886

四、资本主义的萌芽 1888

第六节 明朝的民族关系 1890

一、蒙古族 1890

二、藏族 1891

三、畏兀儿族 1892

四、苗、彝等族 1893

五、满族 1894

第七节 明朝的对外关系 1896

一、郑和下西洋 1896

二、戚继光抗倭 1897

三、援朝战争 1898

四、欧洲海外掠夺和耶稣会士东来 1900

第八节 明末社会危机和明朝的灭亡 1903

一、明末社会矛盾的激化 1903

二、城市居民反矿监税监的斗争 1905

三、东林党 1906

四、白莲教大起义 1908

五、明末农民大起义 1909

六、南明及各地的抗清斗争 1903

第九节 明王朝的历史功过 1915

第十节 明朝文化 1957

一、哲学思想 1957

二、史学和《永乐大典》的编修 1963

三、文学成就 1964

四、绘画艺术 1969

五、科学技术 1972

第二十章 清朝(上) 2109

第一节 满族的崛起和清朝的建立 2109

一、满族的崛起 2109

二、清朝统一中国 2121

三、各地的抗清斗争 2131

四、顺治帝的统治 2135

第二节 康雍乾盛世 2144

一、康熙帝的统治 2144

二、雍正帝的统治 2155

三、乾隆帝的统治 2165

第三节 嘉庆、道光时期的衰势 2177

一、嘉庆、道光时期的社会矛盾 2177

二、各地起义 2181

第四节 清朝的对外关系 2185

一、清朝与俄国关系 2185

二、清朝与东南亚各国的关系 2185

三、西方殖民主义者对中国的侵略活动 2186

第五节 清朝的社会经济状况和资本主义萌芽 2194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2194

二、手工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2196

三、商业贸易的发展 2198

四、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2199

第六节 大清的功过 2202

一、“留得艰难缔造踪” 2202

二、“冲冠一怒为红颜” 2205

三、“垂节义于千龄” 2208

四、“逐荷夷,复先基” 2212

五、“康乾盛世” 2215

六、平定三藩 2216

七、尼布梦条约 2220

八、从文治到文狱 2223

九、“和?跌倒,嘉庆吃饱” 2226

十、隆宗门上的箭头 2229

第七节 清朝的文化 2234

一、考据学的兴起和乾嘉学派 2234

二、史学与《四库全书》 2238

三、小说和戏剧 2241

四、科技 2246

五、绘画 2249

六、元明清的都城北京 2251

第二十一章 清朝(下) 2389

第一节 鸦片战争 2389

一、禁烟运动 2389

二、鸦片战争 2399

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406

四、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 2410

第二节 太平天国运动 2415

一、太平天国革命的发动 2415

二、太平天国前期的革命形势 2419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 2427

四、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 2434

五、太平天国后期的斗争。 2436

六、太平军余部和捻军的继续斗争 2444

七、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2446

第三节 洋务运动 2448

一、列强对清政府的控制 2448

二、洋务运动 2451

三、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 2460

第四节 中法、中日战争 2465

一、边疆危机 2465

二、中法战争 2470

三、甲午中日战争 2474

四、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2482

第五节 戊戌变法运动 2489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2489

二、早期的维新思想 2493

三、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维新变法运动 2503

四、百日维新 2516

第六节 义和团运动 2530

一、义务团运动的兴起 2530

二、八国联军侵略中国 2538

第七节 辛亥革命 2551

一、民族危难的加深 2551

二、资本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2552

三、中国同盟会及其革命活动 2557

四、中华民国的成立 2562

五、辛亥革命的失败 2565

第八节 近代科学文化 2568

一、近代科学 2568

二、传统学术的总结 2572

三、文学 2574

四、科举的废除和近代学校制度的建立 2577

第二十二章 中华民国 2679

第一节 北洋军阀的统治 2679

一、反对袁世凯的战争 2679

二、帝国主义操纵下的军阀割据 2690

三、辛亥革命前后西藏与内外蒙古问题 2694

四、中国革命的新曙光 2698

第二节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2706

一、五四爱国运动 2706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2710

三、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2716

四、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和农民运动的兴起 2722

第三节 第一次国共合作 2729

一、革命统一战线方针的确立 2729

二、国共合作的发展和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2736

三、全国反帝斗争的高潮 2740

四、国民党的分化 2746

五、北方的军阀统治和北伐战争 2750

六、国共分裂 2756

第四节 中国红色政权的建立和发展 2761

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2761

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 2766

三、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2781

四、西安事变 2786

第五节 抗日战争 2795

一、全面抗战的爆发 2795

二、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2797

三、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2799

四、敌后战场的开辟 2805

五、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2809

六、国民党发动反共高潮 2820

七、抗日战争的胜利 2824

第六节 解放战争 2831

一、战后国际国内形势 2831

二、国共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 2836

三、全面内战的爆发 2839

四、国民党统治的危机 2842

五、国统区人民民主运动的高涨 2845

六、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2849

七、建国的筹备工作 2856

第七节 民国时期的文化 2860

一、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 2860

二、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 2865

三、文学艺术 2869

四、科学技术成就 2875

五、教育思想 2882

第二十三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 2999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全国的确立 2999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999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3000

三、国民经济的恢复 3010

四、文化事业的新局面 3017

五、三年过渡时期 3020

六、新中国和平外交的重大成就 3039

第二节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 3046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3046

二、探索中的曲折 3056

三、困难时期的全面调整 3067

四、文化批判 3079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 3086

一、文革的全面发动 3086

二、全国大动乱 3095

三、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 3102

四、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3111

五、艰难中的外交工作 3124

六、动乱中的经济和文化 3131

第四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3137

一、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 3137

二、伟大的转折 3144

三、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3158

四、外交工作的新格局和统一大业的新进展 3192

五、社会主义理论的新突破 3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