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著训诂学引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白兆麟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53261798X
  • 页数:342 页
图书介绍:本书内容涉及训诂的名称、意义,训诂学的性质、任务,训诂发展简史、训诂学的运用、原则等。是大学中文系训诂学课程的教材,又是阅读古籍必备的入门书。

序 1

导论训诂和训诂学 1

第一节 训诂的意义 1

“训”“诂”分用有别 1

“训”“诂”合用无异 3

第二节 训诂学的性质和任务 5

训诂是专门学术 5

训诂学是研究文献解释的学科 6

第一章 训诂发展简史 11

第一节 萌芽时期 11

第二节 兴起时期 14

第三节 扩展时期 16

第四节 变革时期 18

第五节 衰微时期 20

第六节 鼎盛时期 22

第七节 独立时期 27

第二章 古代文献的一般障碍 32

第一节 文献障碍的起因 32

字形与词义的矛盾 33

词组形式与词组意义的矛盾 34

句子形式与句子意义的矛盾 34

第二节 文献阅读的障碍 35

字形变易 35

传写讹错 38

文字通假 41

雅俗分歧 43

词义演变 46

音读不定 49

词语省略 53

章句无读 57

第三章 训诂的内容 61

第一节 词义解释 61

本义和转义 62

概括义和具体义 64

古语和方言 66

复语和连类 67

第二节 文意训释 70

串讲大意 71

分析句读 72

阐明语法 74

显示修辞 76

第三节 注音、校勘及其他 77

注音 77

校勘 79

其他 81

第四章 训诂的体式 84

第一节 训诂的体制 84

着眼不同 84

方法不同 85

范围不同 86

第二节 注疏的类别 86

注和疏 86

他注和自注 89

释义和叙事 90

集注和补注 91

第三节 注疏的名称 92

传 93

解 93

笺 94

注 94

诠 95

校 95

微 95

章句 95

音义 96

义疏 96

第四节 注疏的术语 97

也,者 97

曰,为,谓之 98

谓 99

言 99

貌,声 100

犹 101

之言,之为言 102

读为,读曰;读若,读如 103

当为,当作 104

之;辞(词) 105

属,别 106

斥;所以 106

古声同,古字同 107

古曰,今曰;古某字,古今字 107

或为,或作,一本作,本作 108

今文,古文,故书 109

衍,脱(夺),乙 109

或曰,一曰;阙,未详 110

浑言,析言;散文,对文 111

互言,互文,互体 113

第五节 注疏的方式 113

同义相训 114

反义相训 114

以狭义释广义 115

以共名释别名 116

由反知正 116

增字足意 117

表明义界 117

描述比况 118

第五章 随文释义的传注 119

第一节 毛亨《诗故训传》 119

《诗故训传》的作者 119

《毛传》的主要内容 120

《毛传》的成就和缺陷 122

第二节 王逸《楚辞章句》 124

《楚辞》及其章句作者 124

《楚辞章句》的内容 124

附:赵岐《孟子章句》 126

第三节 李善《文选注》 127

《文选》的引书和体例 127

《文选注》的特点 128

第四节 朱熹《四书集注》 132

《四书集注》的作者 132

《四书集注》的特点 133

第六章 通释语义的专著 138

第一节 义训汇编的《尔雅》 138

《尔雅》的取名和成书 138

《尔雅》的编排和内容 140

《尔雅》的价值和缺陷 143

《尔雅》的注疏 145

第二节 沟通殊语的《方言》 147

《方言》的全称和作者 147

《方言》的体例和内容 147

《方言》的价值与不足 150

《方言》的注疏 151

第三节 专用声训的《释名》 153

《释名》的作者和性质 153

《释名》的条例与内容 154

关于《释名》的评价 156

《释名》的疏校 159

第四节 形训为主的《说文解字》 159

《说文》的作者和体例 159

《说文》的主要贡献 161

有关《说文》的研究 164

《说文》“六书”新解 167

第七章 短论考释的札记 173

第一节 宋、明学者的笔记 173

沈括《梦溪笔谈》 173

王观国《学林》 174

欧阳修《归田录》 175

黄生《字诂》《义府》 176

第二节 顾炎武《日知录》 179

文字方面 179

词汇方面 180

训释方面 182

文法修辞方面 184

第三节 王念孙《读书杂志》 186

校勘古籍 186

发现疑问 187

论定是非 188

纠正妄改 189

第四节 王引之《经义述闻》 191

揣摩文理 192

运用类比 192

求是择善 193

第五节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 194

文字辨析 195

词汇结构 195

文义训释 196

语法分析 197

第八章 训诂的基本方法 199

第一节 以形索义 200

以形索义法的原理 200

以形索义法的作用 201

以形索义法的局限 204

第二节 因声求义 208

因声求义法的原理 208

因声求义法的方式 209

因声求义法的功能 211

因声求义法的条件 219

第三节 引申推义 220

引申推义法的提出 220

词义引申的规律 221

引申推义法的运用 224

第九章 训诂的一般方法 229

比较辨析 229

搜寻古训 230

辨别字形 231

参考异文 232

印证方言 234

析词审义 235

审视文例 236

归纳演绎 238

目验统计 242

第十章 旧训诂的主要弊端 249

凿空曲循 249

烦琐逞奇 253

望文生训 257

滥用通假 261

增字强释 264

不解语法 266

第十一章 训诂学的应用 270

第一节 诗文阅读 270

第二节 辞书编纂 275

资料的搜集和整理 276

辞书的编排和检索 276

字词的注音和释义 277

词目的确立和义项的分合 277

第三节 文言教学 279

复语单义 279

词义系统 281

第四节 古籍整理 284

校勘 284

标点 285

注释 287

今译 289

第五节 文史研究 293

第十二章 训诂的原则 298

第一节 语言的社会性 298

第二节 词义的时代性 303

第三节 句法的制约性 308

第四节 语境的规定性 317

第五节 文献的本原性 325

关于版本文字 326

关于文献内容 331

后记 338

主要参考书目 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