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住宅——从IBA到新世纪 1
1 柏林住宅发展概况 1
1.1 20世纪20年代:住宅建筑探索 1
1.2 20世纪50年代:城市重建 2
1.3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发展与徘徊 3
1.4 20世纪80年代:谨慎地改造 4
1.5 世纪之交:新首都、新住宅 5
1.6 柏林住宅发展的启示 6
2 IBA——国际建筑展览会 7
2.1 IBA概况 8
2.2 IBA新建住宅的指导原则——“批判地重构” 12
2.3 “批判地重构”的基本原则 12
2.4 IBA内城住宅的典型设计方式 13
2.5 IBA旧建筑改造项目(IBA-Alt) 15
2.6 IBA的启示 17
3 面向新世纪的柏林住宅 18
3.1 住房体制:从福利化向多样化演变 20
3.2 住宅设计:国际化竞争继续发展 22
3.3 区域功能:从功能分区到功能混合 22
3.4 空间形式:继续回归城市空间 23
3.5 建筑体量:降低层数和提高密度 23
3.6 建筑风格:从标准化向个性化发展 24
3.7 旧区更新:尊重历史与新的形式 24
3.8 生态住宅:文明的居住观念和适用技术 25
1.里特大街住宅组群 1978-1989 26
2.劳赫街21号住宅 1981 32
3.菩提树街81号住宅 1986 36
4.柏林博物馆旁住宅园 1984 38
5.菩提树街19号住宅 1988-1990 42
6.库赫大街62号住宅 1986 44
7.库赫大街1号住宅 1984-1987 46
8.库赫大街59号住宅 1980-1985 50
9.弗里德里希大街32号住宅 1984-1987 52
10.南弗里德里希大街207号住宅 1987-1990 54
11.“假面舞会”住宅 1988 58
12.威廉大街10号住宅 1982-1990 60
13.威廉大街13号住宅 1984-1993 62
14.德骚大街30号住宅 1994 64
15.防火墙住宅 1984 68
16.西里西亚街1号住宅 1982-1983 72
17.立方体住宅 1989 74
18.吕措夫广场住宅园 1987-1990 78
19.吕措夫广场1号住宅 1988-1990 80
20.吕措夫广场3号住宅 1988-1990 82
21.吕措夫广场5号住宅 1988-1990 84
22.吕措夫河岸14号住宅 1989 86
23.吕措夫广场2号住宅 1983 88
24.劳赫街住宅区 1983-1985 90
25.劳赫街住宅区5~6号楼 1980-1984 94
26.劳赫街住宅区8号楼 1980-1984 96
27.劳赫街住宅区1号楼 1980-1984 98
28.布拉格广场 1987-1991 100
29.布拉格广场1号住宅 1989 102
30.布拉格广场2号住宅 1991 104
31.特格尔住宅区 1980-1987 106
32.特格尔庭院住宅 1985-1988 110
33.特格尔城市别墅(1) 1988 114
34.特格尔城市别墅(2) 1987 116
35.施洛斯街19号住宅 1987-1989 118
36.舒琛街街坊综合体 1994-1997 120
37.“蜗牛”公寓 2002 124
38.联邦政府雇员住区 1996-1999 126
39.DG银行与住宅 1997-2000 130
40.弗里德里希大街商住综合体 1992-1996 132
41.波茨坦广场 1994-1997 136
42.索尼中心 1996-2000 140
43.A+T住宅项目 1998-2002 144
44.新哈基希庭院住宅 1996-1998 146
45.库林内街55~56号住宅 1996-2001 150
46.西里西亚街22号住宅 1994 152
47.儒默尔斯堡湾居住区 1995-2006 154
48.施普鲁赫住宅 1993-1995 158
49.施潘道水城 1994-2015 160
50.哈威尔尖 1994-1997 164
51.温克尔威森住宅小区 1993-1994 168
52.马肖尔路住宅 1994 170
53.海尔勒自宅 1999-2000 174
54.卡罗北居住区 1994-1997 176
55.科尔希斯特费尔德居住区 1991-1997 180
56.法尔肯胡尔花园城 1991-2001 186
57.低能耗住宅 1996-1997 190
图片来源 193
后记 195
参考文献 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