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土地制度 746
(一)传说中的“井田” 746
(二)汉代“限田”之议 749
(三)新莽的“王田” 751
(四)晋代的“占田” 754
(五)北魏的“均田” 757
(六)明代的“皇庄”和清代的“圈地” 759
二 赋税制度 764
(一)赋的起源和远古所谓贡、助、彻等什一而税的传说 764
(二)按亩纳税之制的开始实行 766
(三)汉代的田租、口赋、算赋、徭役及其他 769
(四)自汉末、魏、晋以来所实行以户为征收单位的“户调制” 773
(五)唐代的租庸调制和两税法 775
(六)明代的一条鞭法和清代的地丁制 780
三 货币制度 787
(一)货币的发生和发展 787
(二)自秦至五代货币的演变 791
(三)自宋至清货币的演变和历代以金银谷帛为支付手段的作用 794
(四)纸币的兴起和因革 798
四 职官制度 803
(一)职官的起源和奴隶社会的官制 803
(二)封建社会的官制 807
甲 最高统治者及其后妃的名位 807
乙 中央机构的职官 809
丙 地方机构的职官 813
五 铨选制度 819
(一)原始社会、奴隶社会选拔人才的方法 819
(二)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方法(上) 821
(三)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方法(下) 824
六 教育制度 828
(一)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教育制度 828
(二)古代教育制度的发展和变化 831
(三)书院制度的兴起和衰落 834
(四)私塾教学所采用的识字课本 838
(五)私塾教学所采用的其他课本 841
(六)塾师教学的方法和影响 844
七 宗法制度 848
(一)宗法制度的起源和作用 848
(二)由宗法制度所引起的“三纲” 851
八 礼俗制度 856
(一)一切阶级社会的礼制都是专为统治阶级设的 856
(二)古代礼俗对后世的影响 860
九 军事制度 864
(一)兵器的沿革 864
(二)兵制的发展变化之一 869
(三)兵制的发展变化之二 873
(四)兵制的发展变化之三 876
十 刑法制度 880
(一)刑法的起源和奴隶社会的刑法 880
(二)封建社会的刑法一(秦汉魏晋南北朝) 883
(三)封建社会的刑法二(隋唐五代) 888
(四)封建社会的刑法三(宋元明清) 890
(五)历代法典编定的沿革一(战国至汉末) 894
(六)历代法典编定的沿革二(三国至清末) 896
一 文字 902
(一)远古汉字的发生与发展 902
(二)汉字发展到很多以后,出现了“六书”的理论 905
(三)古代字书的源流和体例 909
(四)古代字书的旁支之一——音韵书 915
(五)古代字书的旁支之二——训诂书 917
(六)综述清代学者的成就 920
二 书籍 922
(一)记载文字的工具(甲骨、金石、竹木、缣帛和纸) 922
甲 甲骨 923
乙 金石 925
丙 竹木 928
丁 缣帛和纸 930
(二)传播文字的工具(印刷术的发明) 931
(三)远古书籍的几种形式 936
(四)著作、编述、抄纂三者的区别 939
(五)古代书籍大部分是由集体写成的 941
(六)历代集体修书的事实 943
(七)历代集体校书的工作 946
(八)历代图书的编目和分类 948
(九)历代类书、丛书的纂辑 952
(十)历代图书的集中和散佚 958
三 文学 964
(一)先秦文学 964
甲 抒情作品 964
乙 纪实作品 966
丙 说理作品 968
(二)两汉文学 969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 972
(四)隋唐文学 975
(五)宋元文学 978
(六)明清文学 983
四 史学 989
(一)远古记事的原始形式和先秦史籍的出现 989
(二)百科全书式通史——《史记》奠定了中国史学的基础 995
(三)通史的续修工作 1000
(四)仿效《史记》写作形式“具体而微”的纪传体断代史 1003
(五)仿效《史记》写作形式“得其一体”的编年史和制度史 1015
(六)史论、史评、史钞、史考等类书籍的相继出现 1020
五 方志学 1029
(一)方志的源流和体例 1029
(二)方志的地位和作用 1032
(三)方志与沿革地理的关系 1034
(四)方志中重要内容之一——地图 1037
(五)方志中重要内容之二——图表 1040
六 文献学 1044
(一)文献学的范围和任务 1044
(二)文献整理的具体工作之一——抄写 1046
(三)文献整理的具体工作之二——注解 1048
(四)文献整理的具体工作之三——翻译 1050
(五)文献整理的具体工作之四——考证 1053
(六)文献整理的具体工作之五——辨伪 1055
(七)文献整理的具体工作之六——辑佚 1058
七 哲学 1061
(一)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概况 1061
(二)周秦道家所阐明的人君南面术 1064
(三)汉代学者多深通道家“无为”的要义 1070
(四)古书所称“危微精一”,实即人君南面术 1073
(五)两千余年间儒学分歧的原因与趋向 1076
八 宗教 1080
(一)宗教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1080
