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总说 3
一 历史与地理 3
二 历史演进的各方面 5
三 构成中国历史的诸民族 8
四 史期的区分 12
第二编 上古—秦以前(公元前二二一以前)一 社会的进化和建国的雏型 19
二 洪水的传说 21
三 君位世袭和神权政治 25
四 封建制度和家族主义 29
五 诸侯兼并和当时的社会 34
六 思想的激起和贵族的倾覆 39
第三编 中古—从秦初到五代之末(公元前二二○~公元九六○)一 秦的统一和中央政府的确立 47
二 长城与匈奴 53
三 郡国并行的因果 58
四 尊重儒术的影响 64
五 域外交通的发展 70
六 政治中心的坠落 75
七 复古的失败 78
八 一姓再兴和表章气节 82
九 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创兴 87
十 清议和党锢 92
十一 三国并立的扰攘 96
十二 外族内侵的动机 101
十三 五胡乱华和南北对抗 105
十四 思想的转变和六朝的风尚 110
十五 异族同化和新的四裔 116
十六 科举制度和古文运动 121
十七 外教的继来和佛教的蜕化 124
十八 方镇的专横和朋党的倾轧 129
十九 五代的纠纷和当时的社会 133
第四编 近古—从宋初到明末(公元九六一~一六四四)一 群雄的削平和澶渊之盟 141
二 西夏勃兴和推行新法 146
三 书院的建设和学派的蔚起 152
四 金兴辽亡和宋室南渡 160
五 蒙古的兵力和亚欧的交通 166
六 元朝的政治与特种文学 172
七 君主淫威的膨大 178
八 海上交通 184
九 明代的思想与士风 190
十 天主教的影响 198
十一 流寇的酿成 203
十二 北族的侵扰和满洲的兴起 208
第五编 近世—清朝(公元一六四五~一九一一)一 康雍乾三朝的力征经营 217
二 奖励黄教和特开词科 227
三 考据之学与时势 233
四 鸦片战争 241
五 太平天国和捻军 248
六 光绪年间外交的失败 253
七 维新运动 259
八 民教冲突和枝节的改革 264
九 日俄战争和门户开放 270
十 立宪与革命 274
第六编 现代—中华民国(公元一九一二以后)一 民国成立和蒙藏的态度 283
二 两度帝制的倏现 288
三 法律争执和南北交哄 295
四 最近的外交局势 300
五 文学革命和国语运动 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