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名、依据和学科定位——华文文学研究的几点思考 3
关于华文文学几个基础性概念的学术清理 10
华人文化诗学:华文文学研究的范式转移 20
世界华文文学的存在形态与运动方式——关于“一体化”和“多中心”的辨识 33
双重经验的跨域书写 ——美华文学研究的几个关键词 40
都是“语种”惹的祸? 54
分流与整合:20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视野 63
台港澳文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写作——再谈20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视野 74
台湾文学:分合下的曲折与辉煌——《台湾文学史》总论 82
香港文学:历史交错的绚丽画卷——《香港文学史》导论 118
文化视野中的澳门及其文学——《澳门文学概观》绪论 142
特殊心态的呈示和文学经验的互补——从当代中国文学的整体格局看台湾文学 165
论台湾移民社会的形成对台湾文学性格的影响 176
历史的警示——重读《桥》关于“建设台湾新文学”的讨论 184
论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台湾文学及其对海外华文文学的影响 193
台湾乡土文学论争再评识 205
从政治失落到心灵的失落——从小说《谪仙记》看电影《最后的贵族》 209
台湾经济转型期的乡土眷恋和都市批判——黄春明小说创作一面观 215
在两种文化的冲撞之中——施叔青小说创作剖析 222
施叔青:香港经验和台湾叙事——兼说世界华文创作中的“施叔青现象” 234
论台湾的现代诗运动——一个粗略的史的考察 243
台湾新诗的当代出发 261
台湾现代诗人23家论札 271
台湾女诗人12家论札 346
《晚景》论纪弦 392
台湾的儿童诗创作 402
走向学术语境——祖国大陆台湾文学研究20年 412
香港文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425
香港文学的文化身份——关于香港文学的本土性、中国性和世界性 435
论《诗风》 444
台湾作家的香港关注——以余光中、施叔青为中心 459
余光中·香港·沙田文学 472
关于施叔青“香港三部曲”的评论 479
迅速崛起的澳门文学 490
中国新诗的“现代”潮流 501
一股不可遏制的新诗潮 513
“朦胧诗”:昨天和今天 522
会唱歌的鸢尾花——论舒婷 528
中国诗坛上的“蔡其矫现象” 542
青春历劫,壮岁归来——中国新诗史上受难的诗群之一 554
北美华文文学的文化主题及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关系 575
美华文学的历史开篇——重读《苦社会》 581
追寻中国海外移民的民间记忆——关于“过番歌”的研究 593
论《过番歌》的版本、流传及文化意蕴 603
精神漂泊与文化寻根——菲华诗歌阅读札记 612
文学之外传统本位的现代变奏——兼说金门历史文化对李锡奇现代绘画的影响 627
台湾现代画家简论(七题) 636
闽台文化研究的文化地理学思考 650
论闽台文化的地域特征 661
闽台社会心理的历史、文化分析 678
论闽南文化——关于类型、形态、特征的几点辨识 698
关于“海峡文化”的几点思考 705
跋:迟到学术生命的晚来良缘 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