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第1章 资源及其分类 1
1.1 资源的概念 1
1.1.1 资源的一般概念 1
1.1.2 自然资源的概念 2
1.2 资源的本质及特征 4
1.2.1 资源的本质 4
1.2.2 资源的主要特征 5
1.3 资源的分类 7
1.3.1 资源分类的方法 7
1.3.2 自然资源的分类 7
第2章 资源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13
2.1 资源形成和分布的地理规律 13
2.1.1 资源地理观 13
2.1.2 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 13
2.1.3 人地关系与自然资源 14
2.1.4 时空尺度与资源地理 14
2.1.5 地域差异与资源短缺问题 15
2.2 自然资源的分布规律 16
2.2.1 地下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 16
2.2.2 地表生态资源的分布规律 19
2.2.3 资源分布的一般规律与统计规律 20
2.3 资源的时间和空间配置 21
2.3.1 资源的时间配置 21
2.3.2 资源的空间区域配置 25
第3章 资源评价 28
3.1 资源评价方法分类 28
3.1.1 根据评价对象分类 28
3.1.2 根据评价侧重点分类 29
3.1.3 根据特定评价目的分类 29
3.1.4 资源评价分类实例 30
3.2 国土资源评价的目的与内容 31
3.2.1 评价目的 31
3.2.2 评价内容 32
3.3 国土资源评价的原则与方法 35
3.3.1 国土资源评价的原则 35
3.3.2 国土资源质量评价的方法 37
第4章 传统资源史观与资源可持续利用史观 40
4.1 传统资源史观的历史演变 40
4.1.1 古代朴素资源史观 40
4.1.2 近代资源无限史观 42
4.1.3 现代人本位资源史观 46
4.2 当代资源可持续利用史观 48
4.2.1 生态环境及其与资源的关系 48
4.2.2 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 50
4.2.3 资源持续利用与资源承载力 52
4.2.4 环境吸收能力与环境容量 53
4.2.5 可持续发展观 54
4.2.6 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 56
第5章 科学发展观与资源可持续利用 59
5.1 科学发展观 59
5.1.1 发展观演变的历史轨迹 59
5.1.2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60
5.1.3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61
5.2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 63
5.2.1 建设节约型社会与资源利用 63
5.2.2 循环经济与资源利用 65
第6章 资源定价与资源价值核算 68
6.1 资源定价的经济学原理 68
6.1.1 资源最优利用定价理论 68
6.1.2 共享资源与外部效果理论 69
6.1.3 科斯定理与资源产权制度理论 70
6.2 资源的价值与价格 71
6.2.1 资源的价值及其构成 71
6.2.2 资源的价格 72
6.3 资源价值核算 74
6.3.1 资源核算概述 74
6.3.2 自然资源核算中定价方法的选用 76
6.3.3 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78
第7章 资源管理模式与法律制度 82
7.1 资源管理概述 82
7.1.1 资源管理目标 82
7.1.2 资源管理原则 82
7.2 资源管理模式 83
7.2.1 资源管理体制与职能模式 83
7.2.2 中国的资源管理体制与职能 85
7.2.3 自然资源管理的一般性政策措施 87
7.3 资源管理法律制度 88
7.3.1 资源产权制度 88
7.3.2 资源勘查与调查制度 89
7.3.3 资源登记制度 90
7.3.4 资源许可制度 91
7.3.5 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91
7.3.6 资源保护制度 92
7.4 我国的自然资源立法与管理 93
7.4.1 我国的自然资源立法 93
7.4.2 我国资源立法现状及问题 94
7.4.3 完善我国的资源管理立法体系 95
第8章 资源安全 97
8.1 资源安全的概念、含义与分类 97
8.1.1 资源安全的定义与内涵 97
8.1.2 资源安全类型划分 98
8.2 资源安全研究的国内外动态 99
8.2.1 国外资源安全研究的内容与特点 99
8.2.2 我国资源安全研究的内容与特点 100
8.3 影响资源安全的因素及其评估指标 101
8.3.1 影响资源安全的主要因素 101
8.3.2 资源安全评估指标 102
8.4 我国资源安全特征与国家资源安全战略 104
8.4.1 我国资源安全的主要特征 104
8.4.2 不同类型国家的资源安全战略策略取向 105
8.4.3 保障国家资源安全的基本战略 106
第9章 水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 111
9.1 水资源分布特点及利用评价 111
9.1.1 水资源的概念及其内涵 111
9.1.2 水资源的特性 111
9.1.3 水资源分类 112
9.1.4 水资源分布状况 112
9.2 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挑战 113
9.2.1 水资源数量评价 113
9.2.2 区域水资源总量评价 114
9.2.3 面临的挑战 115
9.3 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基本思路和格局 118
9.3.1 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基本目标 118
9.3.2 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基本思路和原则 119
9.3.3 水资源合理配置的目标与任务 120
9.3.4 水资源配置的基本格局 120
9.4 水资源配置的主要模式与管理机制 123
9.4.1 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 123
9.4.2 水资源分配模式 124
9.4.3 水资源保护模式 125
9.4.4 水资源管理体制 128
第10章 土地资源优化利用 131
10.1 土地资源评价与土地资源承载力 131
10.1.1 土地、土地资源及其分类 131
10.1.2 土地潜力与土地适宜性评价 132
10.1.3 土地资源生产能力与土地资源承载能力 132
10.2 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和潜力 133
10.2.1 土地资源条件 133
10.2.2 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134
10.2.3 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135
10.2.4 土地资源利用潜力 136
10.3 社会经济发展的用地需求 136
10.3.1 改革开放以来各类用地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136
10.3.2 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类用地的中期和远景需求 138
10.3.3 各类用地的供需平衡 142
