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言 1
第一节 学术史的回顾 1
第二节 本书的基本研究构想 8
第三节 本书的材料与方法 11
第二章 米粮地区差价与米粮市场的运作 14
第一节 广东与省外的米粮贸易 14
第二节 广东省内的粮食贸易 44
第三节 市场中心与米粮贸易 64
第四节 米粮市场上的商人 78
第三章 米价变化的动态分析 88
第一节 18世纪广东米粮的季节差价 88
第二节 关于市场整合的数理分析 102
第三节 18世纪广东米价变动的长期趋势 109
第四章 粮食问题与基层社会 139
第一节 政府、士绅与粮食流通 141
第二节 赈灾和救济 150
第三节 粮食仓储与社会控制 163
第五章 结语——市场机制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197
附录一 清代的粮价奏报制度 207
附录二 康熙四十六年至雍正十三年(1707—1735)广东米价 217
附录三 乾隆元年至嘉庆五年(1736—1800)广东米价数据的资料来源 231
附录四 地方志和其他文献中有关18世纪广东粮价的记载 236
附录五 从“倭乱”到“迁海”——明末清初潮州地方动乱与乡村社会变迁 246
附录六 地域认同与族群分类——1640—1940年韩江流域民众“客家观念”的演变 297
附录七 走向历史现场——“历史·田野丛书”总序 325
初版后记 335
再版后记 338
图2—1 乾隆初年潮州、泉州、台湾的米价趋势 25
图2—2 韩江流域的米粮地区差价(乾隆二十八年四月) 28
图2—3 西江流域的米粮地区差价(1750—1769) 34
图2—4 乾隆年间广东各府州的米价水平 46
图2—5 北江水系的米粮地区差价(乾隆二年十一月) 60
图2—6 18世纪广东米粮中长途贩运路线 64
图3—1 广东米价的季节变动(1751—1770) 89
图3—2 惠、韶、琼三府米价季节变化比较(1751—1770) 92
图3—3 不同时期广州地区米价季节变化比较 100
图3—4 广东米价变动的同步性——价格相关分析(1750—1769) 106
图3—5 广东米价变动的同步性——价格差相关分析(1750—1769) 106
图3—6 广东米价变动的长期趋势(1707—1735) 110
图3—7 广东米价变动的长期趋势(1736—1800) 111
表2—1 18世纪广东人口 16
表2—2 18世纪广东各种粮食的需求量 18
表2—3 清中期广东各地的地租量 19
表2—4 18世纪广东各种粮食亩产和所需耕地面积 20
表2—5 18世纪广东耕地面积 21
表2—6 潮州、泉州和台湾的米粮地区差价(1745—1756) 24
表2—7 广州府与梧州府的米粮差价(1756—1765,每年五月至十一月) 35
表2—8 18世纪中期暹罗的大米出口 41
表2—9 18世纪广东各府州米粮地区价格 45
表2—10 乾隆中期广东各府州人口密度与人均耕地面积 55
表2—11 乾隆中期与20世纪30年代广东各地人口和耕地面积在全省所占比例的比较 56
表2—12 18世纪广东米粮地区差价离散程度的变化 57
表2—13 18世纪中叶广州城与广州府的中米差价(1765—1777) 69
表3—1 广东米价的季节变动(1751—1770) 89
表3—2 广东各府州米价季节变动指数(1751—1770) 91
表3—3 乾隆年间广东各府州人均仓储量 95
表3—4 乾隆年间广东社仓积谷出借率 97
表3—5 广州市的米粮季节变动指数(1931—1936) 100
表3—6 广东各府州逐年平均米价的相关分析(1750—1769) 104
表3—7 广东各府州逐年平均米价差的相关分析(1750—1769) 105
表3—8 广东年平均米价(1707—1735) 109
表3—9 广东年平均米价(1736—1800) 110
表3—10 18世纪广州丝价 112
表3—11 18世纪长乐县粘坑村徐氏宗族向外移民统计 117
表3—12 18世纪广东垦荒亩数 122
表3—13 地方志中关于清代前五朝广东粮价记载所用货币单位统计 128
表3—14 乾隆年间广东银钱比价 132
表3—15 18世纪广东雇工工价 133
表3—16 18世纪广东年均米价离散程度的阶段性变化 137
表4—1 清代历朝广东饥荒统计 157
表4—2 乾隆年间广东各府州饥荒分布及其与人均常平仓积谷量的关系 157
表4—3 清代广东常平仓谷的构成 168
表4—4 清中期广东各府州仓储积谷数 171
表4—5 雍正至乾隆初广东社仓积谷数的变化 173
表4—6 乾嘉道年间广东的社谷缺额 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