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学篇 1
第一章 人对自己本质的认识 3
第一节 人类自我认识的历程 3
一、中国古代有关人的本质的认识 3
二、西方思想史上关于人的本质的探讨 4
第二节 人之为人的内在本质 5
一、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5
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7
三、人的本质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9
第三节 走出认识的误区 10
一、几种错误的人的学说评介 11
二、认识和把握人的本质的基本方法 14
第四节 认识市场经济下的人的本质 15
一、市场经济使人的个性体现为个人的个性 15
二、市场经济使人的社会性体现为物的社会性 17
三、市场经济使个人成为个人利益的实现主体 18
四、市场经济使个人与社会更加相互依赖 19
第二章 认识人与世界的关系 21
第一节 人在世界中的地位 21
一、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1
二、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 23
三、人的社会性 25
第二节 人生的目的和意义 27
第三节 人生的价值及其实现 28
第三章 人的存在方式与使命 31
第一节 人的存在方式 31
一、实践是人类存在的最基本方式 32
二、人的存在方式的基本形态 33
三、人的存在方式的特点 36
四、人类存在方式的发展趋向 37
第二节 人在世界中的历史使命 39
一、寻求真理 39
二、实现价值 40
第三节 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42
一、知识经济的深刻内涵 42
二、知识经济时代赋予中国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43
三、中国当代大学生如何才能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45
人格美学篇 48
第四章 人格美与人格魅力 50
第一节 美与人格美 50
一、什么是美 50
二、人美在何处 51
三、什么是人格美 52
第二节 人格美的内涵 54
一、自信 54
二、独立自尊 56
三、追求个性自由 59
四、创造与进取 61
五、顽强的意志 63
六、宽容、豁达、幽默 65
七、自我调控能力强 68
八、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69
第三节 人格美的形成 72
一、外部环境对人格的影响 72
二、人格的自我培养 77
第五章 人格丑及其表现 81
第一节 人格丑 81
第二节 人格丑的具体表现 82
一、自卑型 82
二、自我夸张型 84
三、偏执型 86
四、依赖型 87
五、幻想型 88
六、孤独型 89
七、分裂型 90
八、反社会型 91
传统文化篇 92
第六章 老庄学说 94
第一节 老子的《道德经》 94
一、老子关于生的意义 94
二、老子的智慧 94
第二节“道”王国里的庄子 98
一、“道”性自由 99
二、文明的觉醒 99
三、凝重的思想,浪漫的人生 101
第七章 佛教学说 104
第一节 佛教及佛教文化 104
第二节 佛教的思想体系 105
一、如幻如梦的生命本质 105
二、一切皆苦的人生真谛 106
三、亦僧亦俗的人生态度 107
四、“梵人合一”与“天人合一” 108
五、修善立德的佛教修养 109
六、佛教美学 111
七、佛教经典与大师 113
第八章 法家思想 116
第一节 法家思想的起源 116
一、从天道到人道 116
二、法家的先驱子产 116
第二节 法家学说的实践者商鞅 117
一、商鞅的主要活动 118
二、商鞅的思想及其得失 118
第三节 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 119
第九章 儒家思想 124
第一节 孔孟精心绘制的道德蓝图 124
一、孔子道德思想 125
二、孟子道德思想 126
第二节 儒家伦理思想体系 128
一、名分制 128
二、五伦 128
第三节 《论语》、《孟子》的主要内容 129
一、《论语》的主要内容 129
二、《孟子》的主要内容 132
第四节 孔孟思想的当代价值 133
一、对国内的价值和作用 134
二、对世界各国的价值和作用 136
创新能力篇 138
第十章 创造人格 141
第一节 创造者的人格特征 141
第二节 创造者的心理品质 144
第三节 创造,一种独特的精神境界 149
第十一章 创造 155
第一节 创造的含义 155
第二节 创造,对可能性的挑战 157
第三节 开发你的创造潜能 161
第十二章 创新思维和创新教育 167
第一节 创新思维策略 167
第二节 创新思维举要 172
一、突破思维定势法 172
二、辐射思维法 174
三、逆向思维法 175
四、转换视角法 177
五、以退为进法 178
六、“简单”思维法 180
七、“将错就错”法 181
八、“超前”思考法 183
九、“直觉顿”悟法 184
十、“灵感”思维法 186
表达艺术篇 189
第十三章 表达和表达艺术修养 192
第一节 表达和表达艺术 192
一、表达 192
二、表达的本质 192
三、表达的功能与作用 193
第二节 表达的审美要求 195
一、真实 195
二、诚信 195
三、清晰 195
四、简捷 195
五、艺术感染力 196
第十四章 表达的动机与发生 197
第一节 生活实践决定表达行为 197
一、生活实践中的信息活动 197
二、生活实践中的情感活动 198
三、生活实践中的思维活动 199
四、生活实践对表达行为的影响 200
第二节 认识水平决定表达行为 201
一、认识和认识能力 201
二、分析综合能力 202
三、语言转换能力 202
第三节 语言表达与感情惯性 203
第四节 语言表达的发生 204
一、宣泄 204
二、显示 205
三、抗争 205
第十五章 表达修养论 207
第一节 表达与人格 207
一、语言表达的人格化本质 207
二、语言表达的人格化修养 208
三、语言表达的人格化升华 210
第二节 表达与风度 210
一、什么是风度 210
二、展现个性风度的个性语言 212
第三节 表达风格 213
一、简洁与细腻 213
二、平实与绚丽 213
三、豪放与柔婉 214
四、明快与含蓄 214
五、诙谐 214
六、幽默 215
第十六章 表达技巧论 219
第一节 到什么地方说什么话——表达技巧论之一 219
一、说话要看场合 219
二、说话要看对象 221
三、说话要顾及前言后语的承接 222
第二节 话有三说 巧说为妙——表达技巧论之二 222
一、语言交际“礼”话为先 223
二、言谈话语目的明确 224
三、追求有利的表达要旨 224
四、说真话言之凿凿 225
五、条理清晰 226
第三节 锦上添花说修辞——表达技巧论之三 227
一、修辞在语言表达中的意义和作用 227
二、修辞——辞格在语言表达中的运用 227
第四节 一举一颦皆传情——表达技巧论之四 235
一、眼睛——心灵的“窗户” 235
二、表情——心灵的“屏幕” 236
三、手势——心灵的“历程” 236
四、身姿语——主体形象的“艺术照” 237
参考文献 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