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应用教程》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樊昌志,王勇,唐晓玲编著
  • 出 版 社: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7543851113
  • 页数:456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主要介绍传播学的经验范式、批判范式和研究方案等方面的知识。

第一章 传播及其进程 3

第一节 传播: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现象 3

一、自然界的传播现象 4

二、人类传播的产生 5

第二节 给传播下定义 7

一、传播与Communication之比较 8

二、几种界定传播的学术路径 9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11

第三节 人类传播的历史演进 12

一、前语言传播时代 12

二、言语传播时代 13

三、文字传播时代 13

四、印刷传播时代 14

五、电子传播时代 14

六、数字传播时代 15

第二章 传播学科的创建 17

第一节 传播学科的奠基人 17

一、罗杰斯的传播学谱系 18

二、施拉姆的传播学四大奠基人说 23

三、五大奠基人之说 23

第二节 传播学科的创建 24

一、学科得以创建的标准 24

二、威尔伯·施拉姆与传播学科的创建 24

第三章 传播研究的视野 27

第一节 双峰并峙的两大学派 28

一、两大学派的划分 28

二、传播研究的经验学派 33

三、传播研究的批判学派 47

第二节 两大学派的对立与交融 58

一、两大学派的对立 59

二、两大学派的相互借鉴与交融 66

第四章 传播过程 73

第一节 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73

一、传播过程的显在要素 74

二、传播过程的隐含要素 75

第二节 传播过程与系统 81

一、传播作为过程 81

二、传播作为系统 84

第五章 传播模式 89

第一节 线性模式 90

一、“5W”模式 90

二、香农—韦弗模式 92

第二节 双向循环与互动模式 93

一、奥斯古德—施拉姆循环模式与大众传播模式 93

二、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 96

三、丹斯模式 96

第三节 社会系统模式 98

一、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98

二、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100

第四节 网状模式 103

一、罗杰斯和金·凯德的辐合模式 104

二、阳光模式 105

第六章 传播类型 108

第一节 人内传播 109

一、人内传播及其过程 109

二、人内传播的特点 112

三、人内传播的作用 114

四、人内传播的核心——自我管理 117

第二节 人际传播 119

一、人际传播的定义与特点 119

二、人际传播的动机和社会功能 121

三、人际传播的基点——自我表达 125

第三节 群体传播 128

一、群体的概念、特征和类型 129

二、群体对社会和个人的作用和意义 130

三、群体传播及其内部机制 132

四、集合行为中的传播形式与机制 135

第四节 组织传播 141

一、组织与组织传播 141

二、组织传播的特点与功能 143

三、组织内传播的网络 145

四、组织的外部传播 151

第五节 大众传播 154

一、大众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155

二、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 157

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162

四、大众传播与社会发展 175

第六节 新媒体(网络)传播 178

一、网络传播的定义、形式和特点 179

二、网络新闻传播 189

三、新媒体传播的新形式 193

第七章 传播效果 202

第一节 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 202

一、对传播效果的界定 203

二、传播效果的类型与研究课题 204

第二节 传播效果的产生与制约因素 208

一、传播者与传播效果 209

二、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212

三、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218

第三节 大众传播效果的强度 222

一、“魔弹论”(“皮下注射论”) 222

二、“有限效果”理论 224

三、适度效果理论 229

第四节 大众媒介的“使用与满足” 233

一、“使用与满足”研究的相关发现 233

二、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 238

第五节 劝服与态度改变 240

一、耶鲁传播项目 240

二、说服传播的主要命题 240

第六节 大众传播的宏观效果 244

一、“议程设置” 244

二、“沉默的螺旋” 251

三、“涵化” 258

四、“知识沟” 264

第八章 法兰克福学派的传播观 275

第一节 法兰克福学派的产生与发展 276

一、法兰克福学派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276

二、第一代学者人生经历的相似性 278

三、法兰克福学派传媒理论的语境 281

第二节 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武器 284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模式 284

二、批判理论 285

第三节 法兰克福学派的传媒批判理论 288

一、大众传媒:“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289

二、“文化工业”:标准化的精神鸦片 292

三、传媒受众:“单向度的人” 296

第四节 哈贝马斯的传播理论 299

一、公共领域理论 301

二、交往行为理论 310

第九章 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的传播观 316

第一节 传播政治经济学派概貌 317

一、传播政治经济学释义 317

二、传播政治经济学派及其研究特色 318

三、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的发展历程 325

四、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的地域分布 329

第二节 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 337

一、商品化 338

二、空间化 345

三、结构化 350

第十章 文化研究学派的传播观 354

第一节 “文化研究”的概念、特点、历史与动因 355

一、什么是“文化研究” 355

二、“文化研究”的特点 356

三、“文化研究”发展史 359

四、“文化研究”的动因 363

第二节 文化研究学派的主要理论家及理论贡献 365

一、威廉斯的文化定义及其对电视模式的分析 366

二、霍尔的意识形态接合与编码/解码理论 371

第十一章 传播学经验研究方法 395

第一节 传播研究的社会科学方法 395

一、科学研究及其原则 395

二、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步骤 397

三、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 398

第二节 调查与实验中的量化方法 400

一、量化研究方法中的关键术语 400

二、调查研究 405

三、实验研究 417

四、内容分析 422

第三节 观察与描述中的质化方法 430

一、质化研究的数据分析 430

二、质化研究的主要方法 431

三、质化研究报告的结构 437

第十二章 传播学批判研究方法 440

第一节 从马克思出发:马克思批判理论的旨趣 441

一、马克思早期的价值批判理论 441

二、马克思之科学的社会批判理论 443

三、马克思哲学的三个批判维度 444

第二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路径 446

一、从工具理性批判到功能理性批判 446

二、从商品社会批判到景观社会批判再到符号社会批判 448

三、批判理论的价值取向:解放 449

第三节 传媒批判的一般方法 451

一、前人给我们的启示 451

二、批判地继承前人的批判理论 453

三、在社会历史进程中体察传播活动 453

四、跟踪传播实践而高屋建瓴地予以审视 453

后记 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