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章 语言传播的规范性是创作自觉的基点 19
第一节 言为心声,语境制约 20
第二节 “非说不可”,目的为魂 22
第三节 “非下苦功不可”涵盖工具与文化两个层面 29
第四节 创作重心:形态“转化” 34
第五节 催生精品:创作理想 38
第二章 传播主体创作自觉的生成机制 41
第一节 意识形态钳制有声语言创作的主体认知 41
第二节 传统文化影响有声语言内涵的主体修炼 47
第三节 文化融合引发有声语言内涵的主体辨证 53
第四节 “不在场”与“在场”构成有声语言整体和谐的主体关注 56
第五节 格调语势造就有声语言气氛印象的主体把握 59
第六节 从生存自发、规范自律到审美自觉的主体感悟 66
第三章 传播主体创作自觉的学术理路 70
第一节 字正腔圆的蕴含性 71
第二节 多重感受的复合性 79
第三节 感性差异的具体性 81
第四节 知性综合的必要性 86
第五节 理性思辨的重要性 89
第六节 悟性生发的趋向性 91
第四章 传播主体创作自觉与语感通悟 97
第一节 文本思维和超文本思维构筑了有声语言表达的立体空间 98
第二节 声符世界的创造开启着传播主体语感通悟的大门 103
第三节 音声表达和审美尺度是传播主体人文精神的活力展现 106
第五章 传播主体创作自觉与“视域融合” 114
第一节 传播主体的理解感受是“视域融合”的主要元素 114
第二节 强化传播主体创作自觉是实现主体间性的前提 121
第三节 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视域融合”中的文化体认 128
第六章 传播主体创作自觉与民族文化根基 133
第一节 人文性和民族性是传播主体创作自觉的两面旗帜 134
第二节 从由外向内的约束转向由内而外的自觉 138
第三节 追求民族气派和品位“习惯成自然” 142
第七章 传播主体创作自觉与整体和谐 149
第一节 语言功力和语言的功力能互相反映、包容却不可替代 149
第二节 语言的功力是语言功力的折射和凝聚 153
第三节 “言尽其意”、“得意忘言”的话语和谐 156
第四节 善于倾听、敏于应对的和谐会话 159
第五节 讲事有序、析理入微的多重和谐 166
第六节 传播主体的创作自觉与自律 169
余论 173
主要参考文献 177
后记 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