10.4 土地资源优化利用总体思路和战略措施 144
10.4.1 总体思路 144
10.4.2 耕地保护战略措施 145
10.4.3 土地整理战略措施 145
10.4.4 “三个集中”战略措施 146
10.4.5 土地生态保护和建设战略 147
10.4.6 土地市场建设战略 147
10.4.7 利用国际资源战略措施 148
10.5 土地管理体制改革 149
10.5.1 加强土地规划管理 149
10.5.2 完善土地税费体系 150
10.5.3 加强土地法制建设,完善土地产权制度 151
10.5.4 改革土地征用制度 151
10.5.5 改革土地使用制度 152
第11章 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利用与合理配置 153
11.1 能源概述 153
11.1.1 能源的分类及其意义 153
11.1.2 能源资源的特征 154
11.1.3 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 154
11.1.4 能源弹性系数 155
11.1.5 能源平衡表的建立与应用 155
11.1.6 我国能源资源概况 156
11.1.7 我国能源发展战略 157
11.2 世界油气资源的基本格局 157
11.2.1 世界油气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 157
11.2.2 世界石油供需总体平衡,但地区不平衡加剧 158
11.2.3 世界石油资源将持续激烈争夺 158
11.2.4 中长期油价将在波动中逐步上升 158
11.3 石油安全形势与对策 159
11.3.1 石油在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159
11.3.2 中国石油供求状况 159
11.3.3 我国石油安全面临的挑战 160
11.3.4 保障中国石油安全的原则和对策 160
11.4 中国天然气资源供需状况及发展战略 163
11.4.1 加快发展天然气的战略意义 163
11.4.2 我国天然气需求与产量增长趋势 164
11.4.3 我国天然气发展战略与对策 164
11.5 石油天然气资源的节约与保护 165
11.5.1 节约和保护石油天然气资源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165
11.5.2 中国节能任务艰巨 166
11.5.3 节约和保护油气资源的主要对策 167
第12章 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 169
12.1 中国煤炭资源现状和前景 169
12.1.1 煤炭资源总量 169
12.1.2 煤炭资源的基本特点 169
12.1.3 煤炭资源总体开发利用情况 170
12.2 中国煤炭资源开发战略 170
12.2.1 煤炭在中国能源战略中的地位 170
12.2.2 煤炭资源开发总体战略 171
12.2.3 煤炭资源开发指导思想与战略布局 171
12.2.4 煤炭工业结构调整战略 171
12.3 煤炭国际贸易发展战略 172
12.3.1 国际煤炭贸易 172
12.3.2 中国的煤炭出口 173
12.3.3 中国煤炭国际贸易的战略取向 174
12.4 煤炭资源高效集约化开发 174
12.4.1 国外煤炭开发技术及发展趋势 174
12.4.2 国内煤炭开发技术发展状况 175
12.4.3 国内煤炭开发技术发展方向 175
12.5 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 176
12.5.1 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概况与前景 176
12.5.2 煤炭洗选加工 177
12.5.3 洁净煤技术 178
12.5.4 煤矸石综合利用 178
第13章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180
13.1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概念和特征 180
13.1.1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种类和共同特征 180
13.1.2 各类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特性 180
13.2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中国能源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 182
13.2.1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中国能源战略体系中的总体地位和作用 182
13.2.2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农村发展战略中的地位 182
13.2.3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提高中国能源供给安全方面的作用 182
13.2.4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 183
13.3 世界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183
13.3.1 核能资源开发利用 183
13.3.2 水能资源开发利用 184
13.3.3 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 185
13.3.4 风能资源开发利用 186
13.3.5 生物质能资源开发利用 187
13.3.6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 187
13.3.7 海洋能资源开发利用 188
13.4 中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189
13.4.1 核能资源开发利用 189
13.4.2 水能资源开发利用 189
13.4.3 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 190
13.4.4 风能资源开发利用 190
13.4.5 生物质能资源开发利用 191
13.4.6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 191
13.4.7 海洋能资源开发利用 191
13.5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战略目标及措施 192
13.5.1 中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战略目标选择 192
13.5.2 实现战略目标的主要障碍 196
13.5.3 解决困难与消除障碍的主要对策 197
第14章 主要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 198
14.1 矿产资源概述 198
14.1.1 矿产资源的概念、分类及主要分布 198
14.1.2 矿产资源储量分级 199
14.1.3 主要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 200
14.2 我国主要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01
14.2.1 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总体情况 201
14.2.2 主要金属矿产开发利用情况 202
