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1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9
三、研究理论和方法 24
四、基本结构与研究重点 31
五、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32
第一章 中国近代水稻育种科技的发展历程 33
第一节 近代水稻育种科技萌芽时期(19世纪末—1919) 34
第二节 近代水稻育种科技初创时期(1919—1930) 36
第三节 近代水稻育种科技独立发展时期(1930—1949) 38
第二章 近代重要水稻育种机构与育种学家 45
第一节 高等农业院校的水稻育种机构 46
一、中央大学农学院(南京高等师范农业专修科、东南大学农科) 46
二、中山大学农学院(广东农业专门学校、广东大学农科学院) 48
第二节 农事机关内设的水稻育种机构 51
一、中央农业实验所稻作系(含全国稻麦改进所稻作组) 51
二、浙江省农业改进所(浙江稻麦改良场) 54
三、江西农业院 57
四、四川省农业改进所(四川省稻麦改进所) 59
第三节 早期水稻育种学家 62
一、丁颖(1888—1964) 62
二、赵连芳(1894—1968) 70
三、顾复(1894—1979) 77
四、周拾禄(1897—1979) 79
第三章 近代水稻育种理论和技术的发展 83
第一节 水稻育种基础理论研究 83
一、稻的遗传研究 83
二、细胞学、生态学与生理特性研究 91
第二节 水稻品种检定 98
第三节 纯系育种的发展 100
一、纯系育种的基本原理 101
二、纯系育种技术的发展 102
第四节 水稻杂交育种研究 109
一、天然杂交研究 110
二、亲本选配 111
三、杂交结实率研究 112
四、杂交技术 114
五、杂种后代的处理 119
六、杂交育种试验 121
第五节 抗虫育种与抗病育种 126
一、抗虫育种 127
二、抗病育种 131
第六节 其它育种方法的初步研究 133
第四章 近代水稻育种成就与良种推广 135
第一节 育种成就 135
一、全国育成良种概况 135
二、中农所及各省农业研究机构的育种试验与成绩 138
第二节 良种推广 155
一、全国良种推广概况 155
二、各省的良种推广 160
第三节 近代重要水稻良种 169
一、改良江宁洋籼与改良东莞白 169
二、中大帽子头 169
三、南特号 170
四、中农4号 173
五、中农34号 174
六、胜利籼 174
七、万利籼 176
八、中山1号 176
九、浙场3号 177
第五章 近代水稻品种改良的作用与影响 179
第一节 促进了水稻生产 179
一、提高了水稻单产,增加了水稻总产量 179
二、改善了品种特性,提高了经济效益 188
三、对水稻种植制度和分布区域的影响 192
第二节 推动区域农业开发 194
第三节 对现代水稻育种的深远影响 198
一、科技储备:形成大批科研成果 198
二、物质储备:积累了大量优良品种和育种材料 199
第六章 近代水稻育种科技发展的动力与条件 207
第一节 技术推动:遗传育种相关理论与技术的突破 208
一、传统育种方式的局限与新的社会需要的矛盾,推进育种技术的变迁 208
二、近代遗传育种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突破和发展,导致育种技术的创新 209
第二节 资源禀赋与需求拉动:水稻育种科技的诱致性技术变迁 214
一、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 214
二、中国农业的资源禀赋与需求状况 216
三、诱致性技术变迁的地区分析:广东的水稻育种技术变迁 224
四、需求诱致的水稻良种类型的地区差异 227
第三节 强制性技术变迁:近代水稻育种科技发展的主要路径 229
第四节 制度变迁与近代水稻育种科技的发展 231
一、制度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231
二、近代水稻品种改良中的制度变迁 234
第五节 国际转移与技术扩散:水稻育种科技的中外交流 250
一、国际技术转移的三个阶段 251
二、技术引进的主要途径 255
结语 265
一、近代水稻育种科技发展的特点 265
二、近代水稻育种科技的局限与不足 270
三、近代水稻育种科技发展的历史启示 274
附录 近代水稻改良品种一览表 281
参考文献 301
后记 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