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拟生造林的提出 3
第一节 拟生造林的意义 3
第二节 拟生造林的产生与发展 7
第三节 拟生造林的原理与方法 8
第二章 森林与环境 14
第一节 森林与水 14
第二节 森林和土壤 18
第三节 森林群落中生物因子的相互关系 20
第四节 树木引种与生态环境因子的关系 22
第三章 森林演替 24
第一节 森林演替的一般规律 24
第二节 湖南省森林的演替实况 26
第三节 封山育林 29
第四章 人工拟生造林的生态学原理 33
第一节 人工造林中存在的问题 33
第二节 人工拟生造林应贯彻的生态学原理 34
第三节 脆弱生境形成及防治对策 37
第五章 造林的目的与造林树种选择 39
第一节 用材林 39
第二节 经济林 41
第三节 造林树种选择 42
第六章 山地的地形、地貌和气候 47
第一节 地形地貌 47
第二节 山地气候 50
第七章 山地土壤 57
第一节 土壤的水平分布 57
第二节 土壤的垂直分布 57
第三节 酃峰和八大公山山地调查实例 58
第八章 山地的森林 77
第一节 山地森林的分布规律 77
第二节 森林限界 85
第三节 不同地区的植物与森林的生长特征 86
第四节 山地森林的功能 87
第九章 山地森林群落 89
第一节 佼木溪森林群落 89
第二节 金童山森林群落 113
第十章 山地营林技术原则 132
第一节 营林的基本原则 132
第二节 利用自然演替恢复森林 133
第三节 保持水土的原则 134
第十一章 山地人工造林 136
第一节 山地造林地规划设计 136
第二节 山地造林树种和造林密度的确定 138
第三节 山地造林整地的方式与方法 142
第四节 山地人工混交林的营造 144
第五节 山地幼林的抚育管理 148
第六节 造林检查验收 150
第十二章 山地主要造林树种 152
第一节 山地造林的针叶树种 152
第二节 山地造林的阔叶树种 175
第十三章 低湿地林木与生态环境 209
第一节 概述 209
第二节 低湿地林在森林经营中的地位 211
第三节 低湿地林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14
第四节 低湿地林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的作用 219
第十四章 低湿地的分布与类型 221
第一节 低湿地的形成 221
第二节 低湿地的分布特点 222
第三节 低湿地的类型及分区 225
第十五章 低湿地的生境特点与林木生长 236
第一节 低湿地的生境特点 236
第二节 低湿地生境对林木生长的影响 246
第三节 树种的耐水性 258
第十六章 低湿地林类型与特征 265
第一节 低湿地天然林 265
第二节 低湿地人工林 268
第三节 低湿地林的特征 269
第十七章 低湿地造林技术要点 272
第一节 树种选择与评定原则 272
第二节 低湿地区苗木培育技术要点 274
第三节 低湿地造林技术要点 276
第四节 低湿地林幼林抚育技术要点 279
第五节 低湿地林抚育间伐技术要点 283
第十八章 低湿地区的林种配置与营造 288
第一节 农田防护林 288
第二节 防浪护堤林 297
第三节 固岸护滩林 306
第四节 海堤防护林 311
第十九章 低湿地造林树种实例 316
第一节 阔叶树造林 316
第二节 针叶树与竹种造林 322
第二十章 水蚀地的形成与分布 327
第一节 水蚀地的形成 327
第二节 水蚀地的分布特点 336
第三节 水蚀地的类型 338
第二十一章 水蚀地林与环境改良 341
第一节 水蚀地林与土体固定 341
第二节 水蚀地林与河川径流 347
第三节 水蚀地林与土壤改良 348
第二十二章 水蚀地林特性 352
第一节 水蚀地林概述 352
第二节 水蚀地林特性 359
第三节 水蚀地植被的恢复过程和演替趋势 362
第二十三章 水蚀地的生境特点与林木生长 366
第一节 水蚀地的生境特点 366
第二节 水蚀地生境对林木生长的影响 371
第二十四章 林木对水蚀地的适应性和抗蚀性 374
第一节 水蚀地树种对生态的适应性 374
第二节 水蚀地树木的抗蚀性 378
第二十五章 水蚀地林种配置 383
第一节 水蚀地全面造林 383
第二节 水蚀地防护林 384
第三节 水蚀地薪炭林 388
第四节 水蚀地经济林 389
第二十六章 水蚀地造林技术要点 392
第一节 树种选择的原则 392
第二节 造林学评价 393
第三节 水蚀地林规划的原则 396
第四节 育苗技术要点 396
第五节 栽培技术要点 398
第六节 水蚀地林抚育技术要点 400
第七节 次生林改造 402
第八节 低效林的改造 403
第二十七章 水蚀地造林树种 405
第一节 针叶树种造林 405
第二节 阔叶树种造林 409
第三节 灌木树种造林 415
第二十八章 无性系林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 423
第一节 无性系林业的概念 423
第二节 无性系林业的历史背景和研究动态 424
第三节 无性系育种的优越性 425
第二十九章 无性系选育和无性系造林 427
第一节 无性系选育原理 427
第二节 无性系选育程序 427
第三节 无性系测定 428
第四节 无性系造林 428
第三十章 杉木无性系选育 430
第一节 历史背景 430
第二节 杉木无性系选育的程序和方法 430
第三节 收集圃、培萌圃营建技术 431
第四节 扦插育苗 433
第五节 无性系测定 434
第三十一章 桉树无性系选育 435
第一节 桉树的自然分布区域及引种概况 435
第二节 桉树种源和种源选择 436
第三节 桉树的无性系育种 437
第三十二章 杨树无性系选育 440
第一节 杨树的分布范围与经济用途 440
第二节 我国杨树良种选育工作的进展 440
第三节 杨树无性系选育 441
第三十三章 油茶无性系选育 443
第一节 油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443
第二节 油茶良种选育的成就 443
第三节 油茶无性系选育 443
第三十四章 混农林业 449
第一节 混农林业的发展 449
第二节 混农林业的意义 450
第三节 混农林业的设计 451
第四节 山地丘陵混农林业模式 452
第五节 低湿地混农林业模式 455
1.树种汉名和拉丁文对照表 463
2.主要参考文献 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