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的构造格局和演化》PDF下载

  • 购买积分: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徐树桐等著(安徽省合肥市户国路19号安徽省地质科学研究所)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4
  • ISBN:7030038029
  • 页数:175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大别山地质概况 1

第一节 大别山南部的变质岩石单位 3

一、张八岭群 3

二、宿松群 3

三、大别山群 4

第二节 变质构造混杂岩带 5

一、榴辉岩带 6

二、变质蛇绿混杂岩带 7

第三节 大别山北部的变质岩石单位 7

一、卢镇关群 7

二、佛子岭群 9

三、梅山群 10

第四节 大别山以北之中生代地层 11

一、二叠-三叠系 11

二、侏罗系 11

三、白垩系 11

第二章 大别山构造岩石单位及其显示的构造格局 13

第一节 概述 13

第二节 大别山构造-岩石单位或组合 14

一、前陆褶皱冲断层带和磨拉石盆地 14

二、扬子大陆板块俯冲盖层 19

三、扬子大陆板块俯冲基底 29

四、变质构造混杂岩带 33

五、复理石推覆体 83

六、继承盆地以及可能存在的残留岛弧和残留弧后盆地 86

第三章 断层作用及其显示的构造格局 89

第一节 主要韧性断层带及其显示的构造格局 89

一、韧性断层岩——糜棱岩 89

二、主要韧性断层 92

三、韧性断层显示的构造格局 96

第二节 主要脆性断层带及其显示的构造格局 97

一、前陆冲断层带 97

二、南冲庙(二郎河西南3km)-破凉亭-江塘冲断层带 97

三、陈汉沟-太湖断裂带 98

四、花凉亭水库冲断层带 93

五、白帽-菖蒲-桐城冲断层带 98

六、共轭状碱性岩脉带 99

七、磨子潭-晓天断裂带 99

八、金寨-毛坦厂-西汤池断层带 101

九、顶板冲断层带 101

十、脆性断层显示的构造格局 103

第四章 变质作用及其显示的构造格局 104

第一节 俯冲盖层之一——张八岭群的变质作用 105

第二节 俯冲盖层之二——宿松群范围内的变质作用 106

一、绿帘角闪岩相的变质玄武岩 106

二、榴辉岩相的变质岩 106

第三节 俯冲基底(大别山群)范围内的变质作用 108

一、角闪岩相变质岩 108

二、大别山群范围内的榴辉岩和榴辉岩相变质岩的变质作用 109

三、大别山群范围内绿片岩相岩石的变质作用 112

第四节 变质蛇绿混杂岩带的变质作用 112

一、石榴橄榄岩 112

二、麻粒岩类 112

第五节 弧前复理石推覆体的变质作用 114

第六节 大别山区变质作用所显示的构造格局 114

第五章 主要侵入体及其显示的构造格局 117

第一节 主要侵入体的时代 117

一、司空山岩体 117

二、主簿源岩体 118

三、白马尖岩体 119

四、沙堰岩体 119

第二节 主要侵入体的地质及岩石学特征 120

一、司空山岩体 120

二、主簿源岩体 120

三、白马尖岩体 121

四、商城岩体 121

五、光山县韩家庄、金寨县以南及卢镇关一带的闪长岩体 121

第三节 主要侵入体的岩石化学特征 121

一、一般特征 121

二、主要岩石化学参数 123

三、ACF图解 123

四、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123

第四节 花岗岩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124

第五节 岩体的数学地质分析——对应分析 125

一、不同地区花岗岩的对应分析 125

二、不同构造环境花岗岩的对应分析 127

第六章 郯城-庐江断裂带 129

第一节 左旋平移 130

第二节 不同层次断层岩 130

一、糜棱岩类 130

二、断层角砾岩 131

第三节 与郯城-庐江断裂带运动学有关的地质证据 131

一、徐-淮弧形潜造山带 131

二、断裂带附近侏罗-白垩纪地层的变形 133

第四节 郯城-庐江断裂带的位移 133

第五节 郯城-庐江断裂带的构造演化 134

第七章 大别山造山带构造演化 135

第一节 古大别海洋板块发育阶段(图7-1A) 135

第二节 古大别海洋板块向中朝大陆板块的俯冲阶段(图7-1B) 135

第三节 弧前俯冲作用进一步发展至大陆板块碰撞开始(图7-1C) 135

第四节 扬子大陆板块俯冲于中朝大陆板块之下并达到100km以下的深度(图7-1D) 136

第五节 深部形成的构造混杂岩(榴辉岩十蛇绿混杂岩)沿混杂带(运动面)逆冲于扬子大陆板块的基底(大别山群)和盖层(宿松群)之上(图7-1E) 136

第六节 构造混杂岩带与其下之俯冲基底和盖层在后来的岩体侵入和进一步缩短过程中共同发生褶皱(图7-1F) 136

第八章 找矿远景 138

第一节 与变质作用有关的矿产 138

第二节 有色金属矿产 138

一、比较研究分析 140

二、大地构造背景分析 140

第三节 能源矿产 140

参考文献 142

图版 147

英文摘要 167

矿物符号 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