(二)中国自有的宗教——道教 1082
(三)由国外输入的佛教 1087
(四)由国外输入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1092
(五)封建统治者利用宗教麻醉人民 1097
九 音乐 1100
(一)音乐的起源和原始社会的音乐 1100
(二)奴隶社会的音乐(上) 1101
(三)奴隶社会的音乐(下) 1105
(四)封建社会的音乐(上) 1108
(五)封建社会的音乐(下) 1111
(六)宫廷雅乐的作用和影响 1114
十 书画 1116
(一)原始社会的书画 1116
(二)奴隶社会的书画 1117
(三)封建社会的书画一(秦、汉) 1120
(四)封建社会的书画二(魏、晋、南北朝) 1123
(五)封建社会的书画三(隋、唐、五代) 1125
(六)封建社会的书画四(宋、元、明、清) 1127
(七)历代书画家的继承与创新 1130
一 政治 1137
姬旦 1137
管夷吾 1138
公孙侨 1140
邓析 1141
李悝 1142
西门豹 1144
申不害 1145
赵武灵王 1146
公孙鞅 1147
范雎 1149
李斯 1150
萧何 1152
诸葛亮 1153
谢安 1155
王猛 1156
魏征 1157
松赞干布(附文成公主) 1159
王安石 1160
耶律楚材 1163
张居正 1165
林则徐 1167
二 军事 1170
孙武 1170
吴起 1172
孙膑 1173
卫青 1175
霍去病 1176
赵充国 1177
祖逖 1178
李纲 1180
成吉思汗 1182
戚继光 1183
努尔哈赤 1185
三 英杰 1188
苏武 1188
张骞 1189
王昭君 1190
班超 1192
岳飞 1193
文天祥 1195
于谦 1197
史可法 1200
郑成功 1202
夏完淳 1204
谭嗣同 1206
秋瑾 1207
四 哲学 1209
老聃 1209
庄周 1211
墨翟 1212
荀况 1213
韩非 1215
司马谈 1216
王充 1218
鲍敬言 1219
范缜 1221
柳宗元 1222
张载 1224
李贽 1225
王夫之 1226
廖燕 1228
戴震 1229
龚自珍 1231
魏源 1232
康有为 1234
严复 1236
五 教育 1238
孔丘 1238
孟轲 1240
董仲舒 1242
马融 1243
邴原 1244
王通 1245
胡瑗 1246
朱熹 1247
陆九渊 1249
王守仁 1250
孙奇逢 1252
张履祥 1253
颜元(附李塨) 1254
江永 1255
张之洞 1256
六 医学 1258
扁鹊 1258
淳于意 1259
涪翁(附程高、郭玉) 1260
张仲景 1261
华佗 1262
王叔和 1263
陶弘景 1264
孙思邈 1265
王惟一 1266
刘完素(附张从正) 1267
宋慈 1270
李时珍 1272
傅山 1273
徐大椿 1274
王清任 1275
七 科学 1277
张衡 1277
马钧 1278
祖冲之 1279
贾思勰 1281
苏颂 1282
沈括 1283
李诫 1284
郭守敬 1285
王祯 1287
朱载堉 1288
徐光启 1288
宋应星 1291
王锡阐 1291
梅文鼎 1292
明安图 1293
王贞仪 1294
李善兰 1295
华蘅芳 1296
八 工技 1298
公输般 1298
李冰 1299
赵过 1300
蔡伦 1301
宇文恺 1302
李春 1303
喻皓 1303
毕昇 1304
黄道婆 1305
潘季驯 1307
九 字学 1309
史游 1309
许慎 1310
徐铉(附徐锴) 1311
桂馥 1312
段玉裁 1313
吴大澂 1314
孙诒让 1315
十 文学 1317
屈原 1317
贾谊 1318
陶渊明 1319
李白 1320
杜甫 1321
白居易 1322
韩愈 1323
欧阳修 1324
苏轼 1325
陆游 1326
辛弃疾 1327
关汉卿 1328
王实甫 1329
施耐庵 1330
罗贯中 1331
曹雪芹 1332
十一 史学 1334
司马迁 1334
班固 1336
荀悦 1337
常璩 1338
刘知几 1339
杜佑 1340
司马光 1341
郑樵 1342
袁枢 1343
马端临 1344
黄宗义 1345
章学诚 1346
十二 文献学 1348
刘向(附刘歆) 1348
郑玄 1349
陆德明 1350
胡应麟 1351
顾炎武 1352
王念孙 1354
钱大昕 1355
纪昀 1356
十三 地理学 1358
裴秀 1358
郦道元 1359
贾耽 1360
朱思本 1361
郑和 1362
罗洪先 1363
徐霞客 1364
顾祖禹(附刘献廷) 1365
十四 宗教 1367
法显 1367
鸠摩罗什 1368
玄奘 1369
鉴真 1370
十五 书法 1372
王义之(附王献之) 1372
欧阳询 1373
颜真卿 1373
柳公权 1374
蔡襄 1374
黄庭坚 1375
米芾 1375
赵孟頫 1376
康里巙巙 1376
文征明 1377
伊秉绶 1377
何绍基 1378
十六 绘画 1379
顾恺之 1379
展子虔 1380
王维 1380
韩干 1381
顾闳中 1381
李公麟 1382
张择端 1382
沈周 1383
徐渭 1384
朱耷 1384
原济 1385
华岩 1385
后记 1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