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13
一、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年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批判与反思 15
二、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 19
三、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方法论 26
四、如何评价唯心主义 33
五、哲学的党性原则与阶级分析法的关系 36
六、小结 39
第二章 孔子思想评议 41
一、研究评议孔子思想的凭依材料 42
二、孔子的阶级属性及其哲学的性质 45
三、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50
四、孔子的仁学结构及其思想性质 57
五、小结 63
第三章 老子哲学评价 65
一、老子其人其事其书 66
二、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 72
三、老子的思维方式 73
四、中西比较哲学视野中的老子 76
五、小结 77
第四章 儒学宗教说 79
一、儒学宗教说的提出 79
二、以宗教的一般特征为标准展开的讨论 83
三、从宗教的功能和作用的角度展开的讨论 89
四、从超越性的角度展开的讨论 94
五、儒教在当代社会的意义 98
六、小结 101
第五章 现代新儒家评价 103
一、现代新儒家研究的缘起 103
二、现代新儒家的界定及其范围 106
三、现代新儒家的基本特征 109
四、现代新儒家的发展阶段及其背景 113
五、现代新儒家的评价与展望 116
六、对现代新儒家研究的态度和方法 120
七、小结 123
第六章 道家主干说 125
一、“道家主干说”争论的缘起和过程 125
二、“道家主干说”争论重心的两次转变 128
三、中国哲学的框架和特质 133
四、孔子和老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36
五、《易传》的学派归属 140
六、小结 143
第七章 天人关系论 146
一、天人关系问题的凸显 146
二、天人关系论的含义 148
三、天人合一论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154
四、小结 162
第八章 儒学价值观与东亚经济 164
一、从韦伯问题到“儒家资本主义”的提出 164
二、对韦伯问题的全面回应 167
三、“儒学热”背景下的争论 170
四、亚洲金融危机所引发的新论争 179
五、小结 183
第九章 仇必和而解与和合学 185
一、仇必和而解 186
二、和合学 191
三、和谐哲学观的现实意义 202
四、小结 203
第十章 出土简帛与重写中国哲学史 205
一、20世纪简帛佚籍的重大发现 205
二、出土简帛与道家思想研究 210
三、出土简帛与儒家思想研究 217
四、儒道关系再思考 223
五、小结 226
第十一章 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 230
一、中国哲学学科创制的内在矛盾与自我修正 231
二、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论辩过程 235
三、中国传统有无哲学 240
四、20世纪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批判与反思 245
五、20世纪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发展的批判与反思 249
六、超越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探索 253
七、小结 255
第十二章 关于德国古典哲学的论争 259
一、针对康德哲学的讨论 261
二、针对黑格尔思想的争论 273
三、对其他德国古典哲学思想家学说的研究和讨论 292
四、德国古典哲学研究领域的代表性成果 303
五、简评 316
第十三章 关于尼采哲学的论争 318
一、对尼采本人及其学说的再认识和再评价 322
二、针对尼采具体学说的争论 324
三、关于评价尼采哲学的讨论 331
四、尼采哲学与中国哲学的比较研究 334
五、尼采哲学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 338
六、简评 342
第十四章 关于实用主义哲学的论争 344
一、重新评价古典实用主义哲学 345
二、关于实用主义产生的根源及其特点的讨论 352
三、关于实用主义真理观的讨论 356
四、关于实用主义哲学与市场经济关系的探讨 360
五、关于新实用主义的研究 362
六、简评 366
第十五章 关于分析哲学的论争 369
一、关于分析哲学产生的原因及其基本特点的研究 370
二、关于分析哲学的价值的讨论 373
三、关于分析哲学发展趋势的讨论 379
四、分析哲学研究中一个最重要的热点:关于维特根斯坦哲学的论争 382
五、简评 392
第十六章 关于现象学的论争 394
一、现象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的回顾 394
二、胡塞尔现象学在中国 397
三、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现象学在中国 409
四、小结 424
第十七章 关于解释学的论争 425
一、解释学在中国传播的历程回顾 425
二、中国学术界对解释学的几个重要代表人物的思想的探讨 427
三、在论辩基础上的对解释学的批判性吸收 448
第十八章 关于精神分析学的论争 451
一、重新评价弗洛伊德的哲学倾向 453
二、关于弗洛伊德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讨论 460
三、关于车文博的《弗洛伊德主义论评》 463
四、简评 465
第十九章 关于存在主义哲学的论争 467
一、关于对存在主义的整体认识和评价的探讨 468
二、针对萨特哲学的研究和探讨 471
三、简评 488
第二十章 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论争 491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的回顾 491
二、论辩的焦点问题 498
三、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认识阶段的论辩 502
四、在论辩中继续深化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 512
第二十一章 关于西方历史哲学的论争 516
一、关于西方历史哲学总体发展趋势和一般特征的论争 517
二、关于思辨历史哲学的论争 523
三、关于分析的和批判的历史哲学的论争 530
四、关于后现代历史哲学的论争 541
第二十二章 关于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的论争 550
一、关于“现代”、“后现代”、“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等概念的争论 550
二、关于后现代哲学存在形态的争论 557
三、关于后现代主义理论特征的争论 562
四、后现代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 567
五、后现代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问题 570
第二十三章 关于西方政治哲学的论争 576
一、关于政治哲学学科特点的讨论 577
二、关于罗尔斯正义理论的争论 582
三、关于新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问题的论争 594
四、关于后现代主义政治哲学的讨论 598
五、简评 600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603
后记 633
编辑后记 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