14.3 主要金属矿产资源可供性与保障程度 203
14.3.1 国内主要金属矿产可供性 203
14.3.2 影响可供性和保障程度的主要因素 203
14.3.3 国外主要金属矿产对中国的可供性 204
14.4 主要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战略 205
14.4.1 矿产资源市场化配置 205
14.4.2 资源开发利用宏观管理 206
14.4.3 矿产资源集约化开发利用 206
14.4.4 积极开展国际矿业合作 207
14.4.5 重要金属矿产资源储备 207
第15章 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209
15.1 海洋资源概述 209
15.1.1 海洋资源的概念与特点 209
15.1.2 海洋资源的分类 210
15.2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国际趋势 211
15.2.1 海洋生物资源 211
15.2.2 海洋矿产资源 211
15.2.3 海洋空间资源 212
15.3 我国海洋资源需求状况 213
15.3.1 建设海洋强国需要海洋资源作为基础 213
15.3.2 我国海洋资源的总体评价 213
15.3.3 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对海洋资源的需求 213
15.4 我国各类海洋资源开发潜力及利用现状 214
15.4.1 海域资源 214
15.4.2 海岛资源 215
15.4.3 滩涂资源 215
15.4.4 海洋生物资源 216
15.4.5 海洋矿产资源 216
15.4.6 港口资源 217
15.4.7 滨海旅游资源 218
15.4.8 海水资源 218
15.5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策略 218
15.5.1 我国管辖海域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218
15.5.2 世界共有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219
15.5.3 海洋科技发展与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 220
15.5.4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区域合作 221
第16章 沿海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 223
16.1 沿海滩涂资源的概念、分类与开发利用 223
16.1.1 沿海滩涂的概念 223
16.1.2 沿海滩涂资源 224
16.1.3 海滩涂资源的分类 224
16.1.4 国内外沿海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 226
16.2 我国沿海滩涂土地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226
16.2.1 我国沿海滩涂土地资源的特征及开发利用潜力 226
16.2.2 我国沿海滩涂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227
16.2.3 我国沿海滩涂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制约因素及问题 229
16.3 沿海滩涂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 230
16.3.1 滩涂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依据与原则 230
16.3.2 滩涂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区划 231
16.3.3 滩涂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对策 231
16.3.4 我国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利用方式 232
第17章 重要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 234
17.1 生物圈与生物资源 234
17.1.1 生物圈及其意义 234
17.1.2 生物资源的概念、属性与特征 235
17.1.3 生物生产力 236
17.2 生物资源的地位和价值 237
17.2.1 生物资源的基础地位 238
17.2.2 生物资源的直接价值 238
17.2.3 生物资源的间接价值 238
17.3 我国生物资源的分布状况及主要特征 239
17.3.1 动物资源 239
17.3.2 植物资源 241
17.3.3 微生物资源 244
17.4 我国主要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 245
17.4.1 主要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概况 245
17.4.2 生物资源开发利用趋势展望 247
17.4.3 遗传工程技术在生物资源开发中的应用 248
17.4.4 空间技术在生物资源开发中的应用 249
17.5 我国生物资源的保护 250
17.5.1 生物资源保护现状 250
17.5.2 生物资源保护战略 250
17.5.3 生物资源保护对策 251
第18章 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 253
18.1 森林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53
18.1.1 森林资源在提供林产品中的地位和作用 253
18.1.2 森林资源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 253
18.2 国内外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 254
18.2.1 国外森林资源保护和利用现状 254
18.2.2 我国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 258
18.2.3 我国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中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260
18.3 我国木材及其加工产业发展趋势 261
18.3.1 国内主要木材及加工品的需求 261
18.3.2 国际主要木材及加工品的供给 262
18.3.3 国内主要木材及加工品的供需平衡 262
18.4 我国森林资源开发利用战略与对策 264
18.4.1 战略目标 264
18.4.2 战略重点 265
18.4.3 对策 266
第19章 涉及自然资源投资项目的分析与评价 268
19.1 自然资源与投资项目 268
19.1.1 自然资源的分类 268
19.1.2 投资项目中的自然资源 269
19.2 投资项目评价 269
19.2.1 项目管理周期 269
19.2.2 项目财务评价 270
19.2.3 项目经济评价 271
19.2.4 涉及自然资源投资项目的评价 273
19.3 自然资源的经济价格 274
19.3.1 静态效益最大化 274
19.3.2 动态效益最大化 274
19.3.3 可再生资源的定价 275
19.3.4 可耗竭资源的定价 277
参考文献 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