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与中国宗教》PDF下载

  • 购买积分:17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戴立勇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7500467966
  • 页数:567 页
图书介绍:提出生存论模型,诠释现代化背景下的宗教现象。

序 1

前言 1

一本文的命意 1

二大体计划 2

三本文的方法 3

第1章现代性 3

社会情境 5

公共领域的扩张与“市民社会” 5

社会结构的分化(differentiation) 8

合理化或“麦当劳化” 10

哲学语境 12

以主体为中心的理性 12

经验实证主义 14

科学世界观 15

生存处境 16

时空伸延(time-spacedistanciation) 16

亲密关系的转型 18

现世幸福、身体、世俗价值 20

合理性的铁笼 23

“思”与“在”的对立 25

现代性与宗教 26

上帝死了 26

除魅 28

世俗化 31

第2章后现代性 34

社会情境 35

后工业社会 35

消费社会 37

迪斯尼化 40

哲学语境 42

后主体 42

主体的空位 43

非理性 44

他者 45

解构 46

主体间 48

反宏大叙事 52

反基础主义 55

非经典科学世界观 56

生存处境 63

后现代时空 64

主题化、网络化控制的空间 64

向心聚爆的时间 65

好玩:消费、身份、身体 67

好玩:酷、另类、前卫 70

多元、去中心、平面化 71

多重二律背反 76

“玩”还是“被玩” 76

“玩”还是“不玩” 78

“同一”还是“差异” 80

后现代性与宗教 81

迪斯尼乐园中的基督 81

返魅 85

有机论 85

四种模式 86

各种可能 87

个人化的宗教 89

后现代性与现代性的关系 91

连续与断裂 91

包含肯定的反思 93

世俗化问题 96

第3章全球化 99

四种理论进路 100

伊曼努尔*沃勒斯坦(ImmanuelWallerstein) 100

约翰*梅尔(JohnW.Meyer) 104

罗兰*罗伯森(RolandRobertson) 106

尼克拉斯*卢曼(NiklasLuhmann) 110

全球化的三个维度 115

联结(connectivity) 116

事态(event) 117

分形(ramification) 119

诸宗教时代 121

联结与宗教 121

“比邻而居”却又“互不相属” 121

在宗教间成为宗教徒 122

多元化和相对化 124

程序性共存 125

事态与宗教 127

未定型事态:宗教对话 127

消极事态:宗教批评 132

积极事态 137

第4章宗教的可能性 138

宇宙论和本体论意义上的偶在 139

宇宙论意义上的偶在 140

本体论意义上的偶在 144

简评 148

生存论意义上的偶在 149

情与理 149

对反关系 149

无情之理? 150

无理之情? 154

小结 155

作为“偶在”的情 156

可能性 157

综合反射性 158

情境性 159

可能的主体间性 160

情理性 160

层次性 160

中文的“情”与英文的“Being” 161

情以 163

自然的情以 164

文化的情以 165

难堪 165

羞愧 166

滑稽(笑) 166

自在 167

烦 167

情由 170

指向自我的情由 171

自怜 171

自得 173

自嘲 174

指向外境的情由 174

豪迈 174

消沉 175

惆怅 176

柔情 177

好玩 178

作为自我之倾陷的情由 179

倾倒 179

绝望 180

孤独 180

焦虑 181

情由的商品化 183

存在性不安与存在性安全 184

作为“偶在”的情以和情由 185

存在性不安与存在性安全 187

情安 190

肯定的情安 191

“他存在” 191

高峰体验与安心状态 193

“孔颜乐处” 195

否定的情安 196

空灵 196

逍遥 198

中间的情安 200

无限者 201

永恒的现在 202

神圣的瞬间 203

小结 203

双重承担的边界问题 204

肯定的情安与“参与上帝的苦弱” 204

否定的情安与“慈悲” 205

中间的情安与潜在的不稳定 207

第5章宗教的社会形式 208

教会教派宗派膜拜 209

教会(church)与教派(sect) 209

马克斯·韦伯 209

恩斯特·特洛尔奇 211

小结 214

宗派(denomination)与膜拜(cult) 214

动态转型 217

国民宗教问题 220

问题的提出 220

质疑 221

不同的解读方式 222

小结 223

功能(function)与表现(performance) 225

公共理性(publicreason)与非公共理性(non-publicreason) 227

彼得·拜尔的四形式说 231

边界问题与划界的机制 231

四种形式 232

机构宗教 232

政治化宗教 233

作为社会运动的宗教 235

社群主义/个人主义宗教 236

拜尔的结论 237

评论 239

第6章宗教符号与语言 242

能指与能意 244

能指与所指 244

界限 244

取消界限 246

此路不通 247

能意 249

信号与符号 250

三类“意义” 253

意义的主体间性 255

关键符号与宗教符号 259

关键符号(keysymbols) 259

宗教符号 262

宗教符号的种类 264

宗教语言 265

圣言与人言的“双关” 266

