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0.1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
0.2主要研究成果 2
0.3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0.3.1主要研究内容 2
0.3.2技术路线 3
0.4成藏动力学理论简介 4
0.5煤成气地质研究现状 7
0.5.1国内外研究现状 7
0.5.2惠民凹陷煤成气研究现状 9
0.6完成的主要工作 10
1基础地质条件研究 12
1.1地层划分及其展布特征 13
1.1.1地层单元划分及特征 13
1.1.2地层原始厚度恢复 15
1.2区域构造特征 21
1.2.1区域构造单元划分及其特征 21
1.2.2构造演化史分析 25
1.2.3断裂(层)及其组合 27
1.3石油地质条件 29
1.3.1烃源岩与生烃作用 29
1.3.2储盖组合特征 29
1.3.3油气分布规律 30
2煤层及其成烃条件研究 31
2.1煤层识别与分布 31
2.1.1利用测井资料确定煤层厚度 31
2.1.2根据地震资料识别煤层 32
2.1.3煤层纵横向展布 34
2.2煤岩及其有机相特征 35
2.2.1煤岩与煤质特征 35
2.2.2显微组分特征 36
2.2.3煤层形成环境与有机相 39
2.3煤系地层有机质丰度与类型 39
2.3.1有机质丰度 39
2.3.2有机质类型及其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 39
2.4煤系地层有机质热演化 43
2.4.1现今演化程度 43
2.5煤层生烃模拟实验及生气量图版 44
2.5.1煤岩生烃热模拟实验 44
2.5.2煤成气产率图版 45
2.6热演化史与二次生烃 48
2.6.1热演化史分析 48
2.6.2成烃演化史 48
2.6.3煤系有机质生烃模式 50
2.7煤层排烃特征与机理 51
2.7.1煤层孔隙基本特征 51
2.7.2煤层排烃机理 52
2.7.3煤层排烃模式 53
3沉积与储盖条件研究 54
3.1地层沉积特征及沉积相 54
3.1.1单井相分析 54
3.1.2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及应用 55
3.1.3沉积体系划分及特征 58
3.1.4层序地层分析 60
3.1.5沉积相演化及区域古环境分析 61
3.1.6沉积环境对煤层发育的控制 62
3.2石炭-二叠系常规储集层特征 64
3.2.1储集空间类型 64
3.2.2储集层类型 65
3.3盖层的类型及特征 67
3.3.1盖层类型及特征 67
3.3.2盖层评价 68
3.3.3有效盖层封闭性能 68
4定量模型建立与数值模拟分析 70
4.1地质模型建立与参数研究 70
4.1.1地质模型建立 70
4.1.2模型参数研究 70
4.2计算模型的建立 82
4.2.1回剥技术和超压技术 82
4.2.2热压模拟实验法化学动力学方程的标定 83
4.2.3原始有机碳与生烃潜力恢复 84
4.2.4生烃压力与排烃作用模拟 85
4.2.5流体势 88
4.3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89
4.3.1热演化模拟 89
4.3.2生烃模拟结果 90
4.3.3排烃模拟结果 90
4.3.4煤成气资源量计算 92
5成藏动力学研究 95
5.1典型气藏解剖 95
5.1.1曲古1井气源对比 95
5.1.2曲古1井气藏成藏模式 101
5.2成藏条件分析 101
5.2.1有效生烃中心分布 101
5.2.2优势运移方向 102
5.2.3成藏期次及其成藏条件 103
5.2.4储盖及其组合 104
5.2.5后生演化作用对气藏规模的影响 105
5.3重点气藏成藏动力学模拟 107
5.3.1剖面479.3斜坡带上古生界成藏模拟 108
5.3.2剖面479.3成藏模拟 108
5.3.3剖面500.3成藏模拟 108
5.3.4剖面60.4成藏模拟 109
5.4气藏类型预测 109
5.4.1据生储组合分类 109
5.4.2据圈闭分类 111
6煤成气有利勘探方向 114
6.1有利区带评价 114
6.1.1曲堤潜山构造带 114
6.1.2济阳地堑 114
6.1.3西南缓坡带 115
6.1.4其他区带 115
6.2有利勘探目标 117
7结论 118
参考文献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