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楚廷教育文集 第9卷 教育理论卷》PDF下载

  • 购买积分:1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楚廷著
  • 出 版 社: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535551815
  • 页数:612 页
图书介绍:本卷讨论教与学的理论,理论联系实际地分析教学过程的本质以及教育系列。教育内容等重要问题,提出了很多富有创意的见解。

教育论前言 3

第一章 审美教育 5

第一节 值得回顾的变化过程 5

第二节 美育的内涵 7

第三节 美育的作用和意义 9

第四节 美育与智育 10

第五节 美育的不同形态 12

第六节 美育与德育 16

第二章 伦理教育 21

第一节 德育的知识结构 22

第二节 德育的养成结构 26

第三节 德育的环境结构 32

第四节 德育的层次结构 36

第五节 德育的首要地位 49

第六节 关于“学会关心” 53

第三章 心理教育 63

第一节 心理教育的意义 63

第二节 心理教育分析 65

第三节 认知心理教育 68

第四节 元学习问题 76

第五节 非认知心理 82

第六节 自信心的培养 86

第七节 积极的自反心理 97

第四章 知识教育 101

第一节 最重要的知识 101

第二节 实质教育与形式教育 107

第三节 知识结构与文理渗透 108

第四节 知识教育的有效性 121

第五节 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 127

第五章 健康教育 135

第一节 体育在学校教育中 135

第二节 体力分析 137

第三节 体育与智育 139

第四节 体育与德育 142

第五节 体育与美育 146

第六章 创造教育 149

第一节 创造心理 149

第二节 创造性思维 153

第三节 创造含义 161

第四节 发现与发明 164

第五节 创造教育 168

第七章 隐性教育 170

第一节 教育与环境 170

第二节 环境与课程 175

第三节 隐性教育 176

第四节 特性分析 179

第五节 隐性文化建设 185

第六节 常规课程简论 192

第八章 素质教育 209

第一节 简要的回顾 209

第二节 背景分析 212

第三节 变革的特点 221

第四节 从若干“三者关系”看素质教育 226

第五节 素质:内在之物 237

第六节 素质教育与心理教育 245

第九章 教育目的 251

第一节 教育目的与教育行为 251

第二节 教育目的种种 252

第三节 为了社会发展 254

第四节 为了经济发展 256

第五节 为了人的发展 258

第六节 人力开发与全面发展 260

第七节 教育目的的综合性 263

第十章 教学理论 269

第一节 教学要素 269

第二节 教学规律 274

第三节 教学原则 284

第四节 教学手段与方法 304

第五节 教学管理与评价 317

第十一章 教育改革 329

第一节 封闭性问题 329

第二节 开放性——中国高等教育应有的特色 339

第三节 教育与市场 343

第十二章 教育科学 356

第一节 教育科学与教育 356

第二节 教育科学的服务性与服务性的教育科学 358

第三节 教育科学与教育工程 360

第四节 教育科学与不变式 361

第五节 教育科学与情势 363

第六节 教育科学与教育自身 367

第十三章 教育散论 371

第一节 教育与我们 371

第二节 教育与社会 373

第三节 教育与经济 374

第四节 教育与政治 376

第五节 教育与文化 378

第六节 教育多样性 380

教育协同效应研究第一章 绪论 385

第二章 德育与智育:浑然一体 391

一、德育的内涵 391

二、基础道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393

三、德育与智育的协同 397

四、德育的首要位置 401

五、德育中的明示与暗示 403

六、德育目的综述 407

第三章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彼此支撑 409

一、概说 409

二、智力因素简述 411

三、诸智力因素间的协同效应 417

四、智力因素培养中的弊病 420

五、非智力因素简述 422

六、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同效应 428

七、创造力与非智力因素 431

八、非智力因素培养与思想品德教育 433

第四章 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互烘托 434

一、关于知识与能力关系问题的种种见解 434

二、评“高分低能”说 435

三、知识传授的意义 437

四、能力培养的意义 440

五、知识在能力培养过程中的效应 442

六、能力在知识增长过程中的效应 444

七、关于人才的“型” 446

第五章 思维种种:左右脑配合 451

一、教育科学与思维科学 451

二、思维科学概念 452

三、思维之分类 454

四、抽象与形象 455

五、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 460

六、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 463

七、左脑与右脑 471

八、一幅创造图 475

第六章 教学原则体系:协同原则 477

一、教学原则概况 477

二、教学原则评述 478

三、教学原则体系构建 493

四、结构分析 501

第七章 深入与浅出:交互效应 508

一、深入浅出释义 508

二、深入与浅出的相互关系 510

三、深入浅出的认识论基础 512

四、深入浅出的心理学基础 514

五、深入浅出的方法论问题 516

第八章 教师与学生:主导与主体 523

一、工作关系 523

二、认知关系 525

三、情感关系 528

四、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 530

第九章 教育与管理:两根支柱 543

一、管理与教育管理 543

二、教育管理与时间管理 546

三、管理与教育 549

四、教育管理与管理人员 552

五、校纪与校风 554

六、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557

七、法规管理与民主管理 559

第十章 教育与社会:息息相通 566

一、教育与经济 566

二、简短的回顾 567

三、教育本身提出的问题 569

四、市场提出的问题 576

五、教育与社会的沟通:出路在改革 577

六、教育与社会 583

第十一章 教育·科学·哲学:三位一体 584

一、教育科学的地位 587

二、教育科学的应有地位 589

三、教育与科学 594

四、教育科学与学科教育 598

五、教育与哲学 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