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工业革命时期的设计 1
1.1 工业革命与现代设计 2
1.1.1 工业革命前后的科技成就 2
1.1.2 工业革命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3
1.2 18世纪的商业设计 5
1.2.1 齐彭代尔与家具业 6
1.2.2 保尔顿与小五金业 6
1.3 新古典主义设计 8
1.3.1 建筑设计 9
1.3.2 家具设计 10
1.3.3 陶瓷设计 11
1.4 早期功能要素的探索 12
1.5 水晶宫国际博览会 13
1.6 本章小结 15
1.7 习题 15
第2章 艺术与手工艺运动 17
2.1 英国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的先驱 17
2.1.1 亨利·柯尔 18
2.1.2 普金 18
2.1.3 约翰·拉斯金 19
2.2 英国艺术与手工艺运动 19
2.2.1 威廉·莫里斯 20
2.2.2 英国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的发展 22
2.2.3 克里斯多夫·德莱赛 24
2.3 美国艺术与手工艺运动 25
2.4 本章小结 26
2.5 习题 26
第3章 新艺术运动 27
3.1 新艺术运动概述 27
3.1.1 新艺术运动的缘起 28
3.1.2 新艺术运动的范围 28
3.1.3 新艺术运动的表现特征 29
3.2 欧洲各国的新艺术运动 29
3.2.1 新艺术运动在法国 30
3.2.2 比利时的新艺术运动 35
3.2.3 西班牙的新艺术运动 37
3.2.4 新艺术运动在英国 39
3.2.5 新艺术运动在奥地利 41
3.3 新艺术运动在美国 45
3.4 本章小结 46
3.5 习题 47
第4章 装饰艺术运动时期的设计 49
4.1 装饰艺术运动概述 49
4.1.1 装饰艺术运动的缘起 50
4.1.2 装饰艺术运动的设计风格 51
4.1.3 装饰艺术运动与新艺术运动、现代主义设计的联系与区别 52
4.2 法国装饰艺术运动 52
4.2.1 家具与室内设计 53
4.2.2 首饰与佩件设计 54
4.2.3 金属制品设计 54
4.2.4 绘画、海报与时装插图 55
4.3 美国装饰艺术运动 56
4.3.1 建筑与室内设计 57
4.3.2 家具设计 58
4.3.3 好莱坞风格 59
4.4 英国装饰艺术运动 59
4.4.1 建筑与室内设计 60
4.4.2 装饰艺术品与实用品 60
4.4.3 平面设计 61
4.5 自成体系的北欧设计 62
4.5.1 灯具设计 62
4.5.2 家具与日用品设计 63
4.6 本章小结 64
4.7 习题 64
第5章 早期的现代主义设计 65
5.1 现代设计的变革 66
5.1.1 芝加哥学派 66
5.1.2 德意志制造联盟 69
5.2 欧洲的现代主义设计 73
5.2.1 现代美术与新造型语言 73
5.2.2 荷兰风格派 75
5.2.3 俄国构成主义 76
5.2.4 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与机器美学 78
5.3 现代主义设计的特征 81
5.4 本章小结 82
5.5 习题 82
第6章 包豪斯 83
6.1 沃尔特·格罗皮乌斯与《包豪斯宣言》 83
6.1.1 沃尔特·格罗皮乌斯 84
6.1.2 《包豪斯宣言》 85
6.2 包豪斯的发展历程 86
6.2.1 魏玛时期的包豪斯(1919—1925年) 87
6.2.2 德绍时期的包豪斯(1925—1932年) 88
6.2.3 柏林时期的包豪斯(1932—1933年) 88
6.3 包豪斯的设计教育 89
6.3.1 包豪斯的教育体系 90
6.3.2 包豪斯的教师及课程设置 91
6.3.3 包豪斯对现代设计教育的贡献 94
6.4 包豪斯的设计艺术 95
6.4.1 平面设计 95
6.4.2 建筑与室内设计 96
6.4.3 产品设计 97
6.5 本章小结 99
6.6 习题 99
第7章 美国现代设计的兴起 101
7.1 美国工业的发展与工业设计的兴起 102
7.1.1 美国工业的发展与经济大危机 102
7.1.2 美国样式设计的兴起 103
7.2 美国工业设计的职业化 104
7.2.1 沃尔特·提格 105
7.2.2 雷蒙德·罗维 106
7.2.3 亨利·德莱佛斯 107
7.2.4 诺尔曼·贝尔·盖茨 108
7.3 流线型设计 108
7.4 美国现代平面设计 110
7.5 本章小结 111
7.6 习题 111
第8章 “二战”后各国的现代设计(一) 113
8.1 国际现代主义设计概述 114
8.1.1 国际现代主义设计的缘起 114
8.1.2 国际现代主义设计与“二战”前现代主义设计异同 115
8.2 荷兰的现代设计 116
8.2.1 荷兰设计概况 116
8.2.2 荷兰飞利浦公司的现代设计模式 117
8.2.3 荷兰现代公共建筑与设施的设计 119
8.3 意大利的现代设计 120
8.3.1 意大利风格的形成 120
8.3.2 意大利的汽车设计 123
8.3.3 意大利的平面设计 124
8.4 德国的现代设计 124
8.4.1 乌尔姆设计学院 125
8.4.2 乌尔姆设计学院与布劳恩公司的合作 125
8.4.3 系统设计的发展 126
8.4.4 德国现代平面设计 127
8.5 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现代设计 127
8.5.1 瑞典现代设计 128
8.5.2 丹麦现代设计 129
8.5.3 芬兰现代设计 132
8.6 本章小结 133
8.7 习题 133
第9章 “二战”后各国的现代设计(二) 135
9.1 瑞士的现代设计 136
9.2 波兰的现代设计 137
9.3 美国现代设计的发展 140
9.3.1 建筑设计 140
9.3.2 产品设计 140
9.3.3 平面设计 144
9.4 日本的现代设计 147
9.4.1 日本设计的历史 147
9.4.2 产品设计 149
9.4.3 平面设计 150
9.4.4 日本设计的特点 152
9.5 本章小结 152
9.6 习题 152
第10章 后工业社会的多元化设计 153
10.1 波普设计 154
10.2 后现代主义设计 156
10.2.1 理论探索 157
10.2.2 建筑设计 158
10.2.3 产品设计与孟菲斯设计集团 159
10.2.4 平面设计 162
10.3 理性主义设计 163
10.4 新现代主义设计与高技术风格 164
10.5 解构主义设计 166
10.6 面向未来的设计 167
10.6.1 绿色设计 168
10.6.2 计算机与设计 169
10.6.3 人性化设计 171
10.7 本章小结 172
10.8 习题 172
参考文献 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