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种群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伯荪等著
  • 出 版 社: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5
  • ISBN:7536115938
  • 页数:358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绪论 1

一、植物种群学的定义和名称 1

二、植物种群学研究的对象 2

三、植物种群学的内容 2

四、植物种群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3

五、植物种群学发展简史 4

第二章 种群结构 8

一、种群数量 8

二、种群年龄结构 9

三、种群性比 15

四、基株与构件 17

五、种群密度 18

六、种群高度 19

七、种群盖度 23

八、种群多度 27

九、种群优势度 27

第三章 种群动态 31

一、生活周期 31

二、种群统计 39

(一)生命表和生殖表 39

表列生命表 39

动态生命表,静态生命表生殖表 42

图解生命表 43

(二)生殖价 48

(三)生殖与生长间资源分配额 49

(四)生存曲线和死亡曲线 50

(五)Leslie矩阵与Lefkovitch矩阵 53

三、种群增长 57

(一)世代重叠增长模型 58

指数增长模型 59

逻辑斯蒂增长模型 60

崔启武-Lawson增长模型 63

(二)世代不重叠增长模型 65

四、种群波动 67

五、种群调节 72

(一)密度相关与逆密度相关 73

密度相关 73

逆密度相关 76

几种观点 77

(二)自然稀疏 79

自疏和他疏现象 79

密度与植物个体重量的关系 81

第四章种群分布 85

一、传播 86

二、分布与生境梯度 88

三、分布类型 90

四、分布格局 92

(一)分布格局类型 92

随机分布 92

均匀分布 93

集群分布 93

嵌式分布 94

(二)分布格局直观判定 94

(三)分布格局模型 95

二项分布 95

普阿松分布 95

奈曼A型分布 96

负二项分布 97

Thomas的双重普阿松分布 97

带零的普阿松分布 98

带零的对数分布 99

普阿松-二项分布 99

(四)聚集强度的测度 100

丛生指数 100

扩散指数 101

负二项分布参数k及k—1 102

Tayfor的幂法则 102

平均拥挤 103

聚块性指标 104

(五)格局分析 105

(六)分布格局测定的取样枝术 110

(七)频度与种群格局的关系 112

五、分布与适应 114

(一)趋同适应 116

生活型 116

拟以态 120

(二)趋异适应 122

生态型 122

生态变种反应 126

渐变群与生态渐变群 126

生态种 128

第五章 种群生态 132

一、生态位 132

(一)生态位定义发展概况 133

(二)生态位宽度 135

以Simpson指数的倒数为指数 135

Shannon-Wiener指数 136

Hurlbert指数 137

相似性百分率 137

加权生态位测度 138

(三)生态位重叠 138

MacArthur和Levins指数 139

相似性百分率 140

Morisita相似性指数 141

Hurlbert指数 141

(四)物种多度分布的生态位假说 144

对数常态分布假说 144

随机生态位边界假说 145

生态位优先占领假说 146

(五)与生态位有关的其它一些概念 148

二、种间关系 149

(一)单惠共生 151

(二)原始协作 153

(三)互惠共生 154

菌根 155

固氮共生 157

动物传粉 159

喜蚁植物 161

(四)捕食 162

捕食类型 164

捕食模型 170

(五)非共生 175

植物与分解者间的他感化学作用 176

植物间的他感化学作用 177

植物与草食者间的他感化学作用 179

(六)竞争 181

各种竞争定义 181

竞争类型 183

竞争发生部位 185

获取竞争存在证据的方法 185

竞争排斥原理 187

竞争模型 189

三、种间联结 198

(一)种间联结的概念 198

(二)种间联结的测定 200

数据整理 200

种间联结的测式 202

(三)种间联结图形表达 206

四、生态对策 210

(一)r对策和K对策 211

r对策者 212

K对策者 213

(二)两边投注对策 216

(三)以胁迫*和干扰程度划分生态对策类型 216

竞争对策 216

耐压对策 217

杂草对策 218

第六章 种群遗传 219

一、种群遗传基础 219

(一)等位基因及其频率 220

(二)基因型与表现型 223

(三)座位状态与杂合性 224

(四)多基因遗传 225

二、Hardy—Weinberg定律 226

三、亚种群 229

四、交配方式 231

(一)随机交配 231

(二)选型交配 231

(三)近亲交配 233

五、突变 237

(一)突变率 237

(二)等位基因频率变化 238

六、基因流 239

(一)迁移 239

(二)杂交 240

(三)渐渗杂交 241

(四)多倍体 241

七、自然选择 242

(一)概念 242

(二)不同等级水平的选择 244

配子选择 244

合子选择 245

组群选择 248

(三)选择与突变 248

(四)选择与基因流动 249

八、随机遗传漂变 250

(一)遗传漂变的规律性 250

(二)遗传漂变与突变 255

(三)遗传漂变与迁移 255

(四)遗传漂变与近交 256

(五)有效种群数量 256

九、多基因性状分析 259

(一)多基因性状类型 259

(二)多基因性状变异分析 260

(三)多基因性状座位个数估计 262

(四)遗传力 262

(五)利用亲属间相似性数据计算狭义遗传力 267

十、人工选择 268

十一、选择模式 271

第七章 种群进化 273

一、物种概念 274

二、生殖隔离机制 278

(一)时间隔离 279

(二)生境隔离 279

(三)习性隔离 279

(四)结构隔离 280

(五)配子不亲和性 280

(六)杂种不活 280

(七)杂种不育 281

三、物种形成 281

(一)遗传因素 282

异域物种形成 82

同域物种形成 283

近域物种形成 283

基因突变 284

染色体突变 284

杂种形成 284

多倍体 286

(二)生态因素 286

(三)时间因素 287

(四)植物与动物在物种形成上的差异 288

四、种群遗传与进化 288

(一)突变与进化 289

(二)重组与进化 289

(三)选择与进化 291

(四)遗传漂变与进化 292

五、进化模式 293

六、高级分类单位进化 293

七、协同进化 294

八、性状停滞 296

九、种群灭绝 297

一、参考文献 299

二、名词、术语汉英文对照表 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