转型 267

宗教语言的语境 271

第7章中国宗教的现实品格与问题 275

“religions”与“三教” 277

Religions范畴史简述 277

“Religions”与“三教”的观念对比 279

不同类型的宗教宽容 279

作为历史“博弈”结果的宽容 281

功能分化的问题 285

“三教”之间的不完全竞争 287

三教并未合一 287

儒教的不完全性 288

有限竞争 291

排斥与调和 291

受管制的竞争 292

霍特林模型 293

“教”与“宗教” 296

复合词策略 296

“宗”与“教”的含义 297

中国宗教的“合理性”品格 299

智信与虔信 299

“信”与“疑” 302

小结 304

“儒教”问题与命名的“政治学” 305

多功能混合性 305

“儒教”问题的全球性背景 307

四种学术立场 309

拒斥/肯定 310

拒斥/否定 311

认同/肯定 313

认同/否定 314

小结 315

命名的政治学 315

“是什么”与“怎样是” 315

佛道二教与命名的政治学 316

儒教的独特性 317

五种命名策略 317

第8章中国宗教的可能性 319

“拯救”与“逍遥”? 319

概述 319

简评 324

“内在”与“超越” 325

价值比较的路径 330

没有超越或超越性不够? 332

血亲伦理? 332

孝悌并非一体之仁 333

超越性的路径 334

超越性的张力 335

超越性被堵塞? 337

差等之爱与超越性的路径 337

分疏与差等 340

分疏之爱的依据与特征 344

超越性的动源不足? 347

超越的动机 347

向中间移动的人性善恶观 349

“在者”与“在者之在” 350

中道与两端循环 353

假仁义 354

真罪恶 355

中道与两端循环 358

第9章中国宗教的社会形式 360

会堂 362

会堂的界定 362

初级会堂、次级会堂与功能 365

初级会堂的社会功能 365

次级会堂的社会功能 369

会堂的权威控制类型 372

理论背景 372

儒家的服从观念 373

初级会堂的支配类型 376

次级会堂的支配类型 379

家国同构与“惊险的一跳” 381

会堂体系的问题 386

会堂的宗教品格 395

人文主义的宗教 395

不完全性 397

丛林 399

丛林的界定 399

丛林中的权威 401

佛教 402

道教 404

虚拟血缘关系 404

丛林的功能 405

消费 405

追从 406

游览 407

流寓 407

使用 408

排斥 409

会堂与丛林的关联 409

管制 409

沙汰 411

整饬 412

隔离 413

使用 415

禁毁 416

江湖 416

江湖的界定 416

初级会堂间 417

次级会堂外 418

灰色 419

离散 419

中国版的“前市民社会” 420

江湖领域中的交往活动 421

功能性的交往活动 421

暴力或准暴力活动 421

具有宗教性质的交往活动 422

一般特征 422

江湖领域中的团体 423

“结社”与有机团体的构成 423

“教”与“会” 424

五种团体 425

宗教性活动 428

淫祠淫祀 428

关公崇拜 430

宗教结社活动 430

其他团体的崇拜活动 431

灵媒与个人主义宗教 432

会堂与江湖的关联 433

消长 433

对抗 433

转化 435

勾结与合流 436

丛林与江湖的关联 437

共生 437

认领 438

排斥 439

“邪教”或教门 441

“邪教”的概念与应用 441

“邪教”的概念 441

“邪教”概念的应用 443

小结 447

教门的一般特征 447

教权制 447

“术”或“行法” 448

宗教陈述 450

张力 452

会堂—丛林—江湖—教门 455

概述:四个基本类型 455

人口与张力分布 456

会堂 457

丛林 457

文化旅游,偶然的香客,经常性的香客,在家信徒 460

地方性崇拜活动,个人主义宗教 461

教门 461

不对称的下凹曲线 462

第10章长期现代性共和国现代性全球现代性 464

长期现代性 466

“三教论衡”的绝响 469

“三教论衡”的历史 469

动机 471

“绝响”的意味 474

会堂体系的成熟 479

唐宋之变 479

会堂体系的成熟 485

江湖领域的扩张与转型 491

教门的新时期 495

市场圈与宗教圈 495

新时期的特征 497

共和国现代性 499

会堂体系的倾圮 499

以“共和国”为目标的社会重构 502

丛林的曲折历程 505

教门的两种可能 506

全球现代性 507

多元的社会 507

全体理性的消解与除魅 509

丛林的再组织化和全球化 511

返魅 511

再组织化 512

自我全球化 513

教门的重新出现和全球化 513

重新出现 513

多种型态 514

自我全球化 515

第11章类型学的再思考 516

多元与多元主义 516

多元(plurality) 516

多元主义(pluralism) 518

复杂社会体系 519

两种复杂社会体系 520

系统与生活世界 521

“系统间”与“后江湖” 524

多元主义与丛林 528

结语 530

参考文献 541

后记一 564

后记二 566

图1社会情境、文化与哲学语境、生存处境 5

图2假设的跨宗教区位张力分布 219

图3霍特林模型(杂货店势力范围) 294

图4霍特林模型(杂货店位置) 294

图5中国宗教的人口与张力分布 462

表1全球化的三个维度 120

表2宗教陈述的文本特征 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