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立法实证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崔卓兰,于立深,孙波,刘福元著
  • 出 版 社: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9787801985538
  • 页数:516 页
图书介绍:本书对我国的地方立法工作进行全面的实证的分析,以期改进我国地方立法工作。

第一章 地方立法概述 1

第一节 地方立法的内涵 1

一、有立法权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1

二、有立法权的各级地方人民政府 4

第二节 地方立法的特征 5

一、地方立法的从属性 5

二、地方立法的相对独立性 5

三、地方立法的地方性 7

第三节 地方立法的形态 8

一、执行性立法 8

二、补充性立法 9

三、自主性立法 9

四、先行立法 11

五、实验立法 12

第四节 地方立法的地位 13

第五节 地方立法的作用 14

第二章 地方立法权 16

第一节 中央与地方立法权限划分 16

一、中央与地方立法权限划分的制约因素 16

二、中央与地方立法权限的划分模式 25

三、中央与地方立法权限划分的方式 30

第二节 我国中央与地方的立法权限划分 40

一、我国中央与地方立法权限划分的历史沿革 40

二、我国中央与地方立法权限划分的现状分析 48

三、中央与地方立法权限的优化配置 68

第三节 地方专属立法权 83

一、专属立法权的可行性 83

二、地方享有专属立法权的重要意义 88

三、确定我国地方专属立法权的标准 90

四、确定地方专属立法权的可操作步骤 97

五、我国地方性事务的可能范围 99

第三章 地方立法的扩张趋势分析 102

第一节 地方立法扩张的表现 103

一、享有地方立法权的主体越来越多 103

二、地方立法数量增长迅速 105

三、地方立法越来越多地调整地方性事务 107

四、地方立法权能扩张 113

第二节 地方立法扩张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原因 113

一、社会性事务的出现及复杂化 114

二、地方性事务的差异性、复杂性和特殊性 121

三、现代行政领域的新发展 124

四、自由理论的发展 129

五、私人自治理论 135

六、紧急情况下的地方事务特殊性 141

七、域外地方立法扩张的经验 146

第三节 地方立法扩张的合法性保障 147

一、对地方立法权膨胀的目的性引导 149

二、法律调整手段的变化 159

三、提高地方立法的民主参与 163

四、避免泛立法主义 164

五、立法保障 166

第四章 地方立法权能的正当性 170

第一节 地方立法权能的实际扩张 171

一、地方立法权能的状态描述 171

二、两个命题 181

第二节 地方立法的正当性阐释 184

一、地方权能的自发性 184

二、地方权能的合理性阐释 190

三、地方权能中的地方立法 195

第三节 地方立法“危害性”的分析 207

第五章 地方立法中的人性表达 212

第一节 人性的双重视角:人道的和本性的 212

一、人性的概念阐释 212

二、人性概念在制度语境中的分裂 215

三、“人性本恶”是否宪政与法治的基础 231

第二节 立法人性化的正当性证明 233

一、人道的视角 233

二、本性的视角 239

第三节 地方立法人性化的实证分析 247

一、人性化立法的发展状况 247

二、人性化立法的操作模式 249

第六章 地方立法质量 252

第一节 地方立法的质量问题 252

一、立法重心是数量抑或质量 252

二、地方立法瑕疵考察 254

第二节 地方立法质量问题的对策分析 260

一、地方立法质量问题的成因 260

二、地方立法质量提高的策略 263

第三节 地方立法质量评价标准 267

一、建构地方立法质量评价标准 267

二、立法质量评价标准的尺度 270

第七章 地方立法的民主过程 295

第一节 反思传统地方立法模式 295

一、地方法律规则正当性质疑 295

二、作为公共选择的法律规则 298

三、以沟通程序为机制的立法模式 305

第二节 地方立法主体的立法角色 308

一、正式立法主体与非正式立法主体 308

二、人民代表大会 310

三、常务委员会 311

四、主任会议 312

五、专门委员会 314

六、办事机构 324

七、人民代表 328

八、行政机构 330

九、执政党和参政党 336

十、政治协商会议委员 340

十一、立法咨询专家 341

十二、司法机关 343

十三、社会主体 349

第三节 地方立法信息收集程序 351

一、中国特色的立法信息收集机制 351

二、座谈会 353

三、调查研究会 358

四、专家论证会 362

五、听证会 363

六、公众参与立法程序探索 369

七、立法信息和意见收集实例 373

第四节 地方立法的沟通过程 376

一、立法沟通 376

二、辩论 378

三、对话 382

四、协商 384

五、妥协 386

六、审议和表决 389

七、立法沟通实例 391

第五节 地方立法监督程序 400

一、立法监督权 400

二、执法检查 401

三、听取和审议工作报告 405

四、法规备案审查 405

五、司法解释备案 409

第八章 地方立法的成本效益评估 411

第一节 立法评估 411

一、法案评估 411

二、法律评估 412

三、立法成本 413

四、地方立法评估 415

第二节 成本效益分析方法 417

一、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的法学意义 417

二、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的起源 420

三、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的制度化 421

四、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的内涵 424

五、成本效益分析方法与价值分析方法的关系 425

第三节 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的制度运行机制 428

一、管制与成本效益分析的实施组织 428

二、成本效益分析的档案材料或信息收集制度 430

三、管制分析报告的基本格式 431

第四节 地方立法的评估机制 433

一、《公路法》修订草案的教训 433

二、立法评估机制探索 434

三、北京市烟花爆竹燃放立法评估 436

四、上海市地方性法规的“立法后评估” 442

第九章 地方立法的实效性 444

第一节 立法的经验—实用主义 444

第二节 地方立法的公布 447

一、公布的时间、方式和范围 447

二、公众的了解程度 455

第三节 地方立法的执行 459

一、作为政府的行政依据 460

二、作为法院的审判依据 463

三、公众的行为依据 466

第四节 地方立法的实际有效性 468

一、判决后的执行情况 468

二、公众的心理认同度 471

第十章 省际协议——中国地方立法新形式的探索 474

第一节 时代催生新的法律形式 474

一、区域发展与地方立法方式变革 474

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的省际协议 476

三、对省际协议的评价 491

第二节 美国州际契约的性质、特征和主题 493

一、州际契约介绍 493

二、州际契约的一般特征 497

三、州际契约的主题和主要的州际契约 499

第三节 中国省际协议的法律问题 500

一、省际协议是否一种法律形式 501

二、省际协议的法律效力 502

三、省际协议的合法性 502

第四节 地方联合立法体制的检讨 505

一、民国宪法创制地方联合立法模式 506

二、地方联合立法模式的现代意义 508

参考